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財經類高校審計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由于審計學課程涉及較多的抽象概念且需要較多的實務操作,同時非財經類高校普遍對文科類專業投入較少,使得非財經類高校的審計學課程教學仍然存在的諸多問題。文章認為非財經類高校審計課程仍需將理論教學作為重點,但需要適度增加審計軟件的教學;教師應增加審計系統案例的教學并改變案例教學方式;同時高校應積極探索審計兼職教師和存量教師相配合的師資結構;開拓審計實踐基地,解決存量教師審計實務經驗不足及學生缺乏審計實習基地的問題。最后,非財經類高校應重視審計軟件和實驗室建設,并進行必要的持續資金投入,以確保審計軟件和實驗室的后續維護與更新。
【關鍵詞】 審計學課程;教學改革;非財經類高校
【中圖分類號】 F239;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5812(2019)11-0121-03
審計學課程是高校會計、財務管理類的專業主干課程之一,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術難度,對理論和實踐要求都較高。但是,由于審計學課程自身的特點及當前非財經類高校會計類相關課程教師存量及教學方法存在的一些問題,審計學課程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本文試圖探索非財經類高校審計學課程存在的問題及其課程改革的可能方法。
一、審計學課程特點
?。ㄒ唬└拍疃嗲疑?,理論較抽象
作為一門財會專業的主干課程,審計學課程涉及較多的抽象概念及專業術語。目前我國的很多審計教材基本都是直譯國外相關教材,對來源于西方的審計術語和概念,學生在理解時普遍感覺比較抽象、晦澀難懂。比如審計學課程中講授“重要性”“重要性水平”等概念,學生不能通過以往的知識存量輕易理解和掌握。同時,面對上市公司日趨復雜的業務活動,審計實務也不斷發展、創新,出現了各種審計方法和相關理論,這些理論和專業術語分散于審計工作的各個階段,學生在學習審計課程過程中普遍反映知識量大,概念、專業術語多,不易理解。
?。ǘ┎僮餍詮娗覍崉找筝^高
與會計學類似,審計學課程仍然是一門操作性較強的課程。該門課程要求學生在掌握相關理論概念后,再把這些抽象概念運用到審計實務的各個階段。比如對審計基本方法——審查法和核對法在審計實務的運用,要求學生熟悉企業相關經濟業務發生的邏輯順序及相關賬簿的勾稽關系,審查相關的賬簿及原始憑證。但目前的情況是學生在書本中學習了審查和核對的要點后,在審計軟件實際操作過程中,往往既不會分析業務流程,也不甚了解各個業務流程生成的憑證和賬簿,對各個憑證之間的相互勾稽關系也一無所知,所以面對審計軟件中需要審查的賬簿往往不知所措,無從發現審計突破點。
?。ㄈ┚C合性強且需融會貫通相關課程
因為各種審計方法的運用都是建立在審查上市公司全部經濟業務的基礎之上的,因此在學習審計學課程之前學生至少需要儲備的基礎課程有:會計基礎、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及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會計信息系統等。學生對這些相關課程知識掌握的扎實程度與審計學課程教學效果有著直接的關系。比如在講授審計抽樣技術的運用時,會涉及到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相關知識,尤其是運用變量抽樣估計總體金額時,如果學生對高等數學中的標準差、平均值、放回和不放回抽樣等概念模糊,那么在審計課程學習變量抽樣時就會感到非常吃力。又比如在講授審查原始憑證時,如果學生會計基礎課程知識不扎實,就找不出原始憑證及記賬憑證中是否存在錯誤;如果學生的財務管理課程基礎不牢固,面對案例中的數據,就不會計算相關財務指標,也分析不出異常波動。由此可以看出,不僅是審計學自身的概念多且抽象,審計學方法的運用還需要其他相關課程的知識體系作為支撐。
二、審計學課程教學目前存在的問題
?。ㄒ唬┲匾暲碚撦p視實務操作
