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驅動的傳統農區就地城鎮化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鄉村振興背景下,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引導傳統農區實現就地城鎮化是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利用社會調查方法,探究沂南縣竹泉村就地城鎮化的過程。研究發現,在鄉村旅游的推動下,竹泉村村民的職業結構、生產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等方面也發生了顯著變化,說明鄉村旅游作為綠色新興產業,已經成為振興農村經濟,促進傳統農區轉型發展的有益實踐方式。
關鍵詞:鄉村旅游;鄉村振興;就地城鎮化;竹泉村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6-0140-02
鄉村旅游推動鄉村地區全面振興是我國新型城鎮化道路和城鄉協調發展的重大現實需求。根據《山東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到2022年,鄉村旅游消費預期達到5 300億元,年均增長15.8%。鄉村旅游已經成為助推鄉村地區轉型發展與全面振興的重要支點。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通過鄉村旅游發展,引導具備條件的鄉村走以旅游為導向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是國家和區域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也是旅游地理學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以及重要研究方向。
穆林斯(Mullins)通過對澳大利亞黃金海岸的研究,最早提出了旅游城市化的概念[1]。格萊斯頓(Gladstone)將美國的旅游城市化分為海濱度假型和資金密集型兩種類型[2]。黃震方、陸林、朱竑等國內學者從不同角度界定了旅游城市化的內涵[3~5]。王德剛指出,以旅游業為導向的“非工業化”城鎮化模式,是一條非常重要和值得推廣的新型城鎮化發展之路[6]。黃震方認為,新型城鎮化在為鄉村旅游發展帶來重大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要求和挑戰[7]。案例研究方面,黃郁成以井岡山為研究對象總結了三種不同類型的鄉村地區旅游城鎮化的模式[8]。李亞娟等透視了旅游經濟作用下鄉村旅游地的城鎮化進程[9]。張春燕探討了貴州民族地區農村城鎮化與鄉村旅游的互動關系[10]。保繼剛等以陽朔為例,證明了旅游發展可以有效引導鄉村城市化的實現,并且是一條較為“綠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11]。
總體來看,旅游驅動的城市化已經成為國內外學界關注的熱點領域,但已有研究聚焦于城市,研究內容重點體現在城市建設和管理方面如何向旅游發展傾斜,體現了城市發展旅游的愿景[11]。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旅游引導的鄉村轉型發展作為一種新的城鎮化模式,需進一步解析城鎮化與鄉村旅游的互動機制,揭示旅游對鄉村城鎮化的引導過程、特征和動力機制?;诖?,本文基于山東省沂南縣竹泉村的調研資料,剖析旅游引導下鄉村就地城鎮化的表現形式及動力機制,為山東省鄉村地區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以及鄉村振興提供有益參考。
一、研究區概況與研究方法
第一,研究區概況。竹泉村位于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銅井鎮,距縣城12公里。全村469人,村莊建設用地約100畝,耕地約450畝,距今已有四百年歷史。竹泉村不僅有竹林、泉水等自然風光,還有獨具特色的古村落,以及充滿當地風俗習慣的民俗項目等,是中國北方少有的桃花源式村落。竹泉村景區于2009年7月開始營業,2010年10月成為沂南縣第一家4A級旅游景區。2014年,竹泉村被授予“中國十大最美鄉村”的榮譽稱號。2016年11月,竹泉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公示名單。近年來,竹泉村游客數量逐年上升,附近村民逐漸參與到旅游相關的經營活動中,村莊的基礎設施環境及村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均發生了明顯變化。因此,以竹泉村為例,探究鄉村旅游驅動的就地城鎮化現象具有典型性。
