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老人的記憶 百年家國的縮影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李文竹
拿起由張之華先生主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張祉茲翰墨拾遺》一書,在封面淡雅的水墨山水間,一位睿智的老者目光如炬,透過歷史的云煙,向我微笑。張祉茲先生名錫福,字祉茲,以字行,四川雅安人,生于1889年,卒于1961年。誠如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方漢奇教授在本書的序中所言:“他是近現代中國的一個愛國的和積極參加過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知識分子,一個忠誠于教育事業的教育工作者,一個積極擁護和支持黨的各項工作的民主進步人士?!倍潭倘湓?,概括了他對國家一生的奉獻。
張祉茲先生的一生,和中國的近現代歷史緊密聯系,他以實際行動詮釋了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的拳拳赤子之心。20世紀初,張祉茲和當時的很多熱血青年一樣,懷著報效祖國的愿望遠赴日本,成為雅安第一個公費派赴日本學習農學畜牧獸醫的留學生。留日學習期間,辛亥革命爆發,他響應孫中山召喚,一度回國參加蔡鍔將軍領導的云南起義的宣傳聯絡活動,成為同盟會會員,投入到辛亥革命的第一線斗爭中。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學成歸國后,他一直從事教育與農牧科技事業,曾出任黑龍江省行署委員,省畜牧籌辦處幫辦,四川省公立農業專門學校(后更名為四川大學農學院,今四川農業大學的前身)教授,抗戰爆發后,他回歸雅安故里致力于中小學教育……這位年輕的留學生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祖國的畜牧科技和教育事業。
張祉茲先生是愛國的進步知識分子,解放前,在四川,他有得力的人際關系,可以助他成為有權有勢的人,但他沒有攀援附會。他具有詩人的氣質,喜歡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散淡生活,詩詞歌賦是他精神家園的重要內容?!堆虐彩兄尽犯戒浿惺珍浟怂?0世紀40年代創作的一組七律詩五首,描繪了雅安地區風景名勝的美麗景象,飽含了詩人對故鄉秀麗山川的熱愛以及對和平年景的向往。后人稱贊這些詩道:“5首詩采用同一個韻,而且是險韻,能夠一氣寫就,實為前人少有,堪稱獨創佳作?!?
這本書收錄了張祉茲先生的一些舊體詩詞,其中浸透著他飽滿的生活情趣,使人不得不為他的藝術才華所折服。同時,作為一位愛國的知識分子,他還常存憂國憂民之心,在他揮筆寫就的詞句里面無不浸透著對社會生活的關注。這本文集選錄了他在黑龍江工作時,為發展當地畜牧事業所寫的調研和規劃,以及中年以后在四川從事教育工作時所寫的有關教書育人方面的文字等,篇篇都展示了他的云水襟懷和敬業精神。
最值得一書的是21世紀初發現的張祉茲先生的遺著――《致將軍書》。1915年夏秋,張祉茲從日本學成歸國后,奉黑龍江省巡按使、辛亥革命愛國將領朱慶瀾將軍電調,被聘任省行署委員兼省畜牧籌辦處幫辦,也就是在這段艱苦創業的時期,他寫出了流傳后人的《致將軍書》。
這封張祉茲致鎮安右將軍朱慶瀾的信是2000年5月在黑龍江省檔案館被發現的,它用毛筆書寫在白底紅線8行宣紙信箋上,從右到左豎寫,約1600字,字跡飄逸蒼勁,洋洋灑灑,一氣呵成。張祉茲先生以赤子報國之心,對如何建設好黑龍江這一國防重地,提出五點條陳:“選拔英才,資遣留學”;“修筑鐵路,鞏固國防”;“開發實業,以裕民生”;“端士習,以正人心”;“察牧令,以肅官方”。信中還列出正在草擬的發展全省畜牧業的五個方面的規劃:“試辦公用肉食廠,以維牧政,暢國貨”,“興辦畜牧教育,以宏造就”,等等,表現出張先生超前、務實的眼光和渴望早日強國富民的意愿。
在《致將軍書》中,張祉茲先生還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他說: “學校為人才淵藪,學生乃國民模范,不潔之淵,污穢必多,不正之模,體形斯怪?!苯虇T務須“品行端正,上行下效,如影隨形,師道立則善人多,移風易俗,端在于乎此。”他終此一生都堅持了這一觀念,無怨無悔。直到晚年,他在坎坷中仍引以自慰的是:“一般受過教的學生,他們都能為人民服務,為社會立功?!?
新中國成立后,張祉茲先生對新中國前途寄予無限希望,他寫道:“依照政協綱領做去”,國家必然會“由小康而大同”,走向“民主、獨立、和平、統一、富強”。并表示,他的個人志愿是:“只要一天存在,便要幫國家教育一批良善分子?!?
撿拾隱藏在歷史深處的記憶,還原一個有生命的歷史,是散文寫作的一個潮流。本書輯錄了有關張祉茲先生的各種傳記材料,以及家屬和親友們所寫的懷念他的文字。這些回憶之作不事邀寵,筆鋒平實,很有歷史感、感染力和說服力,深刻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道路上的峰回路轉,在這些紀念文字中,我們看到了這個大家庭在歷史洪流中的沉浮。這些源自心底的筆墨,證明了文字所能蘊含的能量。
在本書的閱讀中,我們能夠從那些鮮活的歷史細節里感受到人類對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對高貴生命的謳歌和對自由精神的贊美。這是一部帶著生命體驗和靈魂呼吸的歷史,不由得讓人感嘆,即便是在人生的困境里面,仍然有一種堅毅在支撐著我們前行。
(責編興柱)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2955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