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經濟背景下提升中小企業管理質量的策略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中小企業作為市場經濟主體,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促進社會穩定的基礎力量。據統計,我國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9%,貢獻了中國60%的GDP、50%的稅收和80%的城鎮就業,但其持續健康發展一直受制于低下的管理質量。針對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管理存在的諸多問題,立足互聯網經濟背景,分析中小企業管理面臨的機遇,并找出提升中小企業管理質量的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經濟;中小企業;管理質量
中圖分類號:F27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0-0011-02
一、中小企業管理機制及其存在的問題
1.中小企業管理機制。中小企業一般采取集權管理模式,其所有者往往就是企業的管理者,擁有絕對控制權和決策權,承擔著企業的全部風險和責任,對員工直接領導和管理,通常缺乏外部監督,領導的個人素質對企業管理質量影響較大。但是,大型企業的所有者一般委托專業職業經理人來管理企業,經理人負責日常的經營活動,承擔著有限的風險和責任,通過一系列規章制度及授權體系來界定管理權限、規范員工行為等,在一定外部監督約束下運行,從而形成一個間接的、官僚主義的管理模式。
2.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組織架構不健全與內部控制薄弱并存。中小企業規模不大,組織架構設置簡單,崗位職責不明晰,一人多崗現象比較普遍,在集權管理模式下,缺乏現代公司治理體系,決策、執行、監督及激勵與約束機制欠缺。二是資金投入不足與融資難、融資貴并存。一直以來,由于中小企業自身管理基礎差、資金實力不強、抗風險能力弱等原因,往往被銀行等金融機構“另眼”相看,難以獲得同大型企業平等的融資待遇。資金的不足,又將制約中小企業企業管理技術和手段的提升。三是盲目冒進與過于保守并存。由于中小企業經營決策往往缺乏必要監督,容易受決策者主觀判斷影響,其管理通常出現盲目冒進與過于保守兩個極端。一是不放權,凡事事必躬親、決策事無巨細,處事過于保守,導致員工工作的主動性不夠,以及面對新環境和新變化后,企業應對遲滯導致經營失敗;另一個是過于追求短期利益,不結合實際,盲目跟風學習,導致發展難以為繼。四是人才短缺與企業文化建設重視不夠并存。由于中小企業社會知名度不高、吸引力不強,據統計,90%以上的大學畢業生都優先選擇大型國有企業或政府與事業單位。加之,中小企業缺乏企業文化的遠景規劃和建設,員工難以獲得歸屬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二、互聯網經濟背景下中小企業管理面臨的機遇
1.創造了公平公開的競爭環境。通過互聯網平臺,中小企業能夠與大型企業一樣,掌握宏觀經濟形勢和行業發展態勢,高效運用各類呈現的信息數據資源,及時做出管理策略的調整。同時,網絡拉近了企業與企業、企業與客戶的溝通距離,并可以快速查詢彼此信息,進而決定是否進行下一步的合作,提高市場透明度。
2.創造了廣闊的虛擬市場。網絡經濟的作用下,在傳統市場中,中小企業受制于自身規模小、實力弱,難以在市場大面積鋪開發展,但是在網絡經濟的作用下,狹隘的市場地域限制被打破,一個基于全球的、統一龐大的、鏈接各方的虛擬市場得以形成,中小企業施展空間將由實體市場向虛擬市場伸展,化被動競爭為主動競爭。
3.創造了多樣、便捷的融資渠道。以往中小企業到銀行網點辦理貸款,申請難、等待難、獲批難,“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出現,讓中小企業網上辦、限時批成為可能。同時,結合互聯網創新推出的融資模式,降低了中小企業融資門檻,改變了銀行單一的抵押形式,比如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等,利用應收賬款、預付款、庫存單等在互聯網上直接申請融資。
4.創造了低成本的管理模式。在互聯網經濟時代,中小企業能夠充分發揮自身決策鏈短、響應迅速的優勢,有效利用互聯網平臺,及時與客戶談洽,提高時間利用率,降低營銷和采購成本。同時,借助互聯網定制的便捷性,中小企業還可以降低庫存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產品周轉率。
三、提升中小企業管理質量的策略
1.完善企業規章制度,著力提升內部管理的規范化水平。一是明確崗位職責。結合實際,設立適當的崗位,劃清崗位職責,特別是一人多崗、職責交叉的地方,必須形成事事有人管、管理無空白的局面。二是推行制度化管理。建立健全基礎性規章制度,讓日常作業和管理在制度的框架下運行,減少人為干預,提高管理的規范性和預見性。三是推行量化管理。加強績效管理,制定科學、合理、細化的考核細則,讓員工全面知曉獎懲及考核辦法,實現管理的科學、公平和客觀。
2.建立合適的內部控制體系,持續培育良好的企業文化。一是中小企業應改變過度集權的管理模式,進行適度授權,同時建立相匹配的權力監督體系,推行管理模式向制度管理、知識管理模式升級,促進有知識、有能力、有技術的員工參與到企業的經營管理和決策。二是持續培養良好的企業文化,結合中小企業小而靈活,易于塑造的特點,積極培育個性化、參與度廣、滲透性強的企業文化,提高員工歸屬感和融入感,增強企業對員工的黏性。
3.構建中小企業管理質量評價體系,加強內外部監督。針對當前中小企業管理監督不夠的環境,應建立多維度、多方位、多層次的中小企業管理質量評價體系,根據不同行業、不同發展階段,制定以質量管理為核心的評價體系,倒逼中小企業管理水平提升。同時,將評價結果與企業信用評級、融資授信等掛鉤,促進中小企業把質量管理作為戰略管理的重要部分。
4.創新開放互聯的運行模式,積極開展電子商務活動。一是結合互聯網經濟時代開放、共享和互聯的特點,中小企業應該將互聯網思維融入到管理中,主動走出管理的封閉之網,打破經營的孤立狀態,拓寬市場視野,積極優化整合資源配置,加強新合作方的尋找和新關系的培養,通過持續變革和創新,保持其競爭優勢。二是積極開展電子商務活動。通過電子商務的方式,節省中小企業交易費用和流通成本的支出,從而規避中小企業規模有限、資金短缺的缺點,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經營效益。
參考文獻:
[1] 蘇丹丹.基于社會責任視角的中小企業管理模式構建路徑與對策[J].商業經濟研究,2018,(2):106-109.
[2] 陳建新,雷育勝.提升我國中小企業管理質量的建議與對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5,(5):70-73.
[3] 李曉方.網絡經濟背景下中小企業管理創新的模式與路徑[J].人民論壇,2013,(12):105-107.
[4] 齊春微.新常態下中小企業管理創新路徑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6,(4):120-12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627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