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中國老年人臨終生活質量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應用2008—2014年中國老年健康影響因素跟蹤調查(CLHLS)中對跟蹤期間死亡老年人親屬的調查結果,關注中國老年人在人生旅程最后階段的生活質量,分析老年人臨終時的健康狀況以及家庭和社會支持環境。分析發現,1/3老年人在臨終前神志不清醒,至少七成在臨終前臥床不起,超過八成的老年人在臨終前需要完全依賴他人照料。大多數高齡老年人臨終前已經喪偶,不過絕大多數都住在家中。老年人的臨終照料主要依靠家人,子女、孫子女及其配偶既是重要的照料者,也多是與老年人共同的居住者。大多數老年人在家中去世,享有醫療保險的城市老年人在家中去世的比例最低。未來的人口與家庭變化將導致家庭照料能力明顯下降??s短老年人完全失能期、改善老年人的認知健康以及高質量的照料都有助于改善老年人臨終前的生活質量,而來自社會服務的支持也至關重要。
  關鍵詞:老年人;臨終;生活質量;照料者;去世地點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49(2019)02-0044-11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9.02.004
  Quality of Life before Death of the Elderly in China
  ZHENG Zhenzhen,ZHOU Yun2
 ?。?.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and Labor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28, China; 2.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By information collected from family members of the elderly who died between two waves of the 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 (CLHLS) during 2008—2014, the health status and supportive environment from family and society for the deceased elderly have been analyzed. It was found that one-third of the elderly remained unconsciousness at the end of their lives, at least 70% of them was bedridden and more than dependent on someone else. Majority of the elderly was widowed but lived at homes. Family members, especially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were major care givers and co-residents. The majority of elderly people died at home, with the lowest proportion of elderly people in cities with medical insurance dying at home. Future population and family changes can result in a significant decline in family care capacity. Public service and social support for the family members will be very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quality of care and quality of life of the elderly at the end of their lives.
