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民”就在身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胡永鳴
楊明珍同志:
你好!你來信反映缺乏“新農民”,這確實是一個非?,F實而緊迫的熱點問題。前幾天我參加一個有關農村工作的座談會,幾位發言者也提出了同樣的擔憂。
不僅重慶如此,就全國范圍而言,也存在這一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去年在全國13個省的1600多個行政村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目前農村30歲以下的青壯年勞動力60%以上都外出打工;74%的行政村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已經出去了。此調查結果,與你所調查的先鋒村情況大體吻合,這說明你的這一擔憂具有普遍意義。
造成農村勞動力青黃不接、人力不濟的現象,說到底還是因為農村留不住人。因為靠著一畝三分地找不到幾個錢,為了養家糊口,為了給子女掙學費錢,為了給老年人掙醫藥費,大批青壯年被迫外出打工掙錢。青壯年勞力一走,留在農村的自然就是老人和小孩??克麄?,顯然是挑不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大梁的。
面對當前“新農民”匱乏的現狀,不少基層干部和你一樣都非常著急,這充分體現了你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那么,到哪兒去找“新農民”呢?“新農民”既不會從天下掉下來,也不會自己長出來。不過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我們的基層干部敢于解放思想,用心去抓這項工作,我們就能點土成金,讓“泥腿子”們轉化為“新農民”。
首先,要統籌規劃勞務輸出,確保農村基本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最為關鍵的因素還是人。因此,各地在組織勞務輸出時,一定要統籌規劃,內外兼顧,在保證農村基本生產力的前提下,輸出無法就地消化的富余勞動力,千萬不能一說輸出勞務,就不顧一切地把勞動力往外送。否則,“掙了外面的錢,荒了家里的田”,甚至以荒廢孩子學業、拖累留守妻子、父母為代價,換來一時的經濟改善,是得不償失的。
其次,要加大農民技能培訓,提升農村現實生產力。目前,我市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5年,小學以下文化程度占了45%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有8%左右,整體文化素質低于全國和西部平均水平。勞動者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勞動生產率的高低。目前我市農業從業人員人均增加值只有非農產業人員的19%左右,也就是說,5個多農業勞動力創造的價值,才等于1個非農產業勞動力創造的價值。因此,當務之急是要花大力氣抓好農民技能培訓,讓他們盡快掌握提高農業生產率的技能。永川區從2003年開展農民培訓活動以來,已累計培訓近8萬農民,有效地提高了現實生產力。去年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720多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840多元,而參加過技能培訓的農民的收入,則比全區平均水平高400多元。
其三,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保障農村未來生產力。目前在校的農村小學、初中和高中生,除了將來高考升入大學的外,其余大都是農村的未來生產力,他們的素質能力如何,決定著農村的發展和未來。因此,市里已經初步規劃,要加快全市職業教育基地特別是三峽庫區職業教育基地建設,積極培育一批縣級職業教育中心和農村職業學校,盡快形成多層次、多類型的職業教育體系,為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培養更多的專業型人才。同時,市里還將調整高等教育、中等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結構,擴大招收農民子女規模,并加大對農林專業學生的助學力度,適當減免其學習費用。隨著這些新舉措的逐步實施,相信今后走出校門的農村青年,每人都會掌握1―2門實用技術,成為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
其四,要興辦特色支柱產業,聚合農村生產力。農村之所以留不住人,主要原因是本地產業發展太差,就業機會少,就業空間小。因此,必須在優化當地創業環境、發展特色支柱產業上做好文章,用環境留住人,用產業聚合人。近些年忠縣在發展壯大柑橘產業的過程中,就有效地聚合了當地大批勞動力。從1997年施格蘭?三峽柑橘產業化項目落戶忠縣以來,該縣已經建成高標準基地果園7萬余畝,有約10萬農民從事柑橘產業化相關工作,人均年收入2000元。到2015年30萬畝基地果園建成投產后,吸納的勞動力將達20萬人。
其五,要鼓勵打工者返鄉創業,引回先進生產力。勞務轉移輸出的目的,不光是轉出勞動力,減小本地就業壓力,還有一個“種子”引回生產力的目的。我市勞務輸出大縣開縣,率先創建“返鄉創業園”,打造良好創業平臺,先后吸引了4000多名外出打工成功人士回鄉創業,投資總額超過1億元,有效地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由此可見,勞務輸出往往輸出去的是“孔雀”,引回來的是“鳳凰”;輸出去的是勞動力,引回來的是生產力。因此,基層在做勞務輸出工作時,就應該有“引回來”的意識,與外出打工成功人士保持經常聯系,鼓勵和引導他們回鄉創業,為家鄉建設作貢獻。這樣不但做了“減法”,而且還做了“加法”和“乘法”,是一舉多得的好事情。
一句話,“新農民”就在我們的身邊,只要我們上下用心,一定會跨過這一橫亙在新農村建設大道上的坎,讓新農村的快車跑得更順暢、更穩健。
重慶市委研究室農村處胡永鳴
2007年3月16日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3028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