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基于水生態文明的鹽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及發展模式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立足鹽城市水環境現狀,依托水生態文明建設背景,合理運用水環境基底改善技術、水環境動力調控技術、水環境生態修復技術、水環境強化凈化技術和水環境景觀營造技術進行水環境綜合治理,構建鹽城市“活”水、“凈”水、“美”水、“親”水的水環境發展模式,營造鹽城市生態的水環境和水景觀,促進鹽城市水生態文明的發展。
  關鍵詞:水環境治理 水生態文明 發展模式 鹽城市
  《關于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意見》(2013)中明確指出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及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強化生態環境治理,實現人與自然環境的共生共存、和諧發展。水環境治理的研究與實踐是我國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和關鍵舉措,是營造美麗中國的“基石”。水環境是由水及其周邊元素所組成的環境空間,可分為地下水環境、濕地環境、雨水環境及江海河湖溝渠等水體環境,具有較高的公共性、開放性。被譽為“東方濕地之都”的鹽城,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水環境污染問題也日趨益顯。為此,基于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宏觀背景,如何解決鹽城市新老交織的水環境污染問題,實現“河海安瀾、碧水暢流、岸綠景美、水韻鹽阜”的建設目標,是當前鹽城市水環境面臨的嚴峻挑戰。
  1.鹽城市水環境現狀
  鹽城,地處中國東部沿海中部,位于長江三角洲北翼,處于北亞熱帶氣候向南暖溫帶氣候過渡的地帶,季風盛行,雨水豐沛,年降雨總日數近110天,年降水總量為 785.2~1309.5毫米,年平均水資源量為47.89億m3,淺層地下水多年水資源量為21.56億m3。全市內河網密布、四通八達,有新洋港、通榆河、串場河等重要水體,被譽為“百河之城、洪水走廊”。通過實地調查、定點檢測,鹽城市水質通常為Ⅳ~Ⅴ類,水環境主要污染物有懸浮顆粒物、以Cu、Pb、Zn、Mn等為主的重金屬污染物、有機污染物和N、P污染物等,COD、DO、BOD5、TP、Mn、氮氨、Fe等指標超標。(1)面源污染范圍廣。大面積使用化肥和農藥,致使水體富營養化,水草、藻類迅速繁殖;全市用水負荷上升,水功能區達標少,水資源緊缺;水上航運污染和上游過境污水未及時治理,造成循環二次污染;全市水生態環境欠缺總體規劃,環保自律行為缺乏。(2)點源污染形式雜。居民缺少對水環境保護意識,部分生活垃圾、固體廢棄物隨意丟棄,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隨意傾倒;家禽畜牧散養不規范,個別工廠偷排工業污水;部分區域過度開發,個別建設單位與河爭地,隨意堆棄建筑垃圾。(3)內源修復能力差。城市開發中大量不透水鋪裝的使用、溝渠硬化、雨污管網建設不完善,導致雨水下滲能力低、儲蓄能力差,內澇時有發生;河道淤泥沉積嚴重,黑臭水體漫延;微型水體及小型濕地常遭封閉,干涸加速;景觀視覺美學質量低下,水文化特色缺失,植物景觀生態系統脆弱,綠色基礎設施建設薄弱。
  2.鹽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技術
  2.1水環境基底改善技術
  水環境基質在溶氧、溫度、風浪等不同的環境因素影響下,可以凈化水質、優化水體,也會因富含大量污染物(如沉底廢棄物、重金屬、有機毒物等)成為水環境潛性的內在污染源。水環境基底改善技術是遏制這些內源污染的有效技術手段,表現為河道基底清淤及修復、黑臭水體根治、水體淤泥疏浚處理、河道底質改造等方面。鹽城市內老舊居住區中的黑臭水體、城區內的小型河道(如鹽城市大寨河、東干渠等)水環境,可用水環境基底改善技術將水環境基底中釋放量最大、污染最嚴重的河道水體上層底泥通過合理運用生態清淤移出水體環境,清除水環境基底的污染物,改善水環境的內部污染源。統籌考慮水環境基底疏浚與水底生態環境的協同優化,避免過量水環境基底疏浚造成底泥的生態支持力降低,結合鄉土性水生植物,構建水環境基底良性的生態生境,以防水環境基底上層污染底泥釋放污染物產生二次污染。清理出去的淤泥經過脫水、干化等處理,可制作成污泥水泥、陶粒及其他建材。