  Keywords:elder people;end of life;quality of life;care giver;place of death
  一、 引言
  在中國人口老齡化、老年人口高齡化和長期低生育率的背景下,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需要關注老年人在不同生命階段生活質量的提升。對于大多數老年人而言,在生命的最后階段或長或短都有一段時期十分虛弱、失去部分生活自理能力,因而需要他人幫助和照料。在以家庭養老為主的中國社會,老年人通常是由家庭成員提供照料,老年人在生命最后階段的生活質量,即臨終生活質量,高度依賴他們所得到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因而老年人臨終生活質量與照料問題,是涉及所有老年人及其家庭不可忽視的議題,涉及面廣、涉及人群規模龐大。
  國外有關臨終生活質量的研究由來已久。有學者認為,在去世之前的幾個月、幾個星期是個體對醫療和照料需求增加的時段。在此期間采取適當的措施,會使逝者的生命更加有意義,生活質量更高[1]。由于多數逝者去世之前?;加懈鞣N疾病,國外的研究更多聚焦如何提高疾病患者生命最后時刻的生活質量,但這些研究的對象往往是住院患者。例如有研究發現,如果醫生能盡量與患者保持溝通、讓患者沒有被拋棄的感覺,患者自身參加禱告以及能夠得到神職人員的幫助等,能夠提高住院癌癥患者的臨終生活質量[2]。有研究通過調查曾住院的慢性病患者及其家人、醫生和其他照料人員,發現個體自認為生命最后階段的較好生活質量包括能控制疼痛和病狀,做好死的準備,認為自己一生圓滿,能做出符合自己意愿的治療決定;同時他們需要被其他人看作是一個“完整的人”[3]。另一項研究通過對逝者家屬的問卷調查和訪談,指出較高的臨終生活質量意味著在家中去世、病癥負擔小、病情管理得好、與醫生護士溝通得好、對所得到的照料滿意[4]。類似的研究發現,家人希望提高臨終者生活質量的渠道主要是與醫生之間有更好的溝通、醫生有更多時間解答患者的疑問、醫生能夠更好控制疼痛,以及臨終生活盡可能舒適[5]。   去世地點是另一個研究重心。學者認為去世地點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人們的臨終生活質量。例如研究發現在生命最后幾周內住進醫院或住進重癥監護室會降低逝者的生活質量,而返回家庭或住進臨終關懷機構則會改善臨終者的生活質量[2]。在家中去世者的臨終生活質量更可能優于在醫院重癥監護室的逝者,他們的家人發生心理疾病的風險也相對較小[6]。在家人看來,相比在機構去世的人,在家中去世且能獲得臨終關懷服務更可能體驗到一種理想的離世經歷[7]。不過,國外臨終生活質量的研究主要關注的是已患病、患重病、患不治之癥的個體,鮮有對一般老年人臨終生活質量的研究。
  國內有關老年人臨終生活質量的研究主要發表于21世紀。顧大男考察了1998—2000年間死亡的老年人生活質量,并分析了臨終生活質量的性別和城鄉差距[8]。他在研究中使用的生活質量指標為1998年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自評健康、精神健康、醫療服務利用、經濟狀況、家庭/社會支持等。顧大男等人的另一項研究分析了老年人臨終前痛苦與虛弱之間的關系,研究不僅證實了虛弱與死亡風險的正向關聯,還揭示了越是虛弱的老年人越更有可能經歷死亡前的痛苦,意味著較差的臨終生活質量[9]。該研究應用老年人臨終的失能和臥床不起以及親屬回顧反映臨終痛苦。一項最近的研究分析了老年人臨終狀況的影響因素,發現不同社會經濟特征的老年人在臨終痛苦方面有顯著差別,除了老年人患病情況之外,臨終照料、社會支持和其他外部因素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10]。該項研究將老年人臨終狀態分為5個等級,影響因素包括老年人患病情況、醫療利用、照料、臨終居住安排、死亡地點以及臨終社會經濟狀況等,研究發現高質量的臨終照料有可能緩解老年人的臨終痛苦。
