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型高校非財會類專業會計學課堂教學改革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高校課堂教學面臨供需不能有效對接的問題。文章以H高校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研究非財會類專業會計學課程的教學效果和整體滿意度,以及在教學目標定位、教學課時安排、施教方式選擇、課外自主學習等方面供需不能有效對接的具體表現及其主要原因,并從供給內容、供給方式、供給環境三個方面提出非財會類專業會計學課堂教學供給側改革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課堂教學;供給側改革;會計學;問卷調查
【中圖分類號】F23;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812(2019)05-0114-03
一、引言
會計學主要是向學生講授會計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是財經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和入門課程,在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領域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供給側改革是指勞動力、土地、資源、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有效供給和利用,強調從供給角度實施結構優化、增加有效供給的中長期視野的宏觀調控。高校課堂教學供給側改革的落腳點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課堂教學要滿足產業轉型的人才需求,這就要求課程設置對接產業需求,教學內容對接行業標準,要及時根據產業升級對人才知識能力的新需求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為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服務;二是要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視為供需雙方,并從供給內容、供給方式、供給環境等方面分析課堂教學過程中供需不匹配的深層次原因,并探尋具體的解決措施,進而提升教學質量。
二、研究目的、研究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目的
H校屬于應用型財經類高校,辦學歷史悠久,會計學教學工作在多年教學積累的基礎上,通過不斷地改革創新,取得了不少工作成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教學亮點。但是,當前在針對非會計學專業學生的教學工作中,也還存在一些困惑:一是近年來由于學校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會計學課程的教學課時被大幅度地削減,部分專業該門課程的教學課時削減幅度達到40%,在此背景下如何調整教學模式、突出教學重點、確保教學質量成為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二是授課對象涵蓋了不同的專業,有經濟、管理、語言、工程等多學科的學生,不同專業學生的學科背景差異較大,如何針對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差異性以及會計學在該專業的教學目標對課程進行合理設計、采取差異化的教學模式滿足不同專業學生的學習需求難度較大。
基于以上兩個方面的原因,本研究希望達成的目標是:基于課堂教學供給側改革的視角,調查H校非財會類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和教學滿意度,以及教學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針對不同專業、不同教學課時的班級調整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優化教學手段,有效構建非財會類專業會計學課程的教學特色。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在問卷調查過程中,本著學生“自愿參加調查”和“無記名調查”兩個原則,對2016—2017年第二學期H校所有非財會類專業開設會計學的班級進行調查,共涉及到金融學、財政學、稅收學、市場營銷、物流管理、信息管理、日語等7個專業、18個教學班級、874位學生。問卷調查通過“問卷星”在網上進行,為了防重復填寫,在問卷中設置了同一電腦/手機只能填寫一份調查問卷的要求。問卷填寫時間為2017年6月5日至10日,最后收到學生提交的有效問卷211份,參與率為24%。另一方面,為獲取對會計學課程教學的感性認識,從總體上把握這門課程教學的基本情況,從2016—2017第2學期開課班級中隨機抽取20名學生進行座談,在教學課時安排、教學方式選取、教學效果評價等方面充分聽取學生的意見,以進一步獲取詳細信息。同時,還旁聽了10個教學課時,涉及5位任課教師。在此基礎上,采用統計分析法、因果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H校非財會類專業會計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剖析,進一步找準課程教學的目標定位,進而從改革教學供給側的層面提供具體對策。
三、教學目標定位調查分析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展的不斷加快,激烈的市場競爭讓社會對“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復合型人才的呼聲越來越高。社會和用人單位需要大學畢業生具有更多的知識儲備,實現知識結構的多元與互補。在此背景下,H校在所有的非財會類專業開設了會計學這門課程,以期在人才培養方面達到四個方面的目標:一是增長財經知識,提升綜合素質,為學生畢業以后的工作、創業、理財打下堅實基礎。二是加強學科基礎理論知識,促進本專業的學習,這主要是對于金融學、財政學、稅收學等專業的學生。三是掌握會計技能,提高就業競爭力。四是拓寬專業視野,促進學生跨專業學習深造。
表1是在學習完會計學課程后,對學生關于課程教學目標實現程度的一個調查。其中:A,增長財經知識,提升綜合素質;B,加強學科基礎理論知識,促進本專業學習;C,掌握會計技能,提高就業競爭力;D,拓寬專業視野,促進跨專業學習深造。
調查對“非常有幫助”“比較有幫助”“一般”“不太有幫助”“完全沒有幫助”按1—10的偏好程度分別賦值9、7、5、3、1,則可得到四個方面目標實現程度的得分為:A為7.2844,B為7.2844,C為7.436,D為7.4167。
由得分情況可以看出,四個選項的得分都高于7,表明H校針對非財會類專業開設會計學這門課程,在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促進本專業學習、增強就業競爭力、促進學生跨專業學習四個方面都比較有幫助。同時,增長財經知識、提升綜合素質這個選項得分最高(7.6155),表明會計學這門課程在增長學生財經知識、提升綜合素質方面的確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學生的充分認可;而加強學科基礎知識、促進本專業學習得分最低(7.2844),這是由于會計學這門課程與部分專業的關聯度不明顯,促進其專業學習的作用不顯著??傮w而言,調查結果與H校開設這門課程的預期目標相吻合,表明開設這門課程基本實現了其教學目標。