這個問題可以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分析。首先,從教師角度進行分析。由前述可知,審計學課程中的理論散且抽象,學生不易理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花費較多課堂時間講授和分析理論,在理論課程全部結束后緊接著在機房進行審計軟件的實際操作。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財務管理專業審計學課程理論課時與軟件實操課時比為3∶1,實務操作學時明顯較少。其次,從學生角度進行分析,目前課程體系下學生是在理論課全部結束后才進行實操課程,由于時間間隔較長,這時學生對理論課程中相關知識點已經遺忘,因此在有限的軟件實操課程中無法快速理解審計軟件相關模塊的內容。同時大部分學生認為畢業后不會從事審計工作,因此對審計軟件的實際操作學習勁頭不足,只滿足于練習課本中單個案例習題。再加上機房教室比較緊張且學生各種選修輔修課程呈現多樣化,在完成固定的審計學理論課程講授時間后,很難和學生協商出讓所有學生都滿意的上機時間,因此造成了部分學生不能全勤參加審計軟件的操作學習。此外,因目前審計軟件版權及版本的問題,實操只能在機房進行,還不能在手機端和學生宿舍電腦端中實現軟件的操作,這給學生學習帶來不便。相對于門檻較高的審計軟件操作,隨手可翻閱的課本以及各種培訓軟件中審計課程視頻的方便、快捷,造成學生對于審計理論的學習相對比較重視,而忽視審計軟件的操作。
(二)課堂教學單個案例多系統案例少
由于教師解釋審計理論和審計方法都需要緊密結合案例進行講授,因此目前高校審計學課程教學能夠做到審計方法與單個具體案例相結合,學生在審計學理論課教學過程中能夠具備解答比較單一審計案例題目的能力。比如通過運用變量抽樣的方法解答賬戶余額區間估計,通過運用函證法驗證往來款項余額的準確性。但是學生普遍缺乏對審計程序清楚認知及綜合案例的解決能力。教學中單一案例過多、系統案例過少的情況,產生學生不能形成審計系統思維、分析和討論解決系統案例的能力不足的問題。
(三)師資結構比較單一
目前高校中承擔審計課程教學的教師,絕大多數畢業于高校相關專業,沒有參加過審計工作。雖然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但實務經驗明顯不足。而要求畢業于985、211高校博士或是海歸博士這些硬性招聘條件,又限制了那些實務經驗豐富、但學歷稍低的審計從業者進入高校師資隊伍,同時高校的薪資水平與審計從業者特別是與注冊會計師的收入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目前高校很難吸引具有審計經驗的從業者前來應聘。上述原因導致高校審計專業師資結構比較單一。 ?。ㄋ模徲嫿虒W軟件新舊更替銜接不暢
對于建校時間較短的非財經類本科院校,相關課程體系的建立及審計學軟件教學尚處于探索中,因此會較頻繁地遇到相關軟件的新舊交替情況。如筆者所在的學校近期投入了較多資金新建了財務綜合仿真實驗室,其中涉及審計模塊內容。但仿真實驗室的建設和教師的培訓需要一定的周期,因而在仿真實驗室啟用之前,審計教學軟件仍需使用舊的軟件版本,但因為種種原因學院沒有付費對舊軟件進行升級,而不升級的審計軟件明顯已經不能適應當前變化了的審計業務,這樣一來,在新舊軟件交替時期,審計軟件的教學效果就會受到影響。
?。ㄎ澹┤狈徲媽嵺`基地
對于非財經類且建校時間較短的工科院校,高校相關專業畢業生尚未成為會計師事務所的中堅力量,因此通過校友拓展審計實踐基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同時,審計作為一門專業性較強的職業,大部分注冊會計師事務所不愿接受學生實習。而大中型企業的內部審計部門,也屬于企業較高層次的管理部門,因此也不會大規模接受學生實習,只有少部分學生通過親朋好友的介紹參與事務所的實習工作,但接觸的也是非常初級的審計工作。
三、審計學課程改革的方向
?。ㄒ唬┻m度增加實務操作課時
建議在目前的基礎上適度增加審計軟件課程的教學學時,教務人員在學期初安排固定的軟件教學時間,最大限度地保障學生都能參加審計軟件的學習。同時教師在理論教學時可以適當增加軟件相關內容的使用,調動學生學習審計軟件的積極性。另外,學校要協調軟件開發公司開發出適應當前學生接受信息習慣的審計軟件APP,或是增加可以單機操作的功能,在方便學生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促進學生對審計理論的理解。
?。ǘ┰黾又v授和討論審計綜合案例
鑒于目前在校學生局限于會解決單一案例,缺乏審計系統思維習慣的現狀,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增加綜合案例的講解環節,同時應調整教學方式,在綜合案例教學中將教師講和學生講的方式相結合。具體而言,首先由教師講授對案例怎樣進行每一步的審計程序,如何收集審計證據,并根據審計證據形成綜合審計結論。接著進行分組討論,鼓勵學生綜合運用審計學相關理論進行分析判斷,再以組為單位在課堂中進行分組展示,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通過討論提高學生的分析和解決綜合案例的能力,從而形成審計系統思維的習慣。最后由教師或是學生之間進行互相點評,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通過教學方式的變化,在學生間形成互幫互學的氣氛,調動學生學習審計課程的積極性;通過系統案例的討論,幫助學生在操作審計軟件前形成必要的審計思維。
