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協同發展背景下的公共管理創新與經濟發展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發展速度世界矚目,但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問題,其中問題之一就是粗放式增長現狀需要改變。公共管理創新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經濟發展是公共管理創新的基礎,用公共管理創新協助經濟發展。但是現階段,公共管理中存在一系列問題,如公共管理主體單一、管理方法滯后、協同意識不夠、模式需要完善等。針對以上問題,提出將法治思維貫徹到公共管理中,完善公共管理過程中的監督制度等等,以期讓公共管理創新更好地協助經濟發展。
  關鍵詞:協同發展;公共管理創新;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D6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9-0001-02
  引言
  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歷經跨越式發展,一方面,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快,在全球經濟增長速度中名列前茅;另一方面,中國經濟體量大,中國經濟體量在世界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經濟快速增長的背后,政府也越來越意識到經濟增長中存在的問題,即目前經濟增長以粗放式增長為主,經濟結構需要進行調整,同時經濟增長的效率以及質量有待提升?;谶@種背景,由于公共管理職能的發揮可以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本身帶來的利益分配不均問題,因此政府提出通過加強公共管理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讓經濟與公共管理職能共同協同發揮作用,推動經濟有質量、全方位地發展[1]。
  一、公共管理創新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第一,公共管理創新的定義。公共管理在不同時代具有不同要求,在快速經濟發展時期,公共管理制度應當輔助實現經濟快速發展,但是隨著經濟發展要求從粗放式發展向集約型發展的轉變,原有的公共管理制度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經濟發展要求,因此需要對公共管理制度進行完善。此外,為了更好發揮公共管理制度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需要不斷進行制度創新,更好發揮公共管理制度的協同作用。公共管理創新指的是依據對公眾利益需求的評估與確定,對現有的管理制度以及思維等方面不斷進行創新性實踐,例如對公共管理制度的修改與完善等。黃雷和葉勇提出,公共管理創新至少包括三個方面的創新:一是觀念創新。行政當局需要轉變思維,突出服務思維,關注人在管理實踐中的主體地位,將法治思維貫徹公共管理進程始終。二是體制創新,體制創新更為關注公眾實踐,將公共管理進行落地。三是實踐創新,時代在不斷變化,對于公共管理實踐也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實踐需要與時代同行,適應時代以及經濟發展要求[2]。總之,公共管理創新就是需要從思想理念到制度以及實踐的全方位創新,讓公眾的利益不斷得到保證,更好驅動經濟發展。
  第二,經濟發展的定義。經濟發展在經濟學中屬于寬泛的詞語,不僅意味著經濟體量的增長,還包括社會生活的提升。從廣義來說,經濟發展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內容:首先,是經濟量的增長,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是經濟量的增長;其次,是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其屬于經濟發展中結構的改進;最后,是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這一點,意味著經濟發展有助于社會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經濟發展效率以及質量得到保證,經濟可以更為持續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對于經濟發展的范圍越來越廣,其具體定義也在不斷變化,但是無論如何變化,經濟發展都是追求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第三,公共管理創新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經濟發展至一定階段,需要充分發揮公共管理在其中的作用。公共管理的實施者主要包括政府部門在內的國家機構、非營利公共組織以及其他,主要目的是為了保障并提升公共利益。
