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化學理念在中職化學教學中的貫徹實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徐瑩
[摘 要] 隨著現代社會的創新和發展,環保問題成為當今時代重點關注的話題,而綠色化學理念作為可持續發展理念受到當下人們的肯定和推廣,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潮流。尤其是在當前中職化學教學中,將化學理念融入其中,能夠有效地減少化學反應帶來的危害,又讓學生具備了綠色化學的理念,認識到保護環境的價值和意義,為綠色化學教育和環境保護教育奠定基礎。在闡述過程中主要是圍繞綠色化學理念在中職化學教學中的實踐為重點展開分析和研究。
[關 鍵 詞] 綠色化學;中職教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8-0276-02
在現階段的教育教學中,中職院校的學生是促進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復合型人才,中職院校也是以培養技術性人才為教學重點。因此在中職院校的化學教學中引入綠色化學的理念,無論是對當前的綠色化學理念的形成還是針對學生的個人素質培養都有著現實意義。基于此,在本文的介紹中,主要針對中職化學教學中滲透綠色化學教育的意義做出簡述,結合當前我國的基本國情和中職教育現狀,對現在的中職化學教育提出針對性的建議,促進綠色化學教學質量得以提升。
一、綠色化學簡述
綠色化學又被稱之為環境無害化學,是指在化學反應的過程中能夠起到保護環境的效果,所提倡的就是零污染和零排放的環保思想。在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相對于其他國家而言,我國的綠色化學理念提倡的時間比較晚,但是發展的速度比較快,尤其是在當前的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推動下,奠定了綠色化學理念持續快速發展的基礎。尤其是在當前階段,我國將綠色化學理念融入中職院校的化學教育過程中,從根源上培養學生的綠色化學理念,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過程中,為全面地發展綠色化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人類生態家園的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中職化學教育引入綠色化學理念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觀念
綠色化學理念和保護環境理念兩者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其共同的目標就是對當下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起到保護的作用,而綠色化學通過零排放或零污染的理念能夠有效地防止環境污染。在現階段,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過程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樹立環保的觀念,因此要將綠色化學理念全范圍地進行普及,而中職院校的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通過綠色化學教育關鍵的導入能夠增強學生環境保護的意識,培養環保的責任和能力,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促進現代社會的建設和發展。
(二)培養學生的綠色化學學科素養
中職院校是以培養技術性的人才為主要的教學目標,中職院校的學生在當前正處于非常關鍵的學習階段,在化學教育過程中引入綠色化學教育的觀念能夠促進學生綠色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和培養,對綠色化學理念的形成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源于綠色化學的知識是在社會生活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起來的學科,在中職院校的教育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地了解綠色化學的重要性,也能在之后的學習和工作以及生活中運用綠色化學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充分地發揮了綠色化學的價值,實現了綠色化學的意義。要讓所學的知識服務于當前的社會建設和發展中,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就必須在當前中職院校的化學教育中導入綠色化學理念,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三)激發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
對傳統的化學教學進行分析,復雜抽象的化學理論讓學生在實踐的學習中感到非常的枯燥乏味,逐漸地喪失了對化學學習的興趣,而在化學教育中滲透綠色化學的觀念,結合實際的生活,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教學氣氛會更加活躍,師生之間的交流會逐漸地普遍化、常規化,知識的滲透性會更強,引發了學生對問題的深度思考,因此在當前中職化學教學中引入綠色化學教育的理念會促進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升,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結合研究性的學習活動開展相關的環保教育,增加化學實踐課,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提高化學學習興趣。
三、滲透綠色化學教育的具體實施策略
(一)理論教學中的滲透
雖然在當前的化學教學階段,綠色化學理念相對來說比較新穎,發展還不是特別成熟,但是教師應當將綠色化學理念引申到每一個階段的學習中,加深學生對綠色化學的理解和掌握,促進學生對綠色化學教育的實際應用。因此在現階段的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對現有的教材內容不斷地進行整合,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境。比如在化學教學中學習到碳族元素和氧族元素的過程中,將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作為重點的學習和研究對象,源于這種物質作為大氣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系統地學習和掌握能夠促進學生對大氣污染物的了解。比如在教師講解到氧族元素的時候,可以給學生清楚地講解臭氧層的意義和實際的價值以及二氧化硫的產生過程以及對環境和人類的危害程度,尤其是在酸雨的形成過程中,對社會生態環境的破壞,不僅可以影響到森林的生長,摧毀漁業,還會對土壤造成一定的破壞,危害農作物,還能對當前的建筑物和工業設備、橋梁造成一定程度的腐蝕,還可以和學生講解在一氧化碳中毒之后的緊急處理方法,在當前的化學理論教學中滲透綠色化學理念,能夠讓學生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對當前的現狀進行分析,讓他們意識到環境保護的緊迫性,對低碳環保的實施能夠充分理解,并通過自我環保意識的建立促進學生對化學知識學習的渴求和欲望,實現化學教學質量的提升[1]。 (二)實驗教學中的滲透
