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融入高等學校教育淺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杜健勛
摘要:環境教育不但承擔著傳授環境與資源保護知識和技能的任務,而且還擔負著提高當代大學生乃至提高全民族環境意識和環境道德素養的歷史重任。合理開發自然、保護自然,實現可持續發展,不但需要強制性的“他律”,還需要人類的“自律”。論文通過人與環境關系內涵的探討,在指出環境教育的理論進展及環境教育的目標后,就環境教育融入高等學校教育的對策問題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環境教育 融入 高等學校教育
“環境教育”一詞最早見于1970年的《美國環境教育法》,1972年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第一次正式將“環境教育”的名稱確定下來,并為世界各國所接受。此后,隨著人們對環境及環境問題認識與理解的不斷深化,環境教育的內涵日臻完善。
一、人與環境關系的內涵:新環境范式的內涵與發展
人類對環境的價值觀與作為模式,一般可區分為“主流社會范式”與“新環境范式”兩個相互對照的價值模式。所謂的“主流社會范式”是指從工業革命以來,經歷兩次世界大戰至環境保護意識覺醒前,在科技與經濟迅速發展時,一般大眾所具有的世界觀,由人類對其所面對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所持有的共同的價值、信念、與知識所組合而成的一種態度。這種典范的基本信念具有某些鮮明的特色:對科學及技術抱持強烈的信心、追求豐盛的物質生活、懷著一種繁榮未來的憧憬、支持經濟建設發展、堅持個人權益、主張放松政府管制、滿足現狀、和維護私有財產權。而“新環境范式”的信念,基本上是相對于“主流社會范式”的觀點,由于自然環境漸漸遭受破壞,各種環境污染的事件危及人類的生命和生活質量,使部分人士開始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重新界定科技的價值與經濟發展對人類的意義?;旧?,“新環境范式”的信念是能了解人是整個自然生態系的一部分,相信各種極限的存在,體認地球的負荷能力不是無限的,認識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的重要性?!靶颅h境范式”的內涵可作如下理解:
1.重新定位人與自然關系:肯定自然本質的價值,厘清人類中心、生命中心與生態中心的環境價值觀;
2.重新認定環境正義的范圍:除了自然保育外,更要思考弱勢族群與未來世代的關懷;
3.重新定義現代文明的內涵:思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及科技與人文本質的相互依存關系。
二、環境教育的理念進展與環境教育的目標
(一)環境教育的理論進展
從1972年人類環境會議起,經過多次的國際環境教育會議,逐漸建立其理念與架構,歸納多位國際性環境教育學者的共識,認為環境教育課程必須包含幾個理念:整個教育理念的中心是以學生為中心,配合學生認知與情意的發展;而環境教育的范疇必須有整體性的考慮,要考慮到自然的、人造的、科技的和社會的環境(涵蓋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倫理的與藝術的層面);就其廣度而言,則要具有宇宙觀,不應只局限在地球的生態環境,而要有更廣大的視野;至于其深度就必須呈現對未來的關懷,除了考慮這一代人類的生存外,更要考慮未來世世代代人類的生存問題;課程內涵、教學方式與學習型態則要兼顧議題導向、行動導向、持續發展性、科際整合與協調與經驗導向等要項。
由貝爾格萊德憲章(Belgrade Charter, 1975)所宣示的環境教育計劃指導原則,清楚地指出環境教育的理念包含:整體性、終身教育、科際整合、主動參與解決問題、世界觀與鄉土觀的均衡、永續發展與國際合作。
(二)環境教育的目標
貝爾格萊德憲章與伯利西國際環境教育會議已經清楚地定義,環境教育之目標在使學生能夠認識而且關懷都市和鄉間有關經濟的、社會的、政治的與生態的相互關系,并經由適當知識、技術、態度、動機及承諾的養成,以建立一種個人、群體和社會整體對環境的新行為模式,解決現今的環境問題,并預防新問題的發生,進而促成永續發展。環境教育的整體目標為:
促使世界人類認識并關切環境及其相關問題,具備適當知識、技術、態度、動機及承諾,個別地或整體地致力于現今問題的解決及預防新問題的發生。
培養意識及關切在都市和鄉間有關經濟的、社會的、政治的與生態的相互關系。為每個人提供機會去獲得保護環境及改進環境所需要的知識、價值觀、態度、承諾和技能。為個人、群體和社會整體創造出對環境的新行為模式。
而具體的環境教育目標包含覺醒、知識、態度、技能、評鑒能力與參與等項目。環境教育必須完整地包含五個教育目標,才能落實環境教育的理念。這五個目標分別是環境覺知與環境敏感度、環境知識概念內涵、環境倫理價值觀、環境行動技能與環境行動經驗。
三、環境教育融入高等學校教育對策分析
在高等學校教育體系中融入環境教育的模式可分為專業環境教育和非專業環境教育兩類。專業環境高等教育主要是培養為環境科學本身研究和發展服務的專門人才,包括環境科學、資源科學、環境工程類的環境教育學。非環境專業的高等環境教育是在受教育者的專業課程體系中增加有關環境與資源科學和可持續發展的內容,主要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增強環境保護意識、環境與資源知識和技能等方面,養成良好的環境公民素養。
