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職業學校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①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數學是中等職業學校教學體系中的一門基礎性課程,對于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中職學生在求職時往往會遇到更大的阻礙,因此如何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有效性以增強中職學生的整體競爭力就成為廣大一線教師面臨的一項緊迫教學任務?;诖耍治霎斍爸械嚷