  2.2水環境動力調控技術
  鹽城市新洋港、串場河、通榆河等流域的水體環境可運用水環境動力調控技術進行面源污染和點源污染的治理,在充分計算和遵循水環境水體容量的基礎上,合理控制鹽城市水環境污染源,利用其他水源、城市降雨的雨水徑流及閘壩調控,優化水環境的水動力流態,提高自身水動力循環,提升納污能力,化解鹽城市水環境污染問題及緩解水環境污染突發情況,表現為水環境水量水質調控、基于互聯網的水體調配、調換水動力優化、河道充氧等方面。在自然情況下水環境中的含氧量可滿足水體微生物進行分解有機物的需氧量,促進水體微生物的降解凈化能力,形成水環境內部的調控動力。為此,可對鹽城市的各類養殖水環境和微小型水環境進行河道充氧,提高水環境中微生物的水質凈化能力,增強自身調控動力。
  2.3水環境生態修復技術
  依托鹽城市交錯縱橫的水網空間和濱水景觀,合理統籌水環境資源,運用水環境生態修復技術,營造自然的水環境生態系統和生態結構,實現鹽城市水環境的生態修復、雨水調蓄、水源涵養,可應用于鹽城市郊區的大水域水環境、河道景觀風光帶、城市黑臭水體及微型水環境等,表現為復合型生態浮島、多級型人工濕地、自然式生態護坡、植被緩沖帶、生態凈化塘等。如復合型生態浮島是運用無土栽培技術,選擇能水體凈化的水生植物組成水上浮床,通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去除水環境中的N、P及有機物等有害物質,控制水環境中的富營養化,降低藻類暴發范圍和速率,改善水環境水質,提高水環境透明度。
  2.4水環境強化凈化技術
  鹽城市水環境高污染區(如污水處理廠廢水、工業污水排放處、富營養化嚴重的水環境、局部惡化的水環境等),可運用化學、微生物、物理三者協同方法構建復合型水環境強化凈化技術進行水環境綜合治理,實現對水環境污染物的高效降解,消除水環境污染的惡化與擴散,表現為水環境強化治理、廢水尾水處理、化學復合強化凈化、水環境惡化急治等方面。如利用側溝化學絮凝、前后置強化除磷結合微生物與水生植物進行復合強化凈化,改善水體富營養化狀態,抑制黑臭水體漫延;通過碳源補充、工藝創新等促進反硝化反應進行,加速去除硝酸鹽氮;選取本地合適的填料組合,運用不同的填料進行接觸氧化試驗,進行生態攔截和吸附,凈化水體環境中的TP、TN、葉綠素等污染物。   2.5水環境景觀營造技術
  在梳理鹽城市水環境的景觀現狀和水環境景觀生態安全格局的基礎上,可運用水環境景觀營造技術進行水環境及其景觀的“多級化”設計,展現水生態特色和水文化內涵,實現水環境綜合治理與景觀美化的“雙贏”。其表現為河道景觀風光帶設計、河湖水體景觀規劃、濱水景觀設計、雨水花園設計等??蓱糜邴}城市的水環境景觀觀賞區(如串場河景觀帶、大縱湖風景旅游區、鹽瀆公園等)、河道濱水景觀、居住區雨水花園景觀等。保護水環境景觀現狀核心的生態源地,實現潛在水環境景觀生態廊道的等級化,落實潛在水環境景觀生態關鍵節點。其次,基于鹽城市水系總體規劃和綠地規劃,對鹽瀆公園、大洋灣濕地公園等進行以核心為代表的綠心式水環境景觀優化,對全市環城高架周邊水環境進行以景觀綠帶為特征的環狀圈層式水環境景觀提升,對大街小巷的公共綠地內水環境進行楔型放射式水環境景觀更新,對串場河、通榆河、新洋港等水環境流域進行廊道連接的網絡式水環境景觀改造。
  3.鹽城市水環境發展模式
  3.1“活”水模式
  基于鹽城市水環境現狀進行總體規劃,合理規劃水環境“藍線”,優先保護、對接“兩縱九橫”主干河網,疏通河道,嚴禁非法侵占河道,杜絕封閉水環境,串通斷點水環境,打造互相連通的水環境生態系統,保障水環境安全。基于SWMM水模型預測和GIS水環境功能分析,合理運用水環境動力調控技術、水環境生態修復技術,綜合控制水環境的總量、峰值等,實現源頭控制、徑流引導,促進整體水環境循環,構建流動的水環境生態安全格局,建造鹽城市暢通無阻的水環境“活”水模式。同時,完善鹽城市的雨水、排污管網,實行雨污分流,謹防溢流、倒灌,因地制宜,順接城市排水連廊,促進地表徑流排水順暢。
  3.2“凈”水模式
