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海綿城市理念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策略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文章基于海綿城市觀念,詳細介紹了城市規劃方面海綿城市觀念的具體運用。基于組織優化與指標管理等方式,根據我國大部分城市用地分布和城市開發等多個環節展開綜合研究,確保海綿城市和城市用地分布規劃相一致。通過采用海綿城市觀念,對城市展開科學管理與規劃,可以有效處理城市水問題。通過下文的詳細闡述,希望可以為相關從業人員提供一些參考依據。
  關鍵詞:海綿城市觀念;城市規劃;運用對策
  1  前言
  隨著國家經濟水平和綜合國力的持續提升,國內城市化進度也獲得快速發展。在城市建設中會出現洪澇災害、雨水徑流問題,為更好解決城市內澇、節省水環境、降低城市徑流污染的核載、改善和保護城市自然環境,國家提出了新型城市規劃觀念-海綿城市發展,該觀念的主要思想在于創建低影響研發的雨水結構。
  2  海綿城市分析
  海綿城市主要指城市可以像海綿那樣,在應對天然災害和適應環境改變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在降雨時,可以吸水、儲水、滲漏和凈水,在城市長時間不下雨時,能夠把存儲的水排出來并科學應用。海綿城市期望以“源頭分散式”和“慢排緩釋”的途徑展開城市規劃,進而為創建新的城鄉化打下良好的基礎。
  創建海綿城市即創建低影響研發的雨水結構,可以以基于排、滲、用、滯和凈等諸多技術渠道,獲得對城市的水源循環,提升城市對雨水的聚集、應用、滲入、凈化與排放等能力,進而恢復與保持城市滲水作用。以往在對城市展開建設時,經常采取泵站、管渠等設施來對徑流與水實現良好的組織排出,該種方式主要執行的是“末端統一”與“迅速排出”的城市規劃觀念,而海綿城市發展重點是從根源至末端對徑流雨水實現全程把控,與以往的雨水應用率比較,海綿城市對積水的自然滲入、自然積存和自然凈化等方面較為重視,其創建的雨水結構是一種較為新型的環保節能的長遠發展的雨水排出形式。
  3  城市規劃發展管理難點介紹
  3.1  城市規劃目標失衡
  城市不但是人類生活居住的場所,而且還是商業和工業發展的核心地點,其針對市場經濟建設具有顯著作用。但是,因為我國長時間以來采用的集中經濟發展,這樣方針忽視了城市總體戰略規劃在市場經濟發展階段起到的作用。正是由于過度重視GDP的增長,忽視了城市自然和市場經濟發展目標,因此產生了戰略目標失衡的情況,對城市的整體發展造成巨大影響。
  3.2  生態城市設計缺少科學導向
  有些城市在進行生態規劃時,缺少科學導向,隨意追求生物多元化,忽略外來物種的適用性與本地生態自然的突然改變,促使大量從其他地方引入的樹木與花卉不能正常生存。而且,引進外來物種,造成本地物種的栽種面積削減,影響到本地植被的生長空間。
  4  城市規劃方面海綿城市觀念的運用對策
  4.1  完善城市規劃管理模式
  政府機關在開展城市規劃建設時,需要合理使用現有法律規定,建立健全的城市規劃指導管理體系,而且采取定量、定性以及定位相結合的手段,加大城市規劃控制和引導的力度,由此方可保證城市規劃的可行性。其中,定性原則重點是指在科學定位城市總體風貌的前提下,引導生產工程、色彩和空間組合。而定量主要指對于開放空間中的節點寬度展開嚴格把控。在城市規劃階段,充分突出定量指標管理城市建設活動的開展,是保證城市規劃發展目標順利完成的重點。
  4.2  加強交通設計與綠化創建