  首先,公共管理創新有助于促進經濟發展,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經濟發展離不開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公共管理是政府主導,針對社會公眾的需求,根據經濟發展的狀態以及方向進行的全面管理。一方面,公共管理創新可以直接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另一方面,公共管理創新可以協調社會公眾各個群體的利益,屬于社會再分配的重要范疇。我國經濟屬于市場經濟,主要依托市場機制對資源進行分配,這種分配下容易出現社會資源分配不均,引起社會問題,不利于經濟的穩定增長。而公共管理正好可以解決這些相關問題,公共管理聚焦于社會公平,利用公共管理工具實現資源的再分配問題。聚焦于公共問題的解決以及創新,可以彌補市場經濟發展帶來的資源配置不合理問題,創造更好、更穩定的市場環境,服務于經濟的發展[3]。
  其次,經濟發展為公共管理創新提供基礎。公共管理是基于社會資源以及公平原則進行的再分配,缺乏經濟的支撐,則公共管理實踐猶如空中樓閣。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迅速發展,社會公眾資源也不斷累積,有更多的資源可以進行分配。公共管理則是將這些資源進行合理再分配,進行資源配置,保證公平基礎上提升社會整體發展水平。
  總之,公共管理創新與經濟發展之間相輔相成,協同發展。公共管理創新有助于為經濟發展創造一個更穩定的環境,而經濟發展有助于提升公共管理創新。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不同的經濟主題,他們發揮的作用不一樣,追求的利益之間也存在差別,利益之間存在交叉與競爭?;谶@種情況,需要公共管理在其中協調,平衡各方面的利益需求,為經濟發展創造穩定的環境。
  二、公共管理創新實踐現狀分析
  在前文中,我們已經論述公共管理創新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協同作用,但是在實際中,公共管理創新實踐中仍存在一系列問題需要解決,以下就這些問題進行分析。
  第一,公共管理主體比較單一。公共管理需要協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問題,各方的利益以及需求都不一樣,面對日益增多的利益群體,需要不同的公共管理主體從中協調。但是在現階段,公共管理創新主體主要還是依靠政府力量在其中協調,非營利性組織等團體在公共管理作用的發揮仍然比較弱。目前發揮力量的仍然是單一的公共管理主體,公共管理水平取決于該主體,主體管理水平直接決定公共管理水平,面對多方的利益群體,單一的主體也難以從中進行有效協調,最終影響公共管理水平。   第二,公共管理方法滯后。政府目前作為公共管理主要實施方,現階段主要采取強制性的方法進行公共管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人們對公共管理的觀念也在不斷變化,大家愿意去參與公共事務,充分發揮自己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但是,政府目前實施的管理方法不適合公共管理發展需求,無法調動群眾的積極性,無法對公共管理方法和手段進行創新實踐,發揮其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第三,對公共管理創新與經濟發展的協同作用意識不強。意識屬于思想,會直接指導社會實踐。經濟的發展,對于公共管理創新協同作用的發揮要求越來越高,雖然現階段公眾的公共意識覺醒,但是對于其在經濟發展中的協同作用還沒有充分意識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方面,經濟發展作為主要考量標準,片面追求經濟發展。在很多地方,經濟發展依然作為地方官員業績的考核標準,經濟增長自然而然成為主要追求的目標,也就忽視了社會福利等公共事務方面的管理。另一方面,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占絕對的主導地位。公共管理中,公眾的監督是其中重要部分,但是現階段的公共管理實踐中,政府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公眾在公共管理中的參與度低,公眾只能被動接受政府的公共管理,公眾需求與公眾管理匹配性得不到保證,公共管理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
  第四,公共管理模式有待完善。公共管理可以提升公眾對于經濟以及社會發展的滿意程度,這一命題是以公共管理正確有效實施為前提的。在實際中,公共管理以教條形式進行管理,對公共管理中的各個步驟進行詳細規定并實施,缺乏靈活性。此外,經濟是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發展的,與其協同發展的公共管理制度也需要其用市場機制進行運作。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當前公共管理方面政府參與程度太高,市場在其中的作用并沒有充分發揮,公共管理的作用未發揮到極致。
  第五,統一的公共管理制度缺失。制度是公共管理行為的標準,它可以保證公共管理的有效性,但是在實踐中,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公共管理制度缺失,尤其是涉及到跨區域的公共管理制度。由于我國行政區域多,各行政區域相對獨立,而各個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一致,極容易在不同區域下有不同的經濟管理制度,沒有相對統一的公共管理制度協調各地的公共管理服務,經濟是在各個區域流動的,基于這種情況,各地地方公共管理制度難以協調區域內經濟發展[4]。