  由于照料在老年人的臨終生活質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更多研究聚焦老年人臨終的照料需求和照料者的情況。研究發現老年人臨終前1個月需要完全照料時間平均為11天,臨終前6個月需要完全照料時間平均為33天,臨終前1年的平均照料時間為47天[11]。另一項研究估計80歲以上老年人臨終前平均92天臥床不起[12]。左冬梅等深入分析了2001—2009年安徽某地農村的情況,指出成年子女尤其是長子及其配偶和子女是提供臨終照料的主要家人,且同住或居住在同村的子女發揮了最大的作用[13]。為了滿足老年人臨終照料需求,中國老年人的成年子女往往與老年人同住[14],根據對1998—2002年間死亡的中國老年人的一項調查結果,約92%的80歲及以上老年人在家中死亡[15]。
  總的來說,國外針對臨終生活質量的研究更多聚焦在患病老年人,對一般人群的關注少。其背后的邏輯可能是患病老年人需要更多臨終期的人文和醫療關懷。國內近年來開始關注臨終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并且從一般老年人群入手進行研究。但研究的數量、覆蓋內容、研究角度都較為有限。本研究將利用對死亡老年人親屬的回顧性調查數據,考察近年來一般老年人臨終生活質量,特別是在生命盡頭時老年人的健康情況以及獲得支持的狀況,并進一步討論未來變化對老年人臨終生活質量的影響及政策啟示。
  二、 數據與分析方法
  1.數據來源
  本研究應用的數據來自2008—2014年中國老年健康影響因素跟蹤調查(CLHLS)中對2005—2014年間去世老年人親屬的調查,有效案例8624人。CLHLS是具有全國代表性的老年調查,該調查分別于1998、2000、2002、2005、2008、2011、2014年在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進行了7次調查
  CLHLS數據可在“北京大學開放研究數據平臺”免費獲?。篽ttp://opendata.pku.edu.cn。。1998年以后,除了對存活老年人進行跟蹤調查之外,還訪問了兩次調查期間去世老年人的家屬,通過回顧性調查收集了去世老年人臨終前的信息[16-17]。死亡調查登記表收集的主要信息包括:死因、死亡地點、健康狀況、生活自理能力、住院和臥床不起情況、健康服務利用情況、主要生活照料者等,此外還包括老年人臨終前的婚姻、居住方式、社會保障、經濟來源、家庭經濟狀況、去世前生活方式和居住環境等。
  2.樣本分布
  老年人去世年齡分布主要集中在90歲以上(見圖1)。樣本中高齡老人特別是百歲以上老人比例顯著偏高,男性比例偏高。這主要是因為CLHLS在調查設計時為了保障有足夠數量的高齡老人和男性老人,采取了多階段不等比例目標隨機抽樣方法。圖2為老年人去世年份分布。由于CLHLS調查自2008年以后主要是純跟蹤,即沒有加入新樣本,因而2008年以后死亡案例逐步減少,超過80%的跟蹤老年人是在2010年及之前死亡的。以下分析中將會注意到樣本的這些特點。
   3.關鍵變量
  老年人的臨終狀態是本研究的重點。但臨終是一個較難定義的概念,其意指一個人即將離世,然而在時間上并沒有一個公認的范圍。醫學界通常把臨終者定義為“所患的疾病對根治性治療無反應,且病情不斷惡化者,生存期相對短的患者,也包括老衰臨終者……在社區居家開展臨終關懷服務的對象是晚期惡性腫瘤廣泛轉移的患者,其臨終階段一般小于等于90天;在醫療機構的臨終關懷服務對象其臨終階段原則上小于等于60天”[18],也有將去世前2—3個月看作是臨終時段。在CLHLS的死亡老人調查中,對有關“臨終前”的界定沒有具體時間定義,是請調查員掌握為“老年人死亡前夕的事件狀況”,明顯要少于醫學界2—3個月的定義,而是離死亡時點更為接近的一段時間。因此,本文所討論的臨終問題應是老年人去世前3個月內的狀況。在圍繞臨終問題的研究中,也有不同的研究內容,例如臨終生活質量、臨終照料質量、死亡質量等。本文聚焦于臨終生活質量。