在西方國家,環境教育被認為是重要的高等教育體系內容。日本社會對環境與資源保護的重視程度日增,環境與資源科學在日本迅速發展,社會對環境與資源類的人才需求也大增。在這種背景下,日本大學環境類專業設置上趨于多元化,讓環境保護理念深入到不同學科,注重環境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融合,在高等教育中首先實現環境教育的社會化。日本大學的環境專業教育,著重強調實驗技能和重視實際研究。美國高等教育中有大量的相關環境教育課程,環境教育與社會實踐尤其是社區環境服務項目聯系緊密。就形式上來看,美國高等教育中的環境教育仍然是以課程體系內的環境教育為主,以課程外的環境教育實踐為輔,包括相關課程的學習和培訓、研究和設計環境教育相關課程和項目以及參加社區社會實踐等等。在英國,很多大學的教育體系中開設了大量與環境教育相關的必修課,使大學生從心理上接受環境教育,高等院校中已有為多個學位和文憑而設的范圍極廣的環境自然課程,并因此在全國形成了一種對環境教育高度重視的氛圍。
我國的環境教育從根本上落后于經濟的發展,環境教育起步較晚。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國高校環境教育的基本框架已經形成,且正在不斷的完善與深化。許多院校設置了環境與資源科學的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并因此培養了大批環境與資源科學和環境資源保護的專門人才。此外,許多高校將環境與資源保護的教育課程列入了選修課,甚至是必修課程中,在非環境類專業教育中廣泛開展環境教育。具體來說,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高等學校教育體系中的環境教育:
一是在公共選修課程,甚至是必修課程中開設環境教育類課程。條件成熟的學校,甚至可以將環境與資源教育類課程作為必修課程,要求學生至少選修一定學分的環境教育類課程,在高校中普及環境教育。就公共必修課而言,在這些課程中,環境素養好的老師應當教育學生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向學生灌輸可持續性發展的生態保護觀念,如:在法律基礎課程中講授環境與資源保護的法律知識;在思想道德修養課程中用新的環境道德觀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創設與環境資源有關的兩難選擇問題情景,增加學生的環境資源意識;在形勢與政策課程中就具有時效性的國際與國內的環境狀況或環境事件作出解釋,指出潛在的危害及與我們生活的關聯。將環境保護意識逐步滲入到學生學習過程中,是提高大學生環境素養的有效途徑。另外可根據學校具體條件,開設環境與資源教育類公共選修課程,例如《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與生態倫理》等諸如此類的選修課程,讓學生就學習環境類的課程作出選擇。最好能夠開設跟人類健康密切相關的課程,貼近生活,提高學生選修學習的興趣。
二是組織環境與資源教育相關的講座,針對當前的環境與資源熱點,開展專題講座。專題講座的內容相對更具專業性與前沿性,開展專題講座可包括:環境保護基本知識、廢物資源化、生態(碳)足跡、環境污染與健康、城市規劃與大氣環境等,圍繞經濟、環境管理以及社會科學等方面對環境資源進行闡述,適合于文科、理工科專業的學生自由選擇,靈活性較大,授課內容切合實際。通過報告者深入淺出的專業講解,吸引更多的學生關注環境問題,提高環境保護意識。講座盡可能的貼近生活,普及生活中的環境知識,提高面臨環境與資源問題時解決的能力。
三是提高高等學校教師的環境素養,重視環境滲透功能,通過各學科教學滲透環境教育。環境教育本身是多學科相互滲透與交叉的綜合性教育,因此,在工程技術、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管理科學等學科領域的教學中均可融入環境教育。教師應當提高自身在環境教育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在深入研究所講授課程的內容的過程中,挖掘出有關環境教育方面的內容,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及時的進行環境滲透教育。通過學科滲透,既可以使學生在學到本學科知識的基礎上學到相關環境知識,又可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樹立基本的環境道德觀念。因此,提高高校教師整體的環境保護素養,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環境教育融入高等學校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方面。
四是在社團活動引入環境教育,在社團活動中,學生是教育的主體,通過社團活動加深對環境保護的認識。社團活動能讓學生作為環境教育的主體,讓學生親自參與環境教育中。所以,引導學生開展相關的環境保護活動,組織環境保護相關的社團,在活動中普及環境教育,學習相關環境知識,相互交流分享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例如:對于廢電池的處理,可以通過社團組織,組織志愿者定期回收與集中處理。提供閑置物品以物換物交流平臺,避免二次浪費,只有學生親自參與其中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因此,應該多引導學生自己組織環境教育相關的活動,這樣才能夠讓學生真正從思想上、情感上貼近環境、尊重環境、熱愛環境和關心環境,進而形成對待環境的正確態度,實現大學教育的全面與人性化。
參考文獻:
[1]朱義年,李湘萍.大學生環境意識的培養與提高[J].高教論壇,2005(5):42-45
[2]徐蕾,顏柄乾.美國高校環境倫理教育探析[J].外國教育研究,2005(12):44-47
[3]孫志東.對高等學校環境教育的探討[J].前沿,2008(4):29-31
[4]王定功,路日亮.美國中小學生命教育探析及其啟示[J].中國教育學刊,2011(1):72-7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5353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