  圍繞鹽城市水環境的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分析水環境污染的時空變化規律及成因,引入“海綿城市”技術標準,進行“技術先行、標本兼治”,運用水環境基底改善技術、水環境強化凈化技術、水環境生態修復技術等治理水環境污染源,控制污染物,構建鹽城市清澈見底的水環境“凈”水模式。同時,提升水環境處理工藝,提高污水處理標準,加強控源截污,設計與鹽城市水環境匹配的污泥處理方案,促進鹽城市水環境自身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結合水生植物凈化機制設計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生態草溝等進行生態化管理,在雨污分流的基礎上,促進地表徑流自然下滲,補充地下水水源;最大限度地促進雨水凈化、存儲、收集,設置地下雨洪調蓄池、中水收集裝置等設施,推行雨水資源化利用。
  3.3“美”水模式
  立足鹽城市水環境空間格局,分析鹽城市水環境景觀的斑塊、廊道、基質,通過水體景觀空間營造、水生植物造景、河道駁岸改造、綠色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等進行水環境生態設計,營建適應性水環境景觀,消除水環境景觀空間的破碎化,提高水環境生態彈性,打造鹽城市絢麗多彩的水環境“美”水模式。通過營建自然式駁岸,軟化鹽城市水環境中水泥、塊石的硬質化駁岸;以水造景,融合生態浮島、河岸生態帶、雨水塘、植草溝等,設計原生態的水環境景觀;遵循水環境景觀中的深水區、淺水區,合理選用挺水、濕生、浮葉、漂浮和沉水等多種鄉土水生植物品種,統籌水生植物的高矮、物種、季相、顏色等因素,構建“凈化植物+護坡植物+美化植物”的立體化水環境植物生態花境,增強水環境景觀的植物多樣性,提升鹽城市水環境景觀的美學效果。
  3.4“親”水模式
  綜合考慮人的“五感”和生活需求,進行鹽城市水環境及其景觀的互動性設計,設置親水活動及水上旅游,開發休閑、親水、健身、科普等多功能水環境活動場所,開設水環境景觀體驗序列,促進市民感悟水的魅力,構建鹽城市互動體驗的水環境“親”水模式。運用鹽城市“紅、白、藍、綠”四色文化,設計展現地域文化的景觀小品及生態基礎設施,提升水環境景觀空間的場所精神和空間識別性;融合節日慶典,在重要水環境景觀節點設置水上表演、水上燈光秀、水上滑梯等游樂項目,增加水環境的親水性。同時,統籌水環境的景觀與生態,市區以景觀為主,郊區以生態為主,關注養殖水體及郊區水環境的原生性,提升水環境的“野趣”。此外,利用大數據、“互聯網+”等信息化技術手段構建鹽城市“智慧水務”,實行鹽城市水環境及其景觀實時的保護、監管、檢測,建立水環境監管數據中心,健全水環境保護法和河長制,加強普法教育,完善鹽城市水環境保障體系。
  4.結語
  基于水生態文明建設,圍繞鹽城市水環境中存在的面源污染范圍廣、點源污染形式雜、內源修復能力差等問題,運用水環境基底改善技術、水環境動力調控技術、水環境生態修復技術、水環境強化凈化技術、水環境景觀營造技術進行水環境的綜合治理,構建鹽城市水環境“活”水、“凈”水、“美”水、“親”水的發展模式,展現秀綠樂水的生態價值、休閑樂居的生活價值、詩意樂活的美學價值,打造河暢、水清、岸美、景秀的“藍綠水城”。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2017年度),課題編號:2017SJB1577;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校級科研課題(2017年度),課題編號:ygy1715。
  參考文獻:
  [1]尹煒,盧路.長江流域水生態文明建設視角下的水資源保護體系研究[J].三峽生態環境監測,2018,3(2):9-12.
  [2]李冰,董增川等.鹽城市水資源承載狀態量化研究[J].水利經濟,2019.01:65-69.
  [3]左倬,朱雪誕.鹽城蟒蛇河飲用水源原水水質及鹽龍湖工程水質凈化效果評價[J].環境污染與防治,2015.05:61-65.
  [4]方美清.基于水生植物凈化修復的水環境綜合治理研究[J].節能,2018.11:62-65.
  [5]方美清.水生態文明背景下的城市水環境景觀空間優化設計—以鹽城市小洋河為例[J].湖南包裝,2019.01:95-9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92532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