  曾有學者指出,臨終的生活質量主要指一個人在臨終時其基本生存需求能夠得到滿足, 或其面對絕癥時能夠有令人相對滿意的生活[19]。還有學者將反映老年人生命最后階段的生活質量相關因素歸納為老年人的主觀滿足感、個人性格特征、健康狀況、居住環境、社會環境、社會經濟因素、文化因素以及個人自主因素[20]。這些生活質量內容均包括主觀和客觀的評價。由于回顧性調查所收集的多為客觀信息,因而本文對老年人臨終生活質量的分析均采用客觀指標。根據CLHLS調查收集的信息以及現有相關研究成果,我們選擇了三組變量反映老年人臨終生活質量:  ?、俳】禒顩r:經醫生診斷的患病數,神志不清醒的比例,臥床不起的比例和天數,完全依賴他人照料的天數;
 ?、诩彝ヅc社會支持:主要照料者類別,臨終居住安排類別,享有醫療保險狀況;
 ?、廴ナ赖攸c。
  以上三組中,第一組變量反映老年人臨終健康和虛弱狀況以及需要照料的情況。其中患病狀況取決于經醫生診斷的患病數,包括糖尿病、心臟病、中風及腦血管病、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炎、肺結核、癌癥、青光眼、前列腺疾病、胃腸潰瘍、帕金森氏病、褥瘡、癡呆、癲癇、神經機能病、風濕或類風濕以及其他慢性病。老年人去世前若有神志不清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年人的認知能力。臥床不起顯示老年人的虛弱程度和需要他人照料的情況。多數老年人臨終前需要依賴他人照料,完全依賴他人照料的天數則反映出完全失能的持續時間。盡管調查也詢問了老年人臨終的日常生活能力(ADLs)情況,但已有研究發現大多數老年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能并需要他人幫助的現象[8,10],且失能狀況與完全依賴他人照料是不同的問項,可能會有一定程度的重疊。因此第一組變量中沒有將ADLS納入分析。
  第二組變量是圍繞老年人在家庭和社會各方面得到的支持來選擇的。老年人臨終前的日常生活主要照料者包括家人、朋友、保姆和社會服務等。在2008—2014年的調查中,主要照料者的選項只有一個;而相對于不與家人同住者,老年人臨終與家人同住意味著可更直接得到來自家庭的支持和家人照料。老年人臨終前享有醫療保險,意味著在醫療費用方面有保障,以此代表老年人得到的社會支持。
  第三組只有一個變量,即老年人的去世地點,問卷中的選項包括家中、醫院、養老院或其他場所。去世地點可以從多個方面反映老年人的臨終生活質量。去世地點的單一意味著缺乏選擇。在中國目前缺少居家臨終照料服務和臨終關懷的情況下,在醫院、養老院等機構中去世則意味著老人會享受到更為專業的臨終照料,從而可能有較好的臨終生活質量。
  4.分析方法
  本研究主要根據問卷調查結果,提供與老年人臨終生活質量有關的基本情況,而不是評價生活質量的高低。因此,本文的分析方法以描述性統計方法為主,分別介紹三組關鍵變量的分布,并根據樣本分布特點、已有研究結果或應用多變量統計分析,識別重要的顯著變量作為分組變量。例如,已有研究發現,老年人的虛弱程度與年齡正相關,老年人的社會支持存在明顯的城鄉差別。我們將注意根據重要特點相應地采取不同的分組策略對老年人狀況進行分組描述。
  根據圖1所示樣本分布可見,我們的研究對象以高齡老人為主,且百歲以上老年人和男性老年人比例明顯比老年人口實際分布偏高。根據樣本的年齡性別特點,我們將在所有描述性統計中都以老年人性別和死亡時的年齡分組進行描述。在年齡分組時,首先對年輕老年人和高齡老年人加以區分,而考慮到高齡老年人的健康特征,又將高齡老年人再次分組。具體年齡分組為80歲以下、80—89歲、90—99歲以及100歲及以上四組。由于樣本的性別年齡特征,變量的平均指標或合計指標并不等同于65歲及以上人口的參數,且老年人的狀況因年齡和性別差距明顯,與其用加權的方法求樣本平均值,不如用年齡和性別分組更具有應用價值和現實意義。因此,本文所有圖表均未列出合計的統計值。
  此外,在近10年的時間跨度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和健康服務以及為老服務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不同年代去世老人的狀況可能由于這些變化導致差異,因此在涉及時間變化影響時對有些變量采取了用死亡年份分組的方式,如享有醫療保障情況。