  城市公路交通規劃是城市建設中的最基礎系統。在城市設計中應全面考量城市公路分布、公路斷面模式以及車流量等。同時,交通樞紐也是城市能耗的關鍵環節之一,為此在生態城市設計中注重交通規劃,加入交通公路的實用性規劃,升級公路等級,完善公路線路,即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還影響著城市總體生態系統。生態城市設計中要根據低碳交通的宗旨展開設計,按照城市具體狀況預計城市交通建設的趨勢。我國因為人口較多,城市人口負擔很大,人均公路擁有量很低,城市交通負擔也不斷加大,同時車流量引起的大氣污染與噪音污染等也給生態帶來較大壓力。所以,在生態城市策劃方面,優先建設城市公共交通系統,既要在居民中體現公共交通優先的宗旨,還要在城市規劃方面為公共交通帶來方便。綠化發展是成生態城市規劃的基礎,其內容重點包含規劃城市綠地結構,確定綠地范圍,分布綠地結構,提升市中心綠化覆蓋率等等。首先,在設計方案上,設計師要全面意識到綠地系統的意義[1]。其次,具體設計過程要結合城市地形、地貌、河域水系以及氣候特點等科學規劃綠地分布,按照城市經濟技術發展水平設置詳細的綠地指標,分配城市園林綠化的結構模式,按照城市總人口的增加維持均衡的綠地范圍、人均綠地與公共綠地等數量。最后,在實際的綠地規劃中要全面考量植物、群落框架,產生水面綠地和點線面融合的融洽、穩定城市生態綠地結構。
  4.3  貫徹《指導意見》,設置控規過程目標
  為了可以提升海綿城市控規制定對策的高效性,國家在2015年發布了《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下文簡稱《指導意見》),在《指導意見》上詳細強調在城市整體規劃和專項規劃階段,需要充分做好雨水滲入、儲存、應用等管理工作,有效減小開發設備用地的干擾。在以往的城市雨洪管理規劃方面,通常主要是對土地屬性管理建設強度和城市基礎設施等展開控制[2]。而新型城市整體規劃與專項規劃確定了影響開發管理目標的指標,能夠對土地空間的科學使用特征展開分析,確保對城市的地面徑流展開全面判定,另外還可以積極執行綠色基礎設備的配套控制需求。
  4.4  恢復與維護城市濕地自然生態
  城市濕地結構是城市自然自凈力的關鍵構成部分,包含水、土壤與濕生植被等,對城市的自然生態具有自然的調節與平衡作用,能夠改善人民居住的生態環境,調整局域氣候,降低旱澇災害出現的幾率。此外,城市自然的濕地結構還具備許多非自然作用,如歷史數據功能、文化娛教功能和旅游開發作用等,對城市的社會安定、經濟建設以及生態長遠發展均有重要作用。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繁瑣,具備國際公認的所有濕地種類,而一些城市為處理農田用地緊張現象,對濕地展開不科學開發,造成城市自然濕地范圍明顯削減,濕地功能降低,甚至引起巨大的旱澇災害,破壞了城市自然生態的自然抗干擾水平,威脅經濟與生態的長遠發展[3]。所以,在生態城市觀念下,城市規劃要把濕地維護引入總體規劃方面,設計師能采集資料或展開濕地調研,對濕地信息進行合理評定與可開發研究,產生初步的概念設計,隨后與多專業人員進行協同探討,對規劃展開深究與改進,提升規劃的合理性。如創建城市濕地公園維護城市自然濕地,創建人工濕地廢水治理系統得到對濕地廢水的高度凈化,降低排進濕地內的城市污水。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生態環境發展是全球城市發展的重要趨勢,是取得長遠發展目標的重要渠道。而且,當代人越來越追求舒適、環保、綠色的居住環境,對生活品質提出了更高要求。雖然生態城市發展觀念尚處在早期探索過程,還要求諸多實踐來體現這個理論。但是相信未來,國內生態城市發展腳步從邁開的時候,就會持續加快,最后會形成一套滿足國家發展的先進理論,創建出一座又一座環保、融洽、宜居的綠色城市。
  參考文獻:
  [1] 周錦.基于“海綿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J].城市道橋與防洪,2018(8):39~42.
  [2] 李媛.高地下水位城市的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策略研究[J].門窗,2018(18):122.
  [3] 段鳴飛.海綿城市理念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研究[J].低碳世界,2015(15):21~2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506412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