四、教學實施環節調查分析 (一)教學課時調查分析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學理念在不斷更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成為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標。任課教師的課堂教學不再僅僅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要做好課堂設計與教學安排,有效引導學生利用課后時間去自主學習,這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一種普遍共識?;诖耍鞲咝T谥朴喨瞬排囵B方案時,都適度地削減了各門課程的教學課時。以H校非財會類專業會計學課程為例,部分專業由72課時削減至48課時,還有部分專業由54課時削減至32課時,教學課時削減幅度分別為33%、41%。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聲音,認為教學課時大幅度削減會影響教學質量,這樣不但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反而會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人才培養質量降低。本研究針對會計學教學課時的安排情況進行了調查,表2反映了學生在教學課時安排方面的意見。
從調查反映的情況來看,32個教學課時的學生中,認為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增加教學課時的學生為88.5%;而48個教學課時的學生中,認為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增加教學課時的學生為70.7%。這一調查結果表明,隨著教學課時的減少,學生要求增加教學課時的愿望更加迫切,反映出學生理解、消化、鞏固專業知識與課堂教學之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性。同時,從總體情況看,認為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增加教學課時的學生為77.25%,反映出當前H校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可能的確存在教學課時過度削減、導致學生不適應的情況。
(二)教學方式調查分析
教學方式是指任課教師為了達到教學目的、實現教學內容、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各種活動方式。根據筆者多年來的教學經驗,以及與學生座談了解掌握的情況,本研究將非財會類專業會計學課程的教學方式歸納為三種:E:傳統講授為主的注入式教學方式,F:理論講授與應用舉例相結合的穿插式教學方式,G:理論講授與操作實踐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方式。在此基礎上,本研究針對各種教學方式的學生喜好程度以及任課教師具體運用情況進行調查。調查對“非常喜歡”“比較喜歡”“一般”“不太喜歡”“非常不喜歡”按1—10的偏好程度分別賦值9、7、5、3、1,則可得到學生對三種教學方式偏好程度的得分為:E為6.1562,F為7.3602,G為7.455。由得分情況可以看出,學生對于三種教學方式的偏好程度為:理論講授與實操相結合的實踐教學(7.455)>理論講授與應用舉例相結合的穿插教學(7.3602)>傳統講授為主的注入式教學(6.1562)。調查結果與以往的研究結論相同,反映出學生更傾向于理論與實操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方式以及理論講授與應用舉例相結合的穿插教學模式。另外任課教師在會計學施教過程中,運用最多的是理論講授與應用舉例相結合的穿插教學方式,但也有部分任課教師還是采用傳統講授為主的注入式教學方式,而理論講授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方式采用的相對較少。因此,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要采取有效措施,促使任課教師加強實踐教學方式的運用。
?。ㄈ┱n外練習調查分析
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視角以及為鞏固課堂教學內容的需要,讓學生加強課外練習是非常有必要的。一直以來,H校會計學課程教學十分重視學生的課外練習,采取了多種方式有效強化學生的課外練習。一是組織骨干教師編寫了與教材相配套的習題集,要求學生按照任課教師的教學進度完成配套練習;二是要求任課教師每學期必須批閱學生的作業5—6次,每次批閱作業必須評定成績,每期末學校都要組織教學管理人員進行教學檢查,查看學生完成課外作業的情況及教師的批閱情況;三是部分教師還要求學生進行手工操作實訓,讓學生購買記賬憑證、復印或購買各類賬簿利用課外時間進行分組實習,具體包括編制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等內容,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操作技能。
但是,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困惑,主要是讓學生另行購買習題集以及記賬憑證、會計賬簿等課外練習資料,會增加學生的學習成本,也會使學生過多地投入時間和精力到會計學這門課程上來,部分學生不愿意配合。從調查匯總結果可以看出,不愿意多做作業、不愿意購買習題集進行課外練習的學生占比接近50%,甚至有10%的學生覺得考試及格就行,對于學沒學到知識無所謂;同時,也有50%的學生愿意購買習題集、愿意多做課外作業,其中有接近23%的學生還愿意在做習題集的基礎上再進行手工實訓。
五、教學效果調查分析
本研究從學生對會計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學生對課程設置與教學的整體滿意度兩個方面評價會計學的教學效果,其中學生對會計技能的掌握程度表述為對填制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的熟練程度。如果對“非常熟練/滿意”“比較熟練/滿意”“一般”“不太熟練/滿意”完全不了解/非常不滿意”按1—10的偏好程度分別賦值9、7、5、3、1,則可計算出學生會計技能掌握程度(L)、課程滿意度(M)的得分情況分別為:L為5.5212,M為6.7433。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出,學生會計技能掌握程度的得分為5.5212(比較接近5)表明學生對于填制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等會計基本技能的熟練程度只達到一般水平;課程滿意度的得分為6.7433(比較接近7),表明學生對會計學課程設置及教學整體滿意度為比較滿意。
六、實現教學供給側改革的具體路徑
