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創新與發展背景下《貨幣銀行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貨幣銀行學》作為學生學習金融知識的主要課程,肩負著培養既通理論又懂實踐的復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長期以來,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值得關注和思考,有必要進一步探索教學改革的方向,以便在當前金融創新與發展的背景下,課程的教學能夠更好地順應時代與社會的要求。
關鍵詞:《貨幣銀行學》;教學改革;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22-0126-02
一、前言
現代經濟的核心是金融,《貨幣銀行學》是全面學習和掌握金融知識和理論的重要課程,也是國內本科財經類專業開設的基礎課程。在當前金融創新和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如何讓該課程的教學內容順應金融發展的新形勢?針對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如何因材施教、靈活教學?作為課程的主講者,教師又該如何培養學生對金融的興趣和熱愛?這些在教學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值得仔細思考和深入探討。
二、國內《貨幣銀行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結構不合理,間接金融比重過高。全球公認權威的貨幣銀行學教材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Frederic S.Mishkin編寫的《The Economics of Money,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后,Mishkin教授辭去聯儲委員的職務回到大學里專心從事對該教材的更新工作,目前最新版本為第11版。如果把該教材英文名直接翻譯過來,全稱應是《貨幣、銀行與金融市場經濟學》,而國內的課程名稱是《貨幣銀行學》,只是強調了“貨幣”與“銀行”,而忽視了“金融市場”這部分。這從很多國內教材的內容結構上也能看出:以銀行為主導的間接金融在內容上比重過高,而以金融市場為主導的直接金融篇幅相對較少,內容也不夠全面和深入。究其原因是受到改革開放以前“大財政、小金融”格局的長期影響,導致內容結構長期滯后于國內外金融形勢的發展和變化。
2.無法適應金融創新與發展的速度。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金融業的發展日新月異,金融改革步伐迅速,金融創新浪潮不斷涌現。僅就國內而言,當前存在著大量的金融熱點問題,其中包括國家大力發展資本市場、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小微企業融資模式的探索、金融監管制度的改革等。顯然,《貨幣銀行學》的教材內容在很多情況下很難適應當前金融形勢的迅猛變化。
3.作為基礎課,與其他專業課內容有重疊。作為本科經管類專業的基礎課程以及金融專業的核心課程。通過學習《貨幣銀行學》,學生可以理解和掌握金融學的基本知識和理論,因此《貨幣銀行學》的課程內容幾乎囊括了金融業的方方面面,這使得其內容不可避免的與金融專業的其他課程有所重疊,比如《商業銀行經營與管理》、《固定收益證券》、《國際金融》、《金融市場學》等。
4.面向專業不同,學生的專業背景和能力參差不齊。在國內的很多高校里,《貨幣銀行學》成為了針對經管類各專業開設的必修課程。另外,還有很多非經管類專業的學生會選修該課程。因此,課程的講授對象來源十分廣泛,專業背景參差不齊,這給教師的教學工作增加了難度。
5.教學方式過于單一,課件死板缺乏生氣,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長期以來,《貨幣銀行學》的教學以課堂為主,教學場景單一,同時國內幾部經典教材是各大高校的首選教材,與之相配套的課件和教案也被很多教師采用,但如果仔細翻閱會發現很多課件內容相對比較死板,缺少變通,且多以大段文字的形式闡述,缺少更加生動的圖片或動畫展示。久而久之,將會使學生逐漸喪失對該門課程的興趣和熱愛。
三、未來《貨幣銀行學》課程教學的改革方向
