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信息技術在物理有效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推進課堂有效教學勢在必行。有效教學是指在教師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和發展。教者在教學中的所有活動始終圍繞學生發展,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打造物理有效課堂,精心備課、巧妙導入、激發興趣、直觀教學、傾注愛心和適度要求等環節可靈驗地向40分鐘要效益;運用信息技術有助于物理有效教學。
關鍵詞:有效;課堂;信息技術;運用
高中物理與信息技術結合,是課堂發展的必然,它使課堂變得生動活潑,更具有趣味性、直觀性。信息技術的使用能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能讓抽象的物理知識具體化,可以優化物理課堂教學,也可以提高學習效率。這種現代化的設施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一、創設情境、多媒體導入是打造物理有效教學的基礎環節
良好的開端,便是一堂課成功的一半。物理課的導入,教師或用富有激情的、形象生動的、妙趣橫生的激勵語言開課,或是講述一個小故事、或是展示一個實物,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學生迅速地興奮起來,產生積極的思維活動,從而為學習新知識掃清心理障礙。在眾多的導入方法中,巧妙運用多媒體成了教師的首選。
二、深諳心理、激發興趣是打造物理有效教學的成功保證
興趣是獲得成功的動力,是推動學生探求知識的一種力量源泉。傳統教師往往依賴語言和板書,而現代信息技術的引入極大地增強了課堂真實感和表現力,它能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讓他們順利進行物理的學習呢?
學習效果的好壞,與學習欲望是否強烈密切相關。有了強烈的求知欲,學習積極性就高,學生便能全身心投入,學習的效果就會明顯提高,必然能達到最佳的境界。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學習的欲望他們才樂而為之,這樣才能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真正動腦筋去思考,探究新知識。如上光學一節時,抓住學生總想知道光通過三棱鏡中能變成什么,怎樣才能觀察到這些目標的好奇心和他們誰都想試一試、也愿意試一試的態度,先用多媒體動態展示三棱鏡的結構和使用步驟,再言明相關要求和注意事項,學生也就自然而然地、積極有效地投入使用三棱鏡的學習中來了。
三、利用媒體、直觀展現是打造物理有效復習的重要手段
物理直觀教具很多,主要有物理掛圖、錄音、錄像、幻燈和照片等,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幻燈、投影、錄像、電視、多媒體、白板等現代化輔助教學手段為教學提供了便利。因此,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能更好地提高學生上課的注意力,尤其是能吸引上課容易分心學生的注意力,使全體學生都能主動積極地探究學習。
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提高復習效率,物理要面臨高考的檢驗,所以學生的一半時間是在復習。傳統復習教師往往是通過口述、黑板書寫、讓學生做習題完成復習任務,這樣有一定的缺點,復習速度慢,知識容量小,效率低。而現代信息技術的使用可以做到大容量知識傳授,大信息量的優化處理,能大大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可以用課件中的思維導圖對所學多個章節的知識進行總結、歸納,然后用電子白板展示,帶著大家復習,這樣一節課復習的內容比較多,知識點間的聯系也比較大,邏輯性強。
四、因課而宜、啟迪思維是打造物理有效教學的不變法寶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要求教師的提問難易適度,還要問得巧妙。提問的內容要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存在某種聯系或能與學生熟知的物理現象聯系起來,這樣學生通過思考能準確找到答案。巧妙的設疑可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使學生漸入佳境。這樣,學生既容易理解掌握又能準確回答,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既充滿好奇心和新鮮感,又學得主動,掌握得牢固。實際上,多種方式有機巧妙地結合,會使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處理得恰到好處,效果明顯。
五、師生和諧、教學相長是打造物理有效教學的必然結果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學生學習活動的主導,從知識的傳授者轉向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活動過程的主體,都是具有獨立人格價值的人,兩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師生之間只有融洽平等的關系。每一名高中生,都是一個有血、有肉、有獨立人格、有思想的人,不同于一張沒有思想的白紙,也不同于一只空空如也的盛水容器,更不是復印機和傳聲器,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內在感受,有不同于成人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因此,教師在的教學活動中,需要付出愛心,并以此感染學生,因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只有對學生傾注了感情,才能獲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教學活動中經常有學生提出一些新奇而讓你意想不到的問題,這時會讓你大開眼界,雖然有時會讓你動一些腦筋,費一些周折。事實上,也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完善和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當師生之間建立起了和諧平等的關系,教學相長的境界也就水到渠成。
參考文獻:
[1]蘇成章.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成功(教育),2013(5).
[2]王小峰.信息技術與物理課堂教學整合的探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1(11).
編輯 李燁艷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553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