通過本次問卷調查,暴露出H校非財會類專業會計學在教學供給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教學課時安排偏少,導致任課教師對部分知識點講解不詳細。二是學生最容易接受的實踐教學模式運用較少,導致學生對會計工作無法形成感性認識。三是教學手段單一,課堂形式過于呆板。由此,從供給內容、供給方式、供給環境三個方面提出非財會類專業會計學教學供給側改革的具體路徑:
?。ㄒ唬┕┙o內容的改革
一是要針對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差異性調整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對于金融、財政、稅收等專業,會計學屬于學科基礎課,要求學生不僅掌握會計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還必須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為后續的專業學習做準備,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兼顧理論與技能兩個方面,將會計理論講解與技能教育有機融合;而對于英語、翻譯、行政管理、電子商務、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專業,會計學屬于專業選修(必修)課,該門課程與其他專業課程關聯度不大,開設這門課程的目標主要是讓學生掌握會計技能,在會計理論方面的要求相對低一些,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突出技能教育,對于會計基本理論的介紹可以相對減少。 二是要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增強各知識點間的連貫性,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結合會計學課程特點,可以用三條主線將其相對零散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第一條主線是會計工作對象,具體包括會計對象、會計要素、會計科目,其中會計對象是總括表述,會計要素是基本分類,會計科目是具體分類;第二條主線是會計工作方法,具體包括會計等式、設置賬戶、復式記賬,其中會計等式是理論依據,設置賬戶是前提條件,復式記賬是具體核算方法;第三條主線是會計工作環節,具體包括填制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其中填制憑證是基礎,登記賬簿是核心,編制報表是結果。
?。ǘ┕┙o方式的改革
一是有效加強理論講授與手工實訓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的推廣運用。相對研究表明,學生通過實踐的方式進行學習,對知識的記住率為70%,而如果單純聽教師講授,記住率僅為5%。從調查匯總的情況可以看出,H校非財會類專業會計學教學,一方面是任課教師教學過程中實踐教學模式運用較少,采用率僅為17%;而另一方面,部分學生對教學整體效果不滿意度的首要原因即是學習過程中缺乏操作實踐、無法形成感性認識。因此,加強實踐教學模式的推廣運用非常必要。會計學實踐教學可以采取課堂上講操作原理、課后學生自主操作練習的方式實現。
二是有效加強目標教學法和PBL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的靈活運用。目標教學法是教學目標為導向,教師圍繞教學目標的實現實施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從而有效激勵學生為實現教學目標而努力學習。PBL教學法(Problem—Based Learning)是1969年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首創,它是將學習與任務或問題掛鉤,發揮問題對學習過程的導向作用,使學生投入到問題中去,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來解決問題,從而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能力。在非財會類專業會計學教學中,可適當設置問題或學習目標,形成教學的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從而有效提升教學效果。例如,在課程開課之初,先與學生探討在現代社會掌握財經知識的重要意義,進而提出掌握財經知識最基本的是要能看懂企業的財務報表,然后可以將公司財務報表的具體案例分發給學生,并向學生介紹主要財務報表的基本結構和具體項目。這時,學生肯定想了解財務報表中各個項目的具體內容,想知道每個項目相關數據來源方式和渠道,這樣自然而然就產生了一種學習的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從而有利于提高學生在后續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度。
?。ㄈ┕┙o環境的改革
供給環境的優化主要是采取有效措施,改變當前課堂教學手段過于單一、形式過于呆板的問題,積極為學生營造一個形式多樣、氣氛活躍、互動交融的學習環境。當前,信息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為高校教育創新教學方式、優化教學條件、改善教學環境、營造學習氛圍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會計學供給環境的改革必須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依托,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多媒體資源、手機APP軟件等方式推進混合式教學(Blended—learning)。一是要加強線上教學資源建設,為學生提供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自主學習的各種資源,推進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有機融合,有效解決好教學課時安排不夠、教師知識點講解不詳細的問題;二是在多媒體課件開發中加強流媒體技術的運用,充分發揮流媒體視覺沖擊力強、表現手法豐富的優勢,積極營造氣氛活躍、形式多樣的學習環境,有效解決好課堂形式過于呆板的問題;三是在課堂中充分利用“問卷星”、Padlet、Kahoot等網絡平臺以及案例教學、分組討論教學等傳統教學手法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學生參與度。Z
【主要參考文獻】
[ 1 ] 車海剛.“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邏輯[J].中國發展觀察,2015,(11).
[ 2 ] 呂珺,楊元貴,何玉嶺.會計學基礎課程混合式教學的設想與構思——以石河子大學為例[J].會計教育,2016,(18).
[ 3 ] 何瑛,戴逸馳,邵翠麗.財務管理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創新設計與應用[J].商業會計,2018,(1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571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