  雖然在選擇分組變量時應用了多變量統計分析(例如對老年人去世地點的分析),但為突出重點和表述簡潔起見,本文只列出了作為結果的分組情況和說明,沒有列出反映選擇過程的多變量分析詳情。
  三、 主要發現
  1.去世老年人的臨終健康狀況
  總計61.0%的老年人臨終時患有至少一種疾病?;家环N疾病的老年人為38.4%,患兩種疾病的為14.3%。表1分性別和死亡時年齡列出老年人臨終患病的平均數。年齡較大的老年人至少患一種疾病的比例相對較高,不過較年輕的老年人患多種疾病的可能性較高。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臨終患病不一定是導致去世的主要原因,而且因為患病為家屬報告(且報告的家屬不一定是臨終照料老年人的家屬),很可能有家屬不清楚老年人的患病情況。因此表1中的患病指標應屬低估。
  根據家屬報告,有33.2%的老年人臨終前神志不清,其中一半以上有20天或更長時期神志不清。神志不清的分布沒有明顯的年齡模式,80—89歲組神志不清比例最高,女性老年人神志不清的比例在各年齡段上均高于男性(見表2)。
  臥床不起反映了老年人身體的極度虛弱。有71.6%的老年人臨終前臥床不起。在臥床不起的老年人中,老年女性比同年齡男性臥床不起時間更長。表3中的資料從比例角度說明,臨終前臥床不起的狀況并未因年齡而有較大的差異。無論去世前處于哪個年齡段,都有超過2/3的男女老年人經歷了臥床不起,但男女間比例有一定的差異。高齡女性老年人臥床不起的比例要略高于同齡男性老年人。表3還列出了分年齡和性別的臥床不起天數的四分位數分布(因家屬報告的臥床天數從一天到數百天,較為分散,且有明顯的整數堆積,不宜用均值表達)。其中一半的老年人臥床不起至少30天,8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有25%臥床不起在10天以內,80歲及以上的男性老年人有25%在臨終前至少臥床不起90天,而女性老年人有25%臨終前臥床不起至少100天,顯然女性老年人去世時年齡越大,臥床不起的時間有可能越長。
  多數老年人臨終前需要完全依賴他人照料,只有16.6%沒有這種情況。需要照料天數從5天以下(占需要完全依賴他人照料的18.0%)至一年以上(占10.0%)分布零散。表4為分年齡和性別需要完全依賴他人照料天數的四分位數分布,顯示了與臥床不起情況的一致性。對90—99歲女性而言,有25%的老年人完全依賴他人照料天數為10天以下,50%的老年人完全依賴他人照料天數最多為30天(或者說,50%的老年人完全依賴他人照料天數至少為30天),另有25%的老年人完全依賴他人照料的天數為90天或更長。表4顯示女性老年人需要照料天數相比男性較長,80歲及以上各年齡組都有25%的老年女性臨終前完全依賴他人照料天數在90天以上。   2.去世老年人的家庭與社會支持情況
  老年人臨終時提供照料的人主要是老年人的子女和孫子女(分別為32.5%和48.5%),有3.5%是配偶照料,6.0%由其他家人照料,另有3.0%由保姆或其他人照料。90多歲的老年人多由孫子女照料,80歲以下的老年人中有16.2%臨終照料者為配偶。其他照料資源十分有限,不過絕大多數老年人臨終都得到照料,僅有2%報告說老年人臨終無人照料。
  多數老年人臨終前已經喪偶,特別是90多歲的女性,如表5所示。這種特殊差異存在于老年的任何年齡段。當年輕男性老年人(65—79歲)去世時,他們中的65%有配偶同在;女性則僅有33%,是同齡去世男性老年人比例的一半。這種性別差距在高齡組更為突出。80—89歲的男女在婚比例差距為23個百分點;90—99歲的為18個百分點;百歲女性老年人去世之前的在婚比例則僅為男性的15.3%。整體上來看,大部分老年人都與已婚的子女或孫子女同住,只有1.5%的老年人臨終時住在養老機構,13.0%獨自居住,8.0%還能與配偶同住。在去世的老年婦女當中,盡管91.7%臨終時已經喪偶,但是她們大多數都與家人同住,且與兩代及以上家人同住的比例高于男性老年人,百歲老年女性臨終前與兩代及以上家人同住的比例高達九成。