在化學的實驗教學中所滲透的點比較多,因此我們分為三個方面分別進行分析和探討。
1.在實驗的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綠色環保意識
無論是在高中還是在中職院校的教育教學中,化學教育都是在實驗的基礎上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在化學實際的教育過程中離不開實驗教學,因此在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學科實驗的時候,要嚴格地按照實驗操作的程序,無論是針對實驗的危險性還是實驗的毒性大小,正確地取藥品、聞氣味,通過這些細節性的問題能夠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科意識和環保意識。比如在不需要廢水回收和污水處理的實驗中,教師可以為第一個學生的實驗提供一個可以回收的裝置,要求學生在實驗中將通過的廢水和廢料倒入其中,對收集到的廢液和廢料進行處理,并在實驗結束的時候,要求學生將使用過的儀器擦拭干凈,這樣的實驗習慣能夠培養學生的綠色化學意識,從小的細節上面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為綠色化學理念的形成奠定基礎[2]。
2.在實驗的過程中導入綠色化學教育內容
具體實施的方法是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將之前進行的化學實驗進行整合,按照小組的形式基于綠色環保理念和可持續發展觀念,設計化學實驗的方案。比如在實驗的過程中如何能夠減少一氧化碳的產生,如果不能有效地降低一氧化碳的產生,如何才能更好地對有毒氣體進行回收凈化和處理?在常見的集中燃料中,比如氫氣、一氧化碳、石油氣和酒精中,哪一種對環境的污染最小,按照這樣的原則,學生可以得出以下幾種結論:(1)在現代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中,人類要積極地開發新能源,比如太陽能、風能、核能等,不能對自然資源無限制地進行開采。(2)在農村建立沼氣池,這樣就可以將糞便和雜草利用起來,解決日常的家庭能源問題,提高肥料的質量。(3)促進有機高分子合成材料的研制和開發,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自然資源的利用,為人類的生活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開拓更加廣闊的空間。(4)在現代農業生產灌溉過程中,盡量實施滴灌,并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盡可能地使用綠色有機肥料[3]。
3.針對實驗教學不斷地創新
在不影響實驗結果的情況下,基于環保的原則將課堂上的演示實驗進行有效的改進,比如在進行濃硝酸和銅片的反應過程中會產生有毒氣體二氧化氮,能夠對人類的健康和社會環境帶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因此在實驗的過程中可以將銅片用銅絲來代替,不僅能夠讓實驗變得可控,還能夠結合實踐的需要讓實驗隨時停止,隨時開始,這樣在保障實驗質量的前提下,對學生進行了綠色環保教育,或者是針對溶液中有特殊現象的化學反應,可以改變傳統中在試管進行的模式,改用濾紙的形式,將反應的溶液滴在濾紙上,既節約了時間,又增加了實驗的靈活性和趣味性[4]。
(三)課外實踐中的滲透
課外實踐活動不僅是化學教學的延伸,還是對綠色化學教育理念的擴展和補充,因此在實踐教學中,一方面可以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到工廠和社區,到現代的工業生產中開展第一線的調查研究,用日常所學到的化學知識對實踐生活中的化學問題進行認知和解決,另一方面是在課外實踐的過程中,以興趣小組的形式結合實驗和課堂的教學經驗,讓學生在實踐研究的過程中不斷地對自己的實踐能力進行提升和突破,通過環保教育的提倡讓學生的內心植入綠色化學理念,培養他們的綠色化學意識,增強其基本的環境保護能力。
(四)在現代媒體技術中滲透
在現階段,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中國已經進入了信息化社會,在當前教育教學中,科學技術也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應用,而在中職院校的化學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優化教學設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率。并且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去相關的網站進行信息的獲取,這樣的方式不僅豐富了實際的教學內容,并且對學生的知識進行了擴展,教師還可以將相關的教學內容制定成課件,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展示更加可視化的化學現象,觀察化學反應的過程,懂得利用相關的知識進行環境保護。
綜上所述,在當前中職院校的化學教育中,在理論教學、實驗教學、課外實踐和多媒體教學中,綠色化學理念的滲透能夠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環境保護責任,在未來學習和生活中良好地運用促進了可持續發展和環境的保護。
參考文獻:
[1]汪海海.中職化學教育中怎樣滲透綠色化學理念[J].中學化學教學考,2018(12):23.
[2]李俊慶.中職化學教學中滲透綠色化學教育策略之管見[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8(3):103-104.
[3]李觀德.中職化學教學中綠色化學教育的滲透[J].黑龍江科學,2017,8(23):96-97.
[4]關薩茹拉.綠色化學在中職化學教育中的滲透探究[J].求知導刊,2015(23):136.
◎編輯 馮永霞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50850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