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上市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對重慶市46家上市公司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情況展開了分析,歸納出目前它們在這方面存在的問題,深入分析這些問題背后原因,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以規范上市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
[關鍵詞]環境會計信息 信息披露 問題 對策
一、重慶市上市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
1、披露方式不統一,可比性差
目前我國并沒有在披露方式的選擇方面做明確規定,企業在選擇披露方式時擁有很強的自主性和隨意性。通過表1可以看出,選擇在財務報表重要事項、社會責任報告和公司公告中進行披露的公司占大多數,出具專項環境報告的僅有一家公司,披露方式的統一性和正規性較差,顯得不規范。而且,由于不同公司之間披露方式不統一,難以互相比較,信息的可比性差。
2、主動披露比例低,披露積極性差
目前我國對除重污染行業以外的企業是否就環境會計信息進行披露未明確規定,在缺乏強有力的法律約束下,許多企業往往選擇不進行披露,主動進行披露的公司占比低。如表2所示,2016年重慶市46家上市公司中有30家未進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未披露企業比率達65.22%。
二、重慶市上市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的成因分析
1、企業發展觀念落后,環保意識較差
發展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行為,目前我國大多數企業的發展觀念較為落后,表現為利益上的短視行為。大多數企業只是以達到國家規定的環保指標為目標,沒有意識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協調發展的重大意義。目前我國企業的環保意識還處在形成階段,許多企業的管理者還未意識到企業作為環境資源的消費者,他們更重視公司的經營業績和盈利狀況,而只把環境保護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作為一種被動行為。
2、環保法律法規及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規范不健全
雖然環保部、證監會、上海證券交易所等都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制定過相應規定,但并未形成統一的規范,沒有明確對與環境會計信息使用者的經濟決策密切相關的數值化的定量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做出要求。此外,我國法律法規只強制要求重污染行業進行披露,但對具體應披露的內容、披露的位置、形式都還沒有以法律或準則的形式加以明確。由于以上原因,導致上市公司在對這方面的信息進行披露時隨意性較大,大大降低了其所提供的信息的可比性和可信任度。
3、環境會計信息社會需求不足,關注度不夠
根據動因理論,企業進行披露的根本動因是社會需求。但是基于我國的現實,投資者進行經濟決策時往往只關注企業未來帶來的經濟利益以及面臨的常規風險,忽視環境風險,對與環境風險相關的信息的需求不夠。此外,大部分公眾將環境治理完全寄希望于政府,而很少主動監督企業,關注企業的環境會計信息。公眾還未成為監督企業環保問題的強有力力量,對與環保相關的信息注意度不夠,沒有形成強勁的社會需求,也是導致披露質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三、規范上市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建議
1、提高公眾和企業環保意識,強化外部監督
近年來,公眾和企業的保護環境的意識雖有所提高,但有關部門仍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提高公眾環保意識,提升企業環保履責意識,積極引導企業由只重視經濟利益向經濟利益與環保義務并重轉變。此外,還應該引導投資者形成綠色投資觀念,關注企業披露的環境方面的信息及其蘊含的風險,積極引導民眾監督企業污染排放和環保履責情況,提高公眾對這方面信息的注意度,增強環境會計信息的社會需要和企業環保履責的社會壓力。
2、完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和監督機制
目前的會計準則主要是規范財務會計方面的會計處理,而其他會計方向則缺乏相應準則,導致企業在進行環境會計方面的核算和監督時常常感到無章可循,只能根據企業自身理解和慣例進行相應的處理和信息披露,因此建立健全這方面的準則十分重要。除此之外,政府環保部門和財政部也應該積極行動,一方面積極制定并貫徹落實相關環保法律法規,另一方面制定系統的披露指南,約束企業行為,提高披露質量。同時,有關部門還要加強監督,不能制定法規卻不進行監督,造成相應法規執行不力,流于形式
3、制定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具體規范
具體規范包括披露內容、披露方式和質量評估體系。就披露內容而言,包括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的信息。這兩方面的信息都可以經過環境會計的處理形成專業的財務和績效信息,使信息使用者有效的對公司的整體狀況進行分析。對于披露方式,參考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經驗,最為有效、合理的方式是將專項環境報告和財務報告相結合。這樣既能對企業目前的環境會計信息進行全方面的說明,也能提供與環境會計相關的貨幣性內容,利于投資者將兩者結合起來進行分析,全面的了解企業經營狀況。而質量評估體系主要指環境審計。它是對企業提供的環境會計信息進行復核,以保證其質量的一種手段。我國開展環境審計工作的時間較短,尚處于探索階段,企業基于成本和企業形象,往往會扭曲或者有選擇性的進行披露,在這樣的現實下,為公允的反映企業環境會計方面的信息,需建立健全環境審計體系。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620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