  老年人是否享有醫療保障是通過老年人醫藥費用主要來源判斷的。如果醫藥費用主要來源是公費醫療、農村合作醫療或城鎮醫療保險,則認為去世老年人享有社會醫療保險。以此為標準,總計有17.9%的老年人享有醫保。然而如表6所示,較年輕去世的老年人享有醫保比例更高。老年人醫藥費用的其他來源主要由子女或孫子女承擔(73.1%),這在去世高齡女性老年人中更為明顯。近82%的80—89歲女性老年人去世時其醫藥費用主要由家庭承擔,更高年齡段的女性老人則更多依靠家人,百歲以上女性老人中90%在去世之前的醫藥費用要依靠家人支付。不過隨著年代的推移,有醫保的老年人比例逐漸升高(見圖3),說明隨著醫保廣覆蓋的推進,老年人群獲得以社會醫療保障為指標的社會支持比例逐步增加。
  3.老年人的去世地點
  2014年,86.6%的老年人在家中度過生命最后階段(其余為9.8%在醫院,2.9%在養老院,0.7%為其他),與十多年前相比這一現象未發生根本改變。表7列出了不同特征老年人的去世地點。從表中可見,去世地點的城鄉差距明顯,農村老年人超過九成在家中離世。
  對去世地點的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去世年齡、完全依賴他人照料情況、居住地以及主要醫藥費用來源與去世地點顯著相關,但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結果從略)。年事越高、完全依賴他人照料時間越長、臨終前居住在農村的老年人,更傾向于在家中去世。進一步分析發現,無論是否有較長時間完全依賴他人照料,享有醫療保障的城市老年人在家中去世比例最低。不過,仍有44.8%享有醫療保障的城市老年人在家中去世。
  四、 結論與討論
  從健康狀況看老年人的臨終生活質量,盡管并不是所有老年人在臨終時都患有重大疾病,但1/3老年人在臨終前神志不清醒;至少七成老年人在臨終前臥床不起,超過八成的老年人在臨終前完全失能。這種狀況一方面反映了老年人臨終時較為普遍的身體虛弱和認知能力的喪失,另一方面也意味著老年人臨終前對高強度照料的需求。
  照料需求的滿足主要來自家庭。從家庭和社會支持的角度考察臨終生活質量的結果說明,絕大多數老年人都能得到家庭支持。老年人的臨終照料主要依靠家人,子女、孫子女既是重要的照料者,也多是與老年人共同的居住者。盡管大多數高齡老年人臨終前已經喪偶,不過絕大多數都住在家中。這一方面說明家庭依然是老年人臨終支持和照料的主要來源,且以下一代或第二代家庭成員為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照料機構和社會服務的稀缺。個體長壽導致的照料人手從子代向孫輩推移的現狀提示我們,未來老年人的長期以及臨終照料問題可能不僅僅是增加家庭子女數所能解決的。家中子女再多,若兩代人均進入老年、高齡,照料的負擔必將落在孫子女身上,或者必須由社會養老形式予以補充。
  臨終生活質量的研究結果也顯示出一些性別差異。其中老年女性去世之前神志不清的比例、臨終前完全依賴他人照料的天數、與家人同?。o論是否是自己意愿)的比例以及醫藥費用更多依靠家人承擔的比例均高于男性老人。在享有醫療保障方面,老年人尤其是高齡女性老年人享有比例較低。不過隨著年代的推移該比例會逐漸增長。未來應該有更廣泛的醫保覆蓋,醫療保障方面的社會支持顯現的性別差異將在一定程度上縮小甚至消除。
  從去世地點來看,大多數老年人在家中去世,其他去世地點主要為醫院;享有醫療保障的城市老年人在家中去世的比例最低。對這種狀況的解釋要更為復雜,與老年人的臨終健康狀況、臨終照料條件和資源以及文化習俗等因素都存在關聯。顧大男等曾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去世地點的三個階段假設:第一階段,由于照料資源有限和醫療技術欠發達,大部分老年人在家中去世;第二階段,由于醫療技術改善和更為可及的照料資源,醫院在人生最后階段承擔了主要的社會和照料角色;第三階段,生命最后階段的照料質量日益受到重視,老年人及其家人的意愿也更被尊重,以社區或家庭為主的臨終照料成為可能,而且相對成本更低,會有更多人選擇在家中度過最后階段[15]。目前中國顯然處在從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過渡的情況。雖然發達國家的研究發現家中去世者可能具有較高的生活質量,但無疑家中需要具備相應的臨終照料條件。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享有醫療保險的老年人在生命最后一年更有可能住進養老機構[21]。