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地區長期護理保險發展困境及應對措施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由于農村地區養老、醫療、受教育程度以及經濟發展水平低等原因,農村地區失能老人長期照護問題更加復雜和嚴峻。通過社會系統研究方法視角梳理和解析其困境,提出農村長期護理保險應與城鄉居民養老和醫療保險制度之間相互銜接,加大宣傳力度,增強保險意識,鼓勵城市養老機構向農村地區發展等措施,以期促進農村地區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順利實施。
關鍵詞:農村長期護理保險;困境;對策
中圖分類號:F8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9-0022-02
一、研究背景
國家老齡辦發布的2016年《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成果》顯示,2015年我國失能、半失能老人人口數量高達4 000萬,占老年總人口數的18.3%,其家庭環境不適應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變化的占六成。2015年普查數據顯示,農村老齡化率為18.47%,城鎮老齡化率為14.34%,農村老齡化程度較城鎮高出4.14個百分點。丁華、嚴潔(2018)基于2011年、2013年和2015年CHARLS的面板數據對我國老人年失能率的測算顯示,一是年齡上,除80歲及以上年齡組外,其他年齡組中老人失能率農村均高于城市,其中75~79歲年齡組差距最大,城市為11.37%,農村為17.67%;二是性別上,農村男性和女性的失能率均顯著高于城市;即無論從整體角度還是年齡分組及性別分組角度,農村地區老人失能率均高于城市[1]。由此可見,農村地區老人失能問題較城鎮更加嚴峻。加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醫療和養老保障水平、受教育水平低,傳統家庭照護方式難以滿足失能老人長期照護需求等因素,農村地區長期照護問題較之城鎮更加復雜。
相比于城市,農村的養老壓力更大,因此有必要對農村地區長期護理保險實施的挑戰和困境進行研究。由于農村地區與城市存在較大差異,所以應以馬克思主義社會系統研究方法為指導,并通過對以往文獻的整理和總結,發現其可能遇到的問題和挑戰,提出可行性對策,從而推動農村地區長期護理保險的實施。
二、基于社會系統研究方法梳理及分析農村地區長期護理保險發展困境
社會系統研究方法是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從系統的觀點出發,在社會整體與其組成要素和結構及與自然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中,綜合、精確地考察社會的方法論體系[2]。
目前,我國有15個城市已開展長護險試點工作,農村地區失能老人長期照護主要依賴家庭非正式照料。但隨著家庭功能的弱化,傳統的家庭照護已不能滿足老年人的照護需求,因此農村地區長期護理保險的建立勢在必行。通過文獻梳理和社會系統研究方法發現,農村地區長期護理保險的實施面臨以下挑戰。
1.經濟發展水平低,參保條件弱。當前,我國試點城市長期護理保險的資金籌集主要來自于政府、企業、個人及醫保賬戶劃轉。其中,上海地區籌資模式按人群分兩類:第一類人員為城鎮職工,其基金來自于企業和個人;第二類人員為城鄉居民,其基金來自于政府補助和個人,政府補助占主體[3]。由于農村地區居民無企業為其繳費,依據上海經驗,農村地區長期護理保險資金來源,主要是來自于政府補助和個人。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 363元,衣食住行與教育、醫療等人均消費支出為10 130元,可用于其他消費的支出不足2 500元,勢必影響其對長期護理保險的購買意愿和購買水平。以上海市長期護理保險收費標準為例,社區居家中最低標準個人每年需要繳納保險費用為576元,最高為2 688元;養老機構中最低標準為每人每年1 080元,最高為1 620元。上海市長期護理保險中個人繳費比例已經較低,但即使以此為標準,對于農村居民來說,支持其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的壓力依然較大。此外,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落后,財政壓力較之城市更大,籌資渠道也較窄。因此,當前農村地區居民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的能力較弱。從社會系統層次性原則角度,可以發現農村地區社會保障體系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在于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制度間銜接程度較低。層次性原則強調的是系統中不同組成部分之間的隸屬關系[4]。長期護理保險乃至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的發展水平都隸屬于經濟發展水平,其發展水平不能超越當地的經濟水平。同時,長期護理保險應與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中其他制度相互銜接,循序漸進。若忽視經濟發展水平及與其他制度間的關系,一味推進長護理保險進程,勢必影響其可行性與可持續性。
2.社會化照護意愿低,保險意識不強。徐曉君等(2017)基于山東省的調查問卷研究表明,農村地區社會化照護意愿不強。其中,認知狀況直接影響照護意愿的接受。對認知狀況產生影響的因素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傳統養老觀念、農村地區社區照護和機構照護發展落后等。農村地區受教育水平普遍落后于城市,使其接受新事物能力低,對自身健康狀況和護理需求認識不足[5]。相對于城市,農村地區對于保險的短視行為嚴重,不能正確地評估自身照護需求,對保險的認識存在誤區。另外,傳統非正式照料模式和養兒防老觀念根深蒂固,老人在觀念上希望得到傳統的家庭照護。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家庭成員外出務工,家庭無法滿足老人的照護需求。從社會系統研究方法整體性原則出發,可以發現農村教育水平落后,是農村地區推進長期護理保險的一大挑戰。整體性原則強調社會系統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4]。梁偉(2018)指出,教育人力資本對農村地區長期護理保險購買意愿影響顯著高于城市。正是由于農村地區教育水平比較落后,導致農村地區健康觀念薄弱、護理需求認知不足、參保意識低,購買意愿不強。
