淺析珠寶雕刻藝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珠寶雕刻藝術歷史悠久,它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寄托。玉石材質、金屬材質和有機寶石等不同材質豐富了珠寶雕刻藝術,浮雕、凹雕、圓雕和鏤雕等技法共同構成了珠寶雕刻的藝術效果。在新的時代特色要求下,新題材和新工藝的介入使得珠寶雕刻藝術的發展更符合人們的審美需求,更具時代特色。
關鍵詞:珠寶;雕刻;藝術
1 雕刻藝術的起源和發展
雕刻藝術作為世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起源和發展在豐富人們精神生活的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彰顯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相關出土文物和資料顯示,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磨制石器的出現,如良渚時期精雕細琢的玉器。之后,在金屬冶煉技術的支持下,金屬雕刻技術的出現將雕刻藝術推向了歷史新高度。精雕細琢的飾物不僅構成了珠寶雕刻藝術的雛形,更為今天珠寶雕刻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發展到今天,根據造型的大小、材質和工藝,雕刻藝術有了更為細致的劃分,珠寶雕刻藝術也成為一項專業性較強的雕刻藝術。
2 珠寶雕刻藝術的類別
珠寶雕刻是指將各種雕刻技法運用到首飾制作中的一種藝術形式,根據雕刻的材質種類和雕刻工藝的不同,本文從以下兩方面進行闡述。
2.1 按材質分類
隨著珠寶雕刻藝術的發展,所運用的材質也越來越豐富多樣。就目前而言,應用于珠寶雕刻的材質大致可分為兩類,即寶玉石材質和金屬材質。
珠寶雕刻中的寶玉石材質主要包括和田玉、翡翠、瑪瑙、碧璽和水晶等,尤以玉石類雕刻(玉雕)取得的成就最為顯著。玉雕工藝是我國的傳統工藝,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玉雕作品經歷了從刀、斧到玉飾再到玉玩的變革。上古時期玉雕藝人崇尚抽象、樸拙之風;中古時期玉雕藝人將雕刻與繪畫相結合,使玉雕作品有了具象之風;近古時期玉雕工藝獲得進一步發展,這一時期的玉雕作品造型典雅、貴氣十足。
珠寶首飾中的金屬雕刻,一般是指將金、銀、銅等貴金屬材質塑造成特殊的造型,并雕刻出裝飾紋樣。我國金屬工藝源遠流長,在不同時期留下了不同的印記,如殷商時期的青銅藝術,唐代的銅鏡藝術,明代的景泰藍工藝,清代以來的金銀器、花絲工藝等等。金屬雕刻工藝是珠寶首飾金屬工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變革與發展不僅為珠寶首飾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契機,還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的精神物質文明。
2.2 按工藝分類
根據首飾作品最終藝術效果的不同,應用于首飾中的雕刻工藝一般分為浮雕、凹雕、圓雕和鏤雕工藝。
浮雕工藝,是雕塑與繪畫相結合的產物,采用壓縮的辦法來處理對象,提供一面或兩面觀看的藝術效果。浮雕一般附屬在另一平面上,所占空間較小,適用于多種環境的裝飾。浮雕首飾是指主要運用浮雕工藝制成的首飾作品,浮雕工藝多運用在首飾作品底托上或部分珠寶材質的主體上。隨著浮雕工藝的愈加熟練和珠寶匠人對材質的把握愈加精進,浮雕首飾呈現出華麗精致的面貌,充滿了宮廷華麗唯美的氣息。
凹雕工藝與浮雕工藝相反,是將金屬、寶玉石或其他材質向內挖進行雕刻的工藝,利用深淺不同的凹陷結構組成文字或圖案。在凹雕工藝中,印章戒指最為著名,它是一種將凹雕工藝與戒指相結合的藝術形式。除了裝飾功能外,印章戒指還有特別功用,比如,古代歐洲的貴族常在隨身佩戴的吊墜或戒指上裝飾凹雕圖案,當有密函需要傳送時,他們便可以用凹雕吊墜或戒指火漆封印,以防密函在途中被拆封。
圓雕工藝,即360度全方位的立體雕刻,它是雕塑形式中具有較強表現力,能夠真實表現雕刻對象的一種最基本形式。圓雕作品可以從各個角度觀察、鑒賞,讓人從格局之外欣賞作品的工藝及意境。圓雕以真實的比例呈現藝術形象,圍繞原材料從各個角度加工,全方位地雕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動物。
鏤雕,是要穿透整塊雕刻材質,給人以玲瓏剔透的藝術美感。鏤雕的技巧是所有雕刻技巧中最難掌握的,尤以多層鏤雕難度顯著。鏤雕后寶玉石材質的連接處變得比較脆弱、易碎裂,因此鏤雕對珠寶材質的選擇較為苛刻,其價格也相對昂貴一些。
3 珠寶雕刻中新技術的應用
珠寶雕刻大致經歷了隨意型創作、嚴格的模式化創作和獨創這幾個階段。最初,珠寶匠人喜歡將寶玉石材質雕琢成具有吉祥寓意的擺件或掛件等,將熔化的銀或金扔到冷水里,這樣急劇冷卻產生一些奇異形態的金銀塊,從而使由此加工出的掛件充滿純樸的氣息。緊接著,在人們對寶玉石材質和金屬材質物理、化學性質更加了解的基礎上,珠寶匠人開始嚴格按照設計圖進行珠寶雕刻。比如,對晶體寶石進行雕刻,得到不同于玉石雕刻的效果,用金屬鏟刀對金屬進行雕刻,實現金屬材質圖案、線條的立體化。今天,珠寶雕刻的形式更為簡潔,遵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則,融浮雕、凹雕及寶石切割技巧于一體,以光學、色彩學和人體工學等為底蘊,使珠寶雕刻變得煥然一新。珠寶雕刻藝術的發展貴在創新,重在突破。
4 結語
雕刻藝術在裝飾、美化人們生活的同時,也承載著人們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寄托。珠寶雕刻藝術的美就如同中國印章石的美,雖“方寸之間,卻氣象萬千”。雕刻賦予了珠寶生命的神奇力量,它使得冷漠的晶體有了故事,混沌的原石擁有了一切變化的可能。
參考文獻:
[1] 豆肖楠.寶玉石雕刻的首飾藝術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
[2] 尹作為.寶石的雕刻[J].地球科學,1998(03).
作者簡介:魯碩(1988—),男,講師,研究方向:珠寶首飾工藝與文化。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62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