?。ㄈ┒嘣瘞熧Y結構
就目前高校的招聘條件及薪資水平而言,很難在短時期內招聘到既有博士學歷又有豐富審計實務經驗的教師。因此在既有的約束條件下,高校應該探索審計兼職教師與存量教師相配合的師資結構。一方面需要打破對師資學歷的硬性要求,讓一些審計實務經驗豐富的從業者能夠進入課堂講授審計實務或是進行審計案例專題講座,并給予他們較為豐厚的課酬。同時,通過審計從業者進課堂講案例,為學生樹立了職業榜樣,有助于學生較早地進行職業規劃,聚焦審計執業能力的提高,轉變當前部分學生懶散的學習習慣。另一方面,學校需要協助開拓審計實踐基地,讓存量教師能夠進企業或是進事務所進行審計業務的進修,提高審計實務水平,同時學校層面應制定相應的機制,明確將教師進修實踐時間納入其工作業績范圍,以提高存量教師進修學習審計實務的積極性。
(四)增加審計軟件的持續資金投入
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會計審計政策和實務也會不斷進行調整,相應的審計軟件必須持續更新。高校不能單憑成本與效益原則進行決策,在新軟件和實驗室尚未達到使用狀態前仍需對舊軟件進行必要的資金投入,確保已有審計軟件的教學效果。在新軟件及實驗室投入使用后,對后續維護資金及軟件升級資金給予支持,以確保新審計軟件教學效果不打折扣。
(五)學校牽頭拓展實踐基地
由于審計工作的專業性及排他性,使得當前非財經類高校經管類學生能夠進入到注冊會計師事務所或企業接觸審計業務的實習非常有限。因此建議由學?;蚴菍W院層面牽頭,有效地利用高校間的校企合作資源,積極拓展學生審計實踐基地數量。
四、小結
當前高校的審計學課程教學目標并不是培養出畢業即能開展審計實務的從業者,而是培養學生熟悉審計程序形成審計思維,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畢業生需要擁有這種不斷學習的能力才能在審計實踐中不斷提升執業能力。因此我們認為:第一,當前非財經類高校審計學課程改革仍應該將理論教學作為重點和基礎,但需要適度增加審計軟件的教學學時,在軟件教學中融會貫通審計理論知識。第二,教師應增加審計綜合案例的講授并改變案例教學方式,鼓勵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案例并相互點評,促進學生形成審計思維,提高綜合解決的能力。通過系統案例的分組討論,不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助于提高審計軟件的教學效果。第三,高校應該不斷探索審計兼職教師與存量教師相結合的師資結構,讓那些擁有審計實務經驗的從業者能夠并且愿意為學生授課并形成持續的良性互動。兼職審計教師為學生們樹立了職業榜樣,有助于轉變學生懶散的學習態度,更有助于學生盡早地開展職業規劃,有針對性地提升綜合就業能力。第三,需要學校和學院層面牽頭,利用廣泛的校企合作關系積極開拓審計實踐基地,一方面解決存量教師審計實務經驗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解決學生缺乏審計實踐基地的問題。最后,非財經類高校應重視審計軟件和實驗室建設,并保證必要的持續資金投入,以確保實驗室和審計軟件的后續維護和更新,保障審計軟件的教學和使用效果。J
【主要參考文獻】
[ 1 ] 郭傲霜.高校審計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商業會計,2019,(3).
[ 2 ] 武東萍.審計教學與審計實務相結合之研究[J].商業會計,2018,(7).
[ 3 ] 靳思昌.審計學課程協同開展研究性教學與學習研究[J].財會通訊,2017,(19).
【作者簡介】
喻梅,女,上海財經大學博士,浙江科技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會計、審計思想,出版獨著《中國注冊會計師制度思想與制度變遷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9096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