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景觀改造地域特色探索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鄉村景觀改造是鄉村規劃和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部分,涉及鄉村每一個村民的利益,也是每個村民幸福感、獲得感和滿意感的訴求,是國家和各級地方十分重視和關注的一個重點。在新的時代,我國新農村建設改造也在大力推進,提高和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是鄉村建設和振興的一項重要任務和目標。那么在實際的改造過程中,如何體現作為具體的使用主體即村民的實際需求,體現地域特色,則要深入實際進行調查,多方征求建議和意見,進行合理的規劃和改造。
關鍵詞:鄉村;景觀改造;地域特色
鄉村景觀改造地域特色的打造,是一項比較復雜又有意義的事,是在具體的實踐探索過程中,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為鄉村居民打造美好的居住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為根本目的,為此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思考和探索。
1 鄉村景觀改造應以當地的民俗民風為改造基礎
民俗民風,即鄉村自古以來的那種古樸和美麗,是在歷史的發展中體現出的人文情懷和文化氣息,是鄉村景觀改造的基礎,脫離了這個基礎,鄉村景觀的地域特色就很難得以體現,就會出現同質化的現象,會慢慢失去鄉村固有的人文價值和地域觀念,也不能實現精神文明建設的需求和內涵。基于地域特色的民俗民風打造與傳承,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首先是認識上的達成。隨著經濟的發展,鄉村面貌在不斷地變化,生活習慣和方式在逐漸改變,傳統的民俗民風也在不斷地改變,有的已慢慢淡化或被遺忘,因此傳統的民俗民風要得到傳承和發展,在鄉村景觀改造與鄉村振興發展中,每個主體參與者在思想上對當地的民俗民風要有統一的認識,對特有的民俗民風要加以重視和保護。
其次是鄉村相關文獻資料的整理與研究。每個鄉村的發展和變遷在不同時期都留下了許多有意義和有價值的事件,對這些事件的記載十分重要。主要方式是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進行收集整理,內容包括:建筑的發展變化,橋梁道路的建設,人們生活水平及生活方式的變化,交通工具的改變,人口結構的變化,以及習俗的變化等等,比如現在有許多鄉村,通過石碑的方式,將鄉村由來和發展過程刻在石碑上,讓人們加以記憶和了解,將鄉村的文化、民俗民風通過各種載體進行不同方式的宣傳,有意識地開展了相關方面的工作。
然后是對鄉村民俗民風的傳承發展。鄉村景觀改造不只是單純或簡單的建筑和道路規劃,還應綜合考慮民俗民風及鄉村人文特點,如一些重要的節日習俗,古建、古橋造型元素的應用保護和提煉,傳統物件的收藏、展示和再創造等等,通過宣傳欄、場館建設進行傳承發展,打造本土特色。例如,安徽的徽派建筑,宏村景區及周邊建筑景觀規劃及改造,都是對傳統建筑特點、景觀特點和民俗民風的綜合考量,進行合理科學的規劃打造,體現出了地域特色。
2 鄉村景觀改造應以合理的產業結構打造為根本目的
鄉村景觀改造是鄉村振興的一種體現,是為改變農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讓鄉村居民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所以它不是簡單的形象工程,不能千篇一律地進行復制式建設,應結合鄉村具體實際,進行合理的產業打造,只有合理的產業構成,讓鄉村居民既能安居又能有業、樂業,實際收入得到提高,才能從根本上改善農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準,才能實現鄉村景觀改造的最終目標,建設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與自然環境。針對鄉村景觀改造與鄉村合理的產業結構打造,各國政府頒布了相關法律,也有許多成功的典型,如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就提出了要加強城鄉規劃管理,協調城鄉空間布局,因地制宜,注意鄉村生態環境、文化古跡遺址以及耕地農田的保護等;英國的《城鄉規劃法》《英格蘭和威爾士鄉村保護法》、英國執行歐盟《2007—2013鄉村發展7年規劃等》,也提出了保持鄉村活力與可持續性為目標,重視鄉村關懷和建設,鼓勵鄉村采取多樣化的特色發展模式;許多國家、州和地區提出了“新村運動”“一村一品”“一州一品”等,實現景與物的合理規劃,田有作物田即景,山有良木山即景,水為灌溉水即景。在產業結構布局和打造中應做到以下三點:
首先,要充分了解鄉村固有產業、經濟作物的構成形式。每個鄉村的地理環境、生產方式、主體經濟作物構成都不相同,在政策引導、產業規模打造和技術指導上,要科學規劃,不能一個模式的簡單復制和套用,要結合實際,實事求是地打造支撐產業,進行長期規劃,實現可持續發展。
其次,要充分調研和發掘可開發產業的潛力。在支撐產業的引領下,同樣要大力發掘其他可發展產業,追求產業的多樣性,但是不能盲目、碎片似的發展經營,否則會造成資源浪費和經濟損失。深入研究和考慮支撐產業和可開發產業之間的聯系性,使多產業之間具有延續性和聯動性,相互之間起到助推作用,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鏈。
最后,要充分了解鄉村人員層次構成對產業的支持度。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有一批比較穩定、結構合理的人員層次構成才能對產業的發展起到保障作用,要充分調動各方面人員積極參與,引導并激勵他們加入產業規劃及發展的事業當中,構建一支生力軍。這支生力軍包括有識有志之士、技能型人才、創業創新型人才及人才的引進等。
3 鄉村景觀改造應體現功能與審美的協調統一
隨著經濟的發展,鄉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鄉村居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對審美的認知及訴求越來越明顯,也越來越高,因此鄉村景觀改造應體現功能與審美的協調統一。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不能粗制濫造,追求形式上的好看,不能以簡單地完成任務為目的,應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和科學的設計與規劃,讓所造之景、所造之物各盡其用。鄉村景觀改造所涉及的內容是比較廣泛的,如鄉村建筑體整體規劃,道路規劃,水體規劃,土地、土壤肥力保護,公共設施及文化長廊建設,鄉村植被及綠化等等,而這些具體的方面又不是獨立的個體,要統籌考慮、因地制宜,要用可持續發展的眼光認真研究,科學規劃,不同鄉村的景觀改造應追求同質異構,要進行不同的衡量,不能簡簡單單的一條路,栽同樹,一條廊、一廣場,各個鄉村都一樣,這必然不能體現鄉村固有的特色,地域特點也無從談起。
鄉村景觀改造地域特色打造所涉及的方面比較多,也比較具體,本文略談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在具體的實施中,還應加大實地的考察和調研,以更好地為鄉村的振興、鄉村的發展提出有益的見解。
參考文獻:
[1] 王云才.鄉村景觀旅游規劃設計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2] 陳威.景觀新農村:鄉村景觀規劃理論與方法[M].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
[3] 雷翔.廣西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4] 趙勇.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理論與方法[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5] 劉加平.傳統民居生態建筑經驗的科學化與再生[J].中國科學基金,2003(4).
[6] 王竹,范里楊,陳宗炎.新鄉村“生態人居”模式研究——中國江南地區鄉村為例[J].建筑學報,2011.
作者簡介:孫義樂(1980—),男,安徽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課程教學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64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