3.護理人員及養老機構有效供給不足。養老方面的配套設施與養老機構的建設及護理人員的數量不能滿足現階段需求。養老和醫療息息相關,沒有完善的醫療衛生設施,就無法提高健康關注意識。目前我國長期護理保險的服務供給形式主要包括四種:社區居家照護、養老機構照護、護理機構照護、醫療機構照護。由于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現狀,城鄉公共服務供給不均衡,農村地區養老機構、護理機構及護理人員數量難以滿足當前農村地區建立長期護理保險的條件。從理論層面出發,當前國內學者大多側重于對城市社區居家及機構養老服務的研究,對農村地區養老服務體系的研究較少,使得農村地區長期照護服務的研究缺乏理論基礎[6]。從現實層面來看,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長期照護需要一定的專業化輔助設施,但農村地區養老及護理機構缺乏,其專業化輔助裝置和適老化設施建設更加難以滿足其需求。 從社會系統研究方法的結構性原則分析,城鄉二元結構使養老資源城鄉分布不均。農村地區醫療和養老設施落后,作為人口數量較大、力量較薄弱的農村地區,對養老資源的需求較之城市更大。這種失衡的資源配置不僅不利于農村長期護理保險的實施,也不利于城鄉之間合作及產業專業和人才流動。
三、對策建議
基于以上分析,從社會系統研究方法視角解析其深層原因,即經濟和教育水平落后,城鄉二元結構,資源分配不均衡等,本文試提出以下措施。
1.農村長護險與其他政策相互銜接,提高參保率。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實施效果的好壞,不僅僅是長護險制度本身設計的問題,還應與其他社會保障政策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因地制宜,水平適度。在原有社會保障制度基礎上,農村地區長期護理保險應做好與城鄉居民養老和醫療保險之間制度銜接問題。具體而言,一是長期護理保險的籌資可從城鄉居民養老和醫療保險按比例劃轉,拓寬籌資渠道;二是長期護理保險的繳費標準可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繳費檔次掛鉤,提高長期護理保險參與度的同時提高城居保個人繳費檔次。
2.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增強保險意識。教育是個長期性工作,短期來看,暫時無法通過教育來提高農村地區的健康意識,改變農民傳統的參保觀念。但可以通過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人們的認識,糾正錯誤觀念。在整個社會系統中,教育和社會保障是一個不可割裂的整體。忽視教育對于社會保障體系發展的作用,不僅使農村地區社會保障工作的推進步履維艱,而且使農村地區在醫療和養老問題上惡性循環,因病因老返貧致貧。因此,短期內,可通過電視公益廣告、老人照護知識公益講座、健康知識講堂、其他媒體宣傳手段等方式加強宣傳推廣力度;長期內,繼續提高農村教育關注度,加大對教育的投資。
3.合理分配有效供給,促進產業轉移。合理配置有效資源,才能使資源充分發揮其作用。制定相應政策鼓勵城市養老機構向農村地區發展,鼓勵企業盤活農村地區陳舊廢棄場地,建立養老機構,鼓勵城市養老機構向農村地區發展。這不僅有利于提高企業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還能增加農村地區失業或待業人員就業機會,降低城市外來務工人口壓力,縮小因城鄉二元結構帶來的差距。
四、結語
農村地區長期護理保險發展可能遇到諸如參保條件薄弱、參保意識低、養老服務資源短缺等困境,其原因主要包括經濟與教育發展水平低、城鄉二元結構等。因此,制定因地制宜的農村長期護理保險發展規劃,加大宣傳推廣力度,提高教育水平,合理分配有效供給,促進產業流動等,以推動長期護理保險在農村的可持續發展,緩解農村地區失能老人長期照護壓力,積極應對老齡化。
參考文獻:
[1] 丁華,嚴潔.中國老年人失能率測算及變化趨勢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18,(3):97-108.
[2] 梁永郭,耿微,呂傳旭.打破高校留級生”怪圈”的方法研究——基于社會系統研究方法的視角[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5):129-132.
[3] 嚴春妮.我國推行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面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7.
[4] 顧一凡.試論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困境及其應對措施——基于社會系統研究方法的視角[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7,(5):38-42.
[5] 徐曉君,李強,薛興利.農村失能老人長期照護意愿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山東省的問卷調查[J].人口與發展,2017,(4):87-96.
[6] 王帥輝.我國農村失能老人社區居家長期照護服務體系的構建[D].重慶:重慶大學,201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540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