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踐與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健康積極的思想狀態是學習的重要保證。針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因各種原因產生的心理問題,本校在教學工作中進行了一系列實踐,文章以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問題的研究為基礎,重點介紹了研究實踐的過程及對實踐成果的分析探討,以期為中職學生心理和行為做出有效指導。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 心理健康 實踐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健康不但指沒有身體疾患,而且應具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健康應該是一種持續且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其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中等職業教育作為我國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的重要任務。在目前中職學校生源中,學生因平均年齡較小、心智發育不均衡、對事物認識不充分、遇事易沖動等原因,校園欺負案件、自殺、失去學習興趣等心理問題日益增多,嚴重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直接影響學校教學秩序的開展。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尤為重要,心理健康教育也不應局限于知識的理論化,更重要的是將教育的成果應用于實踐,開展教育體驗的交流,現以本校為例,對問題進行探討、實踐和總結。
1問題起源
1.1生源的特殊性
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高等教育逐漸進入大眾化階段,教育格局也呈現以高等學校為主的新局面,中等職業學校的發展空間則不斷縮減。受經濟效益的影響,為了維持生源數量,中等職業學校的招生規模被迫不斷擴大,招生標準不斷降低,擴大招生的副作用使得當今職業學校學生生源構成上多為中考落榜生或問題學生,學生素質普遍下降,情緒不穩定,不能正確認識自我,缺乏正常人際溝通能力,文化基礎薄弱,自控能力較差,學習主動性、積極性較差,自我管理意識薄弱,缺乏法律常識等,這些因素的存在對學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1.2傳統教育體制漏洞
當前,在國家大力發展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學校和家長看重的往往是學生的學習成績,以成績論英雄成敗,大多輕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導致學生普遍存在各種心理問題,這種現象在以技術傳授為主的中等職業學校尤為普遍。學校雖然設有專門的心理健康咨詢處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專業教育人員配備不足,專業化程度偏低,對學生品德修養也不夠重視,沒有在學生中起到很好的教育疏導作用,因此當大部分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早期癥狀如抑郁時,并沒有求助學校,再加上他們認知的局限性,不能夠對這些情感有正確的理解和分析,為了應對來自周圍的壓力而刻意選擇隱瞞,這就為日后更嚴重的問題留下隱患。
1.3來自社會的壓力
中職生大多處于由青少年向成人過渡的時期,他們所受到的壓力并不完全相同,但面臨當代青少年共同的心理問題,包括對未來的迷茫,同齡人之間的攀比,情感的需求等因素。這時學生如果缺乏必要的關注,尤其缺少父母和同齡人的愛與支持,當他們遭受來自于社會的怠慢,忽視,孤立,不公甚至虐待時,世界觀和價值觀往往會產生扭曲,產生消極負面的情緒,并且他們繼承于父母家族和來自于個人性格中的不利因素使其相較于同齡人更加脆弱和易受傷害,這些消極因素將影響青少年正常生理心理發育,既不利于學生今后自身的發展,也不利于國家對高素質技術人才培養的需要。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踐
為應對日益嚴重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經過一系列實踐,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我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重視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培養已經受到廣大師生的認同,中職教育不僅要讓學生們學習到必要的技能知識,還要從心理健康的角度出發,培育具有正常三觀的技術人才。同時認識到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難度較大,面對的學生群體比較復雜,本次實踐的目的是建立專門針對中職生心理健康工作機制,形成科學高效的教育體制。
新的教育體制中教師是“教”學生“學習”,是指導、幫助學生,是為學生創設和提供適宜的外部條件,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自主學習認知自我,即創造適宜的內部條件。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依據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圍繞教學目標選擇主動參與、“探究--發現”、合作學習、聯系生活、目標檢測等多種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全面個性化的學習環境,增加吸引力,提高學習熱情,讓學生愛學、會學,在學習中體會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學會正確面對心理問題。
2.1學生自主教育
羅杰斯認為,人類具有天生的學習愿望和潛能,促進學習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讓學生直接體驗到面臨的實際問題,當學生了解到學習內容與自身需要密切結合時,學習的效率就會有質的提升。
此教育方式首先教師向學生明確提出學習的目的、任務與要求,使學生對教學的目的、任務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認識,然后由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學生對學習的目的意義理解的愿望就越強烈,效果就越突出。
以一次主題班會為例,學生自主教育的過程:
【情境引入】黑板上九張圖片分別展示了我們學生最容易焦慮的九種原因,請大家每人在紙上寫下三條最讓你們感到焦慮的原因,交到我這里來。
【統計】
【設疑】大家猜測一下最讓我們感到焦慮的是什么?
【討論】
【提問】為什么最讓我們焦慮的是孤獨感?
【回答】感覺沒有人可以理解自己,就像汪洋中的一條小船,不知要駛向哪里!
【引入課題】如何克服孤獨感,獲得他人的理解?
【出示課題】學會溝通,克服孤獨
【投影】明確課堂學習目標
孤獨感的基本特征
孤獨感的危害
導致孤獨感的原因
克服孤獨感的方法
【引導分析】當大家感到孤獨時,具體會怎么想呢?
【回答】周圍的人相處不融洽、沒有人可以求助依靠、不能分享自己的興趣和想法、和別人的交往沒有意義、沒人真的了解、理解你,與他人隔絕了。 【提問】大家覺得這種情況心理健康么?