  三、公共管理與經濟協同發展的策略
  理論上,公共管理創新與經濟發展之間處于協同發展的關系,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這兩者仍處于不對稱的關系,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遠遠高于公共管理創新。但是在前期大力發展經濟過程中,遺留了很多社會以及公共問題,經濟要不斷發展,就必須平衡解決這些問題。其中,提升公共管理水平,讓公共管理與經濟發展協同發展就是讓經濟繼續平穩地發展的有效措施。
  第一,將法治思維貫徹到公共管理中。法治代表的是社會的進步,是社會有序運作的重要保證。在前期公共管理中,主要是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等推進,不利于公共管理措施的有效實施,也無法順應經濟的發展以及時代的需要。21世紀,依法治國,以法治代替人治,提高管理的公正性。在公共管理領域,政府應該轉變公共管理思路,加強法治在公共管理中的建設,讓公共管理有法可依,用法律保障公共管理的運作,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為公共建設以及水平提升提供法律保障,用法律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氛圍。
  第二,完善公共管理監督制度。公共管理的存在主要是為了滿足大多數人的利益,推進社會建設。對于公共管理制度來說,這一制度的建設應站在公眾的角度,符合大多數公眾的利益。將政府為公共管理制度的主要實施方,同時應該相應建立監督制度。一方面,監督制度的建設有利于加強制度在公眾心中的公信力,提升公眾的主人翁意識;另一方面,有利于貫徹政府的執政理念,提升政府管理的有效性。公共管理監督的完善,可以有效保證大多數公眾的利益,提升制度的有效性。在公共管理制度中,可以面向社會廣泛招募監督員,在制度實施前,對制度進行聽證,收集公眾意見,從監督人員構成以及監督工作開展兩方面完善公共管理制度。
  第三,創新公共管理措施。管理措施是影響公共管理效果的重要指標,管理措施應該與時俱進。首先,公共管理措施要符合經濟發展的需求;其次,公共管理措施要面向公眾,符合不斷變化的公眾的需求。公共管理措施一成不變,縱使執行得再好,也難以發揮其最大的作用,更有甚者,會阻礙經濟的發展。創新公共管理措施不僅要根據經濟發展趨勢不斷進行調整,與經濟發展趨勢保持步調一致,還要采用最新的技術輔助完成解決公眾最關心的問題。如針對某一特定問題借助社交媒體等方式收集公眾意見,結合公眾意見進行公眾管理,提升公共管理效率。
  第四,公共管理過程中擴大參與主體,發揮非政府力量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F行的公共管理制度中,核心的參與者是政府,負責公共管理制度的建設以及實施,這一現狀導致在公共管理事務中,政府的力量過于強大,由于政府的管理面過于寬廣,其管理機制以及水平落后的可能性較大,因此需要擴大公共管理的參與主體。非政府力量包括非營利性組織,他們的管理聚焦點強,但是覆蓋面廣,如在社會中已經普遍存在藝術、慈善、教育、環保等各項主題的非營利性組織,在社會中發揮重要作用,將公共管理參與主體擴大,可以更為有效地推進公共管理水平,有利于提升社會的公平性。
  第五,將市場機制引入公共管理中。在前期公共管理中,主要還是以國家政府作為主導,計劃痕跡比較明顯,對于市場以及經濟發展要求反映速度慢。而經濟的發展,需要市場機制在其中運作,公共管理同樣需要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市場機制下,意味著將競爭思維引入公共管理中,市場對公共管理活動進行優勝劣汰,能適應市場發展要求,適應市場效率的公共管理措施才能存留下來。公共管理創新需要協同經濟的發展,就必須接受市場的檢驗,這樣也避免了公共管理效率低下的問題。
  第六,政府要在公共管理中充分貫徹服務思維。現有的公共管理理念中,政府擁有絕對的權力,公眾只能被動接受并執行政府的公共管理制度,無從選擇,也無法改變,這種現狀容易導致公眾對公共管理制度以及執行的不滿。將服務思維貫徹到公共管理中,讓市場帶動公共服務,將政府在公共管理過程中的領導角色轉變為服務角色,保證公共管理市場的正常有效運轉,提升市場運作效率。政府需要保證公共管理制度的公平性以及公正性,并對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指導。
  參考文獻:
  [1]  郭俊杰,陳啟豪.促進公共管理創新與經濟增長質量的協同發展[J].經營與管理,2017,(3):148-150.
  [2]  黃雷,葉勇.公共管理創新的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04,(5):62-63.
  [3]  陳程.公共管理制度創新與市場經濟的相關性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5,(36):109-110.
  [4]  張哲,夏慧.區域公共管理與區域經濟合作發展研究[J].特區經濟,2018,(3):82-8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5410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