第二,研究方法。相關數據與資料主要來源于兩次實地調查:第一次實地調查從2018年1月30—31日,第二次調查從2018年5月29—6月2日,前后共計7天。調查方法主要采用訪談法,主要訪談對象是村民。對村民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主要以發展旅游帶來的變化、旅游發展的影響、目前存在的問題等作為訪談核心,根據不同受訪者職業、年齡、性別的不同進行靈活調整,通過“滾雪球”的方式,直到信息飽和。針對不同受訪者的訪談內容,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相互印證,以求獲取真實信息[11]。
二、竹泉村城鎮化的過程及表現形式
通過實地調研和觀察發現,竹泉村從開始發展旅游至今,村民逐漸參與到旅游相關的經營活動環節中,在旅游的影響下,竹泉村的物質空間、基礎設施和經濟結構發生轉型,具備了城鎮的基本特征。
?。ㄒ唬┐迩f轉型發展過程
隨著鄉村旅游的興起,當地政府意識到竹泉村獨特的資源稟賦具有開發優勢,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對村莊進行了開發,打造鄉村風景區。由于當地政府的引導、投資企業和專業技術人員的合理規劃、開發和建設,大部分村民能夠參與到景區工作中,在當地順利實現了由農業種植到非農就業的順利轉型。
竹泉村的總體定位是以沂蒙古村生態和古村民俗為優勢,以“竹”“泉”“村”為依托,打造具有顯著沂蒙特色、農家風情的旅游目的地。為了保持村莊原本的風貌,而又不損害當地村民的切身利益,當地政府采取了置換的方式,為村莊原住居民建設了新的房屋,竹泉村整體進行了搬遷,村民居住在與景區相鄰的新村里。
從發動村民搬遷到新房屋建設完成再到實現整體搬遷,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除了黨員、村干部的帶頭宣傳作用,主要歸功于搬遷中實行的政策——讓利于民。開發商本著先讓村民搬入新居,再全面開發建設的原則,并無償為村民建設新居,在法定部門對村民房產評估、村民認可簽約的基礎上,一次性買斷了村民在古村的房產及附屬物。并且,開發商對搬遷戶根據施工進度確定了搬遷時間,為促進早日搬遷完成,對按照和提前搬遷的村民,在原評估價的基礎上又上浮5%作為獎勵。通過調研了解到,根據當時的補償政策,絕大多數村民幾乎是不花錢或花很少的錢就住到了新房。
竹泉村從2009年開始發展鄉村旅游,在旅游職能的帶動下,居民逐漸實現了就地非農化。旅游引導的鄉村轉型發展過程中,村民沒有離開他們熟悉的環境,沒有發生地域上的改變。村民的身份也沒有發生變化,他們依舊是農民。但竹泉村村民通過參與旅游經營活動,逐漸改變了依靠傳統農業生產的就業形式,通過與游客的交往,思想觀念也發生了轉變,具備了城鎮居民非農化就業的基本特征。 ?。ǘ┚偷爻擎偦谋憩F形式
1.職業結構的轉變。在竹泉村沒有發展旅游之前,絕大部分村民從事農業勞動,收入主要來自于種地和外出務工。景區建設之后,村民參與到旅游相關經營活動中,生產方式逐漸轉向非農業生產,不再依賴土地。為響應國家精準扶貧政策,景區營業之初,公司將年老體弱但又有一定技能的村民聘請到景區,在景區從事傳統手工制品生產,除了公司每個月發放的基本工資,也根據他們平時所賣商品的多少,公司會有相應的提成。除此之外,公司在景區設立了貨站,主要是為貫徹旅游扶貧政策而設立的農副產品銷售點,來幫助村民宣傳銷售農副產品。為使游客有更好的旅游體驗,公司還成立了傳統特色小吃的制作作坊,通過向游客展示其制作過程,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宣傳當地的特色產品,來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2009年景區營業之后,在政府的引導下,出現了竹泉村在景區外的第一家農家樂餐館。隨著旅游的不斷發展,吸引的游客越來越多,帶動了更多的村民加入到旅游餐飲住宿行業中來,竹泉村的農家樂逐漸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在旅游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逐步參與到旅游相關活動中來,包括旅游商品經營、特色農副產品加工銷售、旅游景區內務工、旅游食宿接待等。村民依靠景區實現了非農就業,家庭收入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更加多元化。
2.生活方式的轉變。隨著旅游收入的提高,村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體現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通過觀察,在穿著打扮方面,由于頻繁的主客交往,受城市游客的影響,村民的穿著與城市居民相比,差異不大。在吃的方面,村民可以為游客提供具有當地特色的農家飯菜,如沂蒙炒雞、燉雞、手工煎餅等,具有城市特征的快餐類食品也在鄉村出現,可以滿足游客的不同需求。在居住方面,村子整體搬遷之后,村民住進新村,路燈、排水、環衛等基礎設施齊全。房屋質量相比傳統民居有了明顯提高,內部結構也逐漸與城市趨同,電視、熱水器等現代家電用品和設施基本都有,部分家庭買了電腦,網絡也已經進入到了村民的生活中。在出行方面,不同于以往靠步行或自行車的出行方式,條件較好的家庭開始擁有小轎車。