【回答】不健康,因為會讓自己感到很痛苦。
【歸納結論】孤獨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如果長時間沉緬于此而不能自拔,不僅自己苦惱,也容易產生對世態嫉憤、對生活冷漠、對他人消極的心理感受。孤獨感還會增加與他人和社會的隔膜和疏離,而隔膜和疏離又會強化人的孤獨,有孤獨感的人傾向于在社交時對他人和自己給子嚴厲的、苛刻的評價,許多有孤獨感的人缺乏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從而使他們無法與他人建立和諧的關系。
【分析、討論】大家討論一下為什么自己身邊有人還會感到孤獨?
【分組討論】各小組派代表歸納總結。
【小組展示】環境因素;自我保護因素;情緒因素;人際交往因素等。
【學生自主歸納】
【分析、討論】大家討論一下如何克服這些因素。
【師生共同歸納】克服孤獨感有三個基本要素:
第一,增強自主與自立的意識。
第二,克服不自信和害羞,要多與外界交流,盡快地建立適度的交往圈和友誼圈,主動增加人際交往,包括聯系舊同學、結交新朋友,在課外活動、參加實踐學習等集體活動中讓自己心情舒暢。
第三,改善自己的周圍環境,個人獨處的時候,要善于給自己安排一些感興趣的事情如聽聽音樂、練練鋼筆字等從事一些自己的業余愛好。
【拓展】游戲環節-擊鼓傳花 說出自己遇到過的最尷尬的一件事。(這一環節最受同學歡迎,當學生能勇敢的說出自己內心深處的一件事的時候,往往也是其身心最放松的時候。
評價:這種學生自我主持的班會形式更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使學生解讀自己的內心世界,認識自己的心理問題,并通過探討同齡人身邊發生的心理問題,給自己敲響警鐘,當自己真正遇到類似心理問題的時候,應該如何理智的解決。
2.2學校統一教育
2.2.1組織專家講座
學校聘請心理教育專家舉辦座談會,以年級為單位,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寫出心得體會,加深學習效果。
2.2.2開展心理測評
學校在全校范圍內為學生發放心理健康知識手冊和調查問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測評,積極了解中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對問題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疏導,改善學生的心理問題并有效防止嚴重問題的產生。
2.2.3開展多種興趣活動
學校逐一以班級、校級為單位,組織以心理健康為主題的書法,繪畫,演講比賽,培養學生熱愛生活、自信、樂觀的人生態度。
學校統一教育的目的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注重校園環境對學生的心理影響,創設和諧友好的心理“軟環境”,為此,校方要進一步改善校園文化設施,使學生們感受到更具人性化的校園,同時還要對學生學習生活的學習區域、生活區域進行更好的構建,打造一個積極向上、有活力的校園環境,使學生在良好的文化環境中潛移默化。
2.3教職工專業培訓
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必須擁有良好的師資隊伍,“為人師表”是指教師用自己的言行做出榜樣,成為學生學習和效法的楷模和表率,即做到“學為人師,行為是范”。為此,教師無論何時何地都必須在思想品德、學識才能、言語習慣,生活方式和舉止風度等方面以身立教,成為學生的表率,作風正派、以身作則、注重身教,是為人師表的重要內容。教師作為整個教育環節的中流砥柱,首先要樹立自己在學生面前的形象,中職學校對教職工進行培訓心理教育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提高教師團隊的水平。
2.4專家一對一教育
在中職學校中,學校應當建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師,積極聘請專業的心理健康專家對心理問題嚴重的學生進行一對一專業疏導,為每一個問題學生建立心理檔案,讓他們能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形成良好的個性,塑造完整人格,防患于未然。
3實踐的成效
通過對調查問卷分析,本次實踐運用多種策略,對學生進行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喚醒了師生對心理健康的重視,促進了學生心理生理的和諧發展。
本次發放學生問卷645份,收回645份,其中有效問卷639份,百分率為99.1%。邀請心理學專家5位。
在對本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踐調查問卷中發現:92%的學生認為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用”;80%的學生對自主課堂表示“支持”;50%的學生最喜歡“心理健康繪畫比賽”;70%的學生對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期待”;95%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態“良好或以上”。98%的學生在自主課堂上都參與同學之間的交流討論; 74%的學生主動參與了至少1場“心理健康”比賽;92%的學生對課堂上自己的學習滿意或比較滿意;100%的同學認真參與了專家講座,并積極參與總結;90%的學生表示掌握了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識,僅有3%的學生表示對自己沒有用。
在實踐過程中,每一環節的設計都是圍繞目標精心展開的,學生的參與程度高,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理念。班會上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再與其他同學交流心得,對心理問題的根源進行剖析,得出的結論對解決實際問題更為有效;課余與專家溝通解惑全面認識自己,排除負面情緒,成熟的積極陽光。本次實踐,校園活動在學生中產生了不錯的反響,對教師進行培訓,對學生的教育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增加一些學生關注度的環節,增強學生認同感,更多地滿足學生心理需要。
參考文獻:
[1]章浩.中等衛生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對策[J].考試周刊,2018(51):38.
[2]余敏,李鋒,李衍棟.淺析中等衛生職業學校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及對策[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20):53-54.
[3]王珺,馬紅艷.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J].考試周刊,2018,(22):4-5.
作者簡介:蘇永,女,1971.1.12,籍貫河南,焦作衛生醫藥學校講師。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9818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