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地方財政績效評價與預算管理相結合的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通過積極地開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能夠對績效評價與預算管理進行有機的結合,不斷對部門的預算改革進行深化,從而對財政科學化的、精細化管理的客觀需求進行滿足。因此,需要不斷分析地方財政預算績效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通過結合其實際的情況,按照財政管理的相關需求,能夠大力推進地方財政績效評價與預算管理相結合的對策與建議,確保能夠有機的結合地方財政績效評價與預算管理,能夠更加深層次的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進行操作,從而不斷在全國推進預算績效管理工作。
[關鍵詞]地方財政;財政績效評價;預算管理
預算績效管理主要通過結合公共財政改革的總體部署與要求,在財政支出管理過程中對績效管理理念與方法進行引入,確保建立績效預算與績效考評制度,從而對政府管理效能與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進行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其的核心目標不僅需要對財政支出的績效目標進行制定,也需要對績效預算進行編制,從而確保財政資金由注重資金投入的管理,轉變為重視支出的效果管理。同時在政府的績效管理中預算績效管理屬于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能夠作為公共財政管理的重要內容,也能夠對財政管理科學化、精細化進行推進的重要措施。
1 績效評價與預算管理相結合的重要作用
1.1 對預算編制的科學性與準確性進行大幅度的提高
由于我國現有的預算管理體制,只對財政資金是否安排或者安排多少進行重視,完全忽視資金的使用效果,雖然財政能夠事后監督資金的使用,例如審計、專項檢查等,但是監督結果未與資金使用效益相關聯。所以通過使用績效評價,促使部門能夠對績效理念進行正確的樹立,確保結合事業發展計劃對績效目標進行設定。同時在績效指標的具體引導下,盡可能地對績效目標進行實現,政府不僅能夠對預算規模進行良好的控制,也能夠對預算單位的積極性進行充分的調動,從而確保各自都能夠對目標進行實現[1]。并且財政部門需要通過績效評價結果,能夠安排或者撥款預算,從而確保對預算編制的科學性與準確性進行大幅度的提高。
1.2 對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進行大幅度的提高
通過使用績效評價能夠有機的結合部門預算、部門發展規劃與年度工作計劃,以及對其進行一定的跟蹤問效,不僅能夠更加利于對財政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也能夠對財政支出結構進行有效的優化,促使在效益最佳的部門對有限資源進行配置,從而確保對其最大的效益進行充分的發揮[2]。同時需要對預算單位進行嚴格的監督,確保對財政資金進行合理、高效的使用,才能夠對財政資金支出的隨意性與盲目性進行有效的減少,從而對財政的支出壓力進行有效的緩解。
2 績效評價與預算管理相結合存在的問題
2.1 績效管理理念過于落后
雖然部分的預算部分逐漸對財政支出的績效問題進行重視,逐漸形成以結果為導向、以績效為目標的績效理念,但是長時間所形成的“重資金使用、輕績效評價”的思想,短時間的無法對其進行改變。而且沒有對“重產出、重結果”的績效管理理念進行落實,導致大部分的單位過于重視“跑資金、爭項目”方面,認為合法的使用資金就行,從而完全對財政資金的使用績效進行忽視[3]。同時大部分的部門不夠重視預算績效管理工作,嚴重缺少主動性,導致其完全應付了事,完全忽視績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從而嚴重影響績效管理工作的水平。
2.2 工作機制不夠順暢