3.思想觀念的轉變。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不僅村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思想觀念也發生轉變,這是城鎮化由物質領域向精神領域提升的表現。隨著游客不斷將外界信息帶到農村,村民受到外界信息的影響,思想觀念逐漸從傳統、保守轉變為現代、開放,價值觀念逐漸發生變化,文明意識有所提升,而且村民自身的素質也逐漸得到提升。此外,村民的就業意識也發生了轉變。在未進行旅游開發之前,農村沒有就業機會,大部分年輕人選擇離開家鄉,外出打工賺錢。如今,旅游業的發展,使村民參與旅游的機會增多,就業選擇更加多元,而且景區在管理服務人員的聘用上優先選擇當地村民。旅游使年輕人留在家鄉,對于年輕人來說,留在家鄉既解決了就業問題,又能夠利用自己所學專業和知識,幫助促進整個村莊的發展。
三、結語
在新型城鎮化健康推進和旅游消費需求日益旺盛的背景下,我國鄉村旅游呈現了蓬勃發展的態勢,已經成為鄉村振興的內源動力。通過沂南縣竹泉村的社會調查發現,在市場需求、規劃引導和居民參與的共同作用下,當地鄉村旅游蓬勃發展,鄉村生態環境與基礎設施得到改善,村民就業結構由傳統農業向非農產業轉型,收入水平提高,居民的價值觀念發生改變,文明意識提升,物質基礎和精神層面均具備了現代城鎮的特征,既是山東省鄉村旅游驅動的就地城鎮化的典型代表,又契合了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
竹泉村的案例研究表明,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新興推動力,可以有效帶動傳統農區轉型發展,促進鄉村經濟社會振興,同時避免了傳統工業化驅動的鄉村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環境污染、耕地破壞等問題,是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協調發展的有益實踐方式。
參考文獻:
[1] Mullins P.Tourism urbaniz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1,(3):326-342.
[2] Gladstone D.L.Tourism urban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Urban Affair Review,1998,(1):3-27.
[3] 黃震方.發達地區旅游城市化現象與旅游資源環境保護問題探析——以長江三角洲都市連綿區為例[J].人文地理,2001,(5):53-57.
[4] 陸林.旅游城市化:旅游研究的重要課題[J].旅游學刊,2005,(4):10.
[5] 朱竑,賈蓮蓮.基于“旅游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旅游化”:桂林案例[J].經濟地理,2006,(1):151-155.
[6] 王德剛.探索旅游導向的新型城鎮化之路[N].中國旅游報,2013-01-07.
[7] 黃震方,陸林,蘇勤,等.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鄉村旅游發展——理論反思與困境突破[J].地理研究,2015,(8):409-421.
[8] 黃郁成,金茨萍.旅游開發與農村城市化的實現模式研究——以江西井岡山市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9,(3):76-79.
[9] 李亞娟,陳田,王婧,等.大城市邊緣區鄉村旅游地旅游城市化進程研究——以北京市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4):161-168.
[10] 張春燕.民族地區農村城鎮化與鄉村旅游的互動關系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4,(5):120-123.
[11] 保繼剛,孟凱,章倩瀅.旅游引導的鄉村城市化——以陽朔歷村為例[J].地理研究,2015,(8):422-434.
[責任編輯 吳 迪]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9100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