1.優化教學內容結構,增加有關直接金融的內容。作為課程的主講者,教師除了保留對以銀行業為代表的間接金融的講解外,還應重點突出對直接金融的介紹,包括各類金融市場、各類服務于直接金融的金融中介機構、幾種主要的交易制度以及投資者的交易行為和策略等,并且應當跟學生強調,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以美國納斯達克市場的成功為標志,直接金融這種融資模式的地位日益重要,這也是包括我國在內的全球金融業發展的大趨勢,使學生對金融業有一個真正充分和完整的了解,并且能夠理解近年來國家大力鼓勵資本市場發展的原因。
2.課程講授更多結合當前的金融熱點,順應金融業的發展需要。課程教學不應以教材為局限,而是要拓展到更廣泛的知識范疇,這就要求教師自身在課堂教學之外,應當時刻關注國內外的金融熱點,多與金融方面的從業人士交流和溝通,了解和掌握金融行業發展的新形勢和新動向。對于一些時效性較強的金融熱點,可以在課堂上播放一些主流媒體對該問題解讀和評論的視頻。除了加強自身對金融熱點的關注外,教師還要注重培養學生關注金融熱點的習慣,鼓勵學生下載各大主流財經類APP和瀏覽財經類網站,并以課堂作業的形式定期考察學生對金融時事熱點的關注度,潛移默化地激發學生對金融的興趣和熱愛。
3.與其他金融專業課教師充分溝通,相互配合。在課堂教學之外,還要多與本院其他金融專業課的教師深入交流,共同探討,深入了解其他課程在內容方面與本課程的重疊之處,以便在教學上形成各專業課程之間的聯動和配合,避免過多的重復教學,制訂出更加合理的課程教學計劃。在課堂教學中,在講到每一個重疊的知識點時,應該告訴學生將來他們會在哪門專業課上學到,在那些課程中該知識點的深度和難度與本課程有何區別,這樣有利于幫助學生構建對金融的認知框架。
4.因材施教,靈活教學。針對不同專業背景和需求的學生,通過與學生深入交流,了解其知識儲備和學習目的,因材施教,靈活教學。具體來講,針對金融專業的學生,除了要求學生理解和掌握金融知識和理論外,還要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使其能夠將課堂所學用于對當前各類金融熱點現象的分析。另外,還可以結合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規劃,適當地在課程中加入對各類金融機構招聘面試和筆試題的講解;而針對其他財經類專業學生,降低對這部分學生金融理論的要求,更多地從實際出發,鼓勵學生結合自身專業所學,融會貫通地去理解金融知識;針對非財經類專業的學生,這些學生多是出于興趣才選修了《貨幣銀行學》,經濟學知識儲備有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淡化對金融理論的講解,更多地針對金融現象進行剖析,深入淺出,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識。
5.改變教學方式,提高課程吸引力。課堂教學是知識傳遞的重要途徑,在很多本科院校中,一般是采用“板書+課件”的形式,在功能上二者應有所區分,板書主要寫一些本節課的關鍵詞和注釋,課件承擔著主要的教學內容。但制作課件時,應避免使用大段文字進行闡述,可以適當地在課件里加入一些生動活潑的圖片和動畫素材。例如,在講解難度相對較高的衍生品交易時,可以通過在課件中設置一些卡通人物作為交易雙方,展示當標的物價格發生變動時對他們的盈虧情況所造成的影響。除此之外,還可以充分利用學?,F有的教學資源,將一部分課程內容的教學工作搬到金融實驗室,這樣可以極大地豐富教學場景。
除了具備必要的專業素養外,教師還應該擁有兢兢業業、和藹親切、風趣幽默的人格品質,注重在課堂內外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隨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及時解答學生們的種種疑問,啟發學生舉一反三,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以上這些都是課程是否具有吸引力、教學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這就要求包括筆者在內的各位教師在長期的教學過程和漫長的職業生涯中潛心摸索與修行。
參考文獻:
[1]Frederic S.Mishkin.The Economics of Money,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M].Pearson Education Group,2016.
[2]解鳳敏,朱歡.金融業態變化與貨幣銀行學課程內容體系擴展[J].金融教學與研究,2015,(5):73-77.
[3]黃達.金融、金融學及其學科建設[J].當代經濟科學,2001,(4):1-1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59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