現階段我國嚴重缺少一個具有權威性的管理機構,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進行綜合的管理,而且主要在各個管理部門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進行分散,各部門也需要從項目工程管理、技術性能方面進行績效評價,導致指標、方法與組織程序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從而無法對統一的、全面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進行形成。同時在財政部門中的績效評價工作,沒有正規的工作流程與統一的組織領導,不僅會對其的工作指導、協調與交流進行影響,也無法全面的推進與開展績效評價工作[4]。并且結合財政部門的相關統計,目前我國只有14個地區的省級部門為財政部門,對專門的預算績效管理結構進行設置,不僅名稱不統一,職責也不夠明確。而且其他地區大部分只是由預算處對相關的職能進行負責,只有少數地區由監督處對其進行負責。
3 推進地方財政績效評價與預算管理相結合的措施
3.1 對組織工作體系進行完善
為確保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能夠監督與制約其計劃、決策、管理,需要在財政部門對專門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管理結構進行建立,確保監督與指導各單位開展的績效評價情況,促使各個部門與單位能夠保質保量、按時的進行績效評價,以及審查各個部門所提交的績效評價結果,通過結合績效評價結果調整下一財政年度的部門預算,從而促使績效較高的行業與部門對財政資源進行使用。而且在各個預算部門所設置的專門評價實施機構,對本部門的績效評價工作進行組織實施,從而確保其能夠結合需求聘用專家與社會中介機構對績效評價進行參與。同時通過對一支高效敬業的預算績效管理工作隊伍進行建立,不僅需要對預算編制、執行、監督等各項財政業務進行熟悉,也需要對各種數理分析工具進行熟練的掌握與應用,確保對扎實嚴謹的工作作風進行樹立,不斷對其的知識面進行拓寬,從而對其的創新能力與業務素質進行大幅度的提高。
3.2 對預算績效管理法制建設進行加強
在績效管理的法制建設上,必須對國家出臺的相關法律法規進行遵循,不斷對預算績效管理進行強化。一方面,在《預算法》修訂的過程中,對有關強調預算績效管理的內容進行增加。另一方面,對全國統一的預算績效管理相關的制度辦法進行制度,確保對各地的工作進行指導與推動。而且各地需要對地方性的財政績效管理規章辦法進行制定,從而確保順利的開展績效管理工作。同時通過對相關的制度進行建立,能夠促使預算績效管理工作更加規范化、制度化與規范化。
3.3 對績效預算管理模式進行構建
不管是財政與部門之間,還是財政內部之間,都需要對牢固的“使用財政資金必須講究績效”的理念進行樹立,而且在對財政資金進行編制、安排與使用的過程中,需要始終對“績效優先”的原則進行堅持,確保在預算管理的全過程中對績效理念進行落實。同時對財政預算管理上的兩個轉變進行實現,即預算撥款由傳統的按預算撥款,逐漸轉變為按績效撥款,以及越來越重視預算的結果的管理。一方面,財政部門需要按照部門戰略規劃、預算績效說明與審核部門的預算等建議,重點審核論證項目的可行性、必要性,以及申請資金額度的合理性等。另一方面,預算部門與財政部門需要監督檢查與控制部門預算績效目標的實現情況,確保在預算執行績效與績效目標發生一定偏離時,預算部門能夠向財政部門進行及時的報告,通過對糾正措施進行采取,從而對其進行有效的解決。
4 結 論
綜上所述,在我國財政體制改革與創新的過程中,有機的結合績效評價與預算管理屬于極其重要的內容,但是在實踐的開展過程中,仍然存在大量的問題,需要對其進行穩定的實施與推進,從而確保預算績效管理更加規范化、制度化與科學化。同時為確保大力的推進地方財政績效評價與預算管理的結合,不僅需要對組織工作體系進行完善,也需要對績效預算管理模式進行構建,還需要對績效預算管理模式進行構建,從而確保有機的結合財政績效評價與預算管理。
參考文獻:
[1] 曾兵.關于地方財政預算績效管理的實踐與思考[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4(19):32-32.
[2] 張靜.關于推進財政資金預算績效管理的思考[J].現代金融,2015(12):26-27.
[3] 程國安,周長生,滕佑明,等.關于推進預算績效管理改革的思考[J].行政[4]事業資產與財務,2014(25):25-26.
[4] 李應寶.推進地方財政績效管理的幾點思考[J].財政監督,2013(15):38-41.
[作者簡介]李淑英(1981—),女,漢族,河北陽原人,本科,經濟師,助理會計師,研究方向:預算績效管理、財政投資評審。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804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