因此,我們認為農村老年人超過九成在家中去世,不一定都是出于家庭的選擇,而可能有一部分是由于經濟條件限制;相比較而言,城市中有更多老年人享有醫療保障,進醫院和養老機構也相對容易,去世地點更為多樣,反映出他們有更多的選擇。針對中國發展現階段的特點,當老年人本人及其家屬有更多去世地點選項時,特別是有在醫院辭世的選項時,老年人臨終可能得到更多和更有效的醫療救助,人們會較少留有照顧和醫療方面的遺憾。   中國社會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巨大的經濟社會變化,當前正在經歷更為深入的新一輪改革,未來變化將對老年人臨終生活質量產生多方面的影響。社會保障改革、“健康中國2030”和應對老齡化戰略的實施將推動實現人人享有健康服務,將會有更多老年人享有醫療保險;養老保障的全覆蓋和保障水平提高將使更多老年人有自己的經濟收入;而與老年人照料有關的產業發展將改善和健全老年照料機構、包括臨終關懷機構。這些發展將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為老年人臨終照料提供更多選擇。而與此同時,另一些變化將為提升老年人的臨終生活質量帶來更大挑戰,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進入老年,未來老年人的子女將急劇減少,城鎮化的推進和年輕人的離家與流動將對老年人與子孫輩同住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延遲退休年齡也可能會影響家庭照料資源,這些變化將導致家庭照料能力明顯下降,因而需要更多的社會支持以滿足老年人臨終照料需求。
  縮短老年人的完全失能期、改善他們的認知能力和精神健康,能夠有效降低老年人臨終照料需求。但是在改善老年人臨終生活質量方面,還需要政府和社會積極采取措施,大力增加對臨終老年人的社會支持。首先,需要針對臨終老年人的需求擴大照料資源提高照料質量。從文中的分析可以看出,臨終老年人的家庭照料資源已經被利用到最大化,從子代延伸到了孫輩。老年人臨終照料需求強度高,不可能由一人完全負擔,需要關注照料者并提供幫助,即需要更多社會力量的介入。這既包括照料機構規模和服務的擴展和提供,也包括建立一個完善的臨終關懷服務系統。讓更多的老年人和他們的家人能夠享受到更多人性化的臨終服務。此外,還應當在機構服務人員和家人中普及臨終照料知識,包括對臨終和死亡的認識、對這一特殊階段個體需求的了解、針對這一階段需求的各種可能的滿足手段等,使老年人享受到有質量的照料,而照料者的工作效率也會得到提高。其次,需要提供更多樣性的去世地點選擇。盡管目前國外的一些研究說明老年人在家中去世可能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這是在國外多樣醫療服務系統延伸至家庭且較為發達基礎之上的結果。而在中國,許多老年人在臨終,特別是患病老年人在家中去世更可能是無奈之舉。當人們沒有醫療保障支持的情況下,只能選擇在家中去世時,這對逝者和家人都可能留下終身的遺憾。因此,社會應該更加完善醫療保障服務體系,讓更多臨終老年人有機會選擇在相關機構得到最后的社會服務,沒有遺憾地走完人生。
  本文從健康狀況、家庭和社會支持以及離世地點三個方面對近年來老年人臨終生活質量做了基本的描述。老年人臨終照料問題與長期護理具有不同特點,需要引起公共政策和社會的更多關注。臨終階段是人生的一個特殊階段,關注這一時期生活質量問題更能凸顯社會的進步與對逝者的人文關懷。臨終照料與長期照料的不同是這一階段的照料結果直指死亡;這一階段個體的需求也往往更為迫切和深入。因此有必要加強這方面的深入研究。此外,研究也提示,很多老年人是在患病相對少、生活狀態相對好的情況下離世的,這些老年人也應該是關注的對象。我們可以從他們的生活歸納出一定的經驗,豐富健康、無痛苦離世的知識和實踐,以期不斷提高老年人的臨終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EMANUEL E J, EMANUEL L L. The promise of a good death[J]. Lancet, 1998, 2(4):SII21-29.
  [2]ZHANG B, NILSSON M E, PRIGERSON H G. Factors important to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at the end of life[J]. Arch Intern Med, 2012,172(15):1133-1142.
  [3]STEIHAUSER K E, CHRISTAKIS N A, CLIPP E C, MCNEILLY M, MCLNTYRE L, TULSKY J A. Factors considered important at the end of life by patients, family, physicians, and other care providers[J]. JAMA, 2000,284(19):2476-2482.
  [4]CURTIS J R, PATRICK D L, ENGELBERG R A, NORRIS K, ASP C, BYOCK I. A measure of the quality of dying and death: initial validation using after-death interviews with family members[J]. Journal of Pain & Symptom Management, 2002, 24(1): 17-31.
  [5]HANSON L C, DANIS M, GARRETT J. What is wrong with end-of-life care? opinions of bereaved family member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1997, 45(11): 1339-1344.
  [6]WRIGHT A A, KEATING N L, BALBONI T A, MATULONIS U A, BLOCK S D, PRIGERSON H G. Place of death: correlations with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cancer and predictors of bereaved caregivers’ mental health[J].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10, 28(29): 4457-4464.   [7]TENO J M, CLARRIDEG B R, CASEY V, WELCH L C, WETLE T, SHIELD R, et al. Family perspectives on end-of-life care at the last place of care[J]. JAMA, 2004, 291(1): 88-98.
  [8]顧大男. 臨終前生活質量[M]// 曾毅,柳玉芝,等. 健康長壽影響因素分析.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347-360.
  [9]顧大男,曾毅,柳玉芝,曾憲新. 中國老年人虛弱指數及其與痛苦死亡的關系研究[J]. 人口研究, 2007(5): 35-41.
  [10]張韻,陸杰華. 痛苦抑或安詳:中國老年人臨終狀態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探究[J]. 人口與發展, 2017 (2): 80-91.
  [11]顧大男,柳玉芝,章穎新,任紅,曾毅. 我國老年人臨終前需要完全照料的時間分析[J]. 人口與經濟, 2007(6): 51-58.
  [12]戰捷. 高齡老人臨終前完全需要他人照料狀況研究[J]. 中國人口科學, 2004(S1): 121-123.
  [13]左冬梅,郭曉穎. 農村成年子女對老年父母的臨終照料研究[J].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4): 54-60.
  [14]ZACHARY Z, KIM K. Shifting coresidence near the end of life: comparing decedents and survivors of a follow-up study in China[J]. Demography, 2010, 47(3):537-554.
  [15]GU D, LIU G, VLOSKY D A, ZENG 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lace of death among the Chinese oldest old[J].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007,26(1): 34-57.
  [16]曾毅. 中國老年健康影響因素跟蹤調查(1998—2012)及相關政策研究綜述(上)[J]. 老齡科學研究, 2013(1):65-72.
  [17]曾毅. 中國老年健康影響因素跟蹤調查(1998—2012)及相關政策研究綜述(下)[J]. 老齡科學研究, 2013(2):63-71.
  [18]施永興,王光榮. 中國城市臨終關懷服務現狀與政策研究[M].上海: 上??萍冀逃霭嫔?,2010:5.
  [19]PATRICK D L, CURTIS J R, ENGELBERG R A, NIELSEN E, MCCOWN E. Measuring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ying and death[J].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03, 139(2): 410-415.
  [20]KIRWOOD T B L, COOPER C L. Wellbeing in later life[M]. New Jersey: Wiley Blackwell,2014:55.
  [21]KORBIN L, DOUGLAS W, ALTHEA S. Nursing home use by dual-eligible beneficiaries in the last year of life[J]. Inquiry, 2007, 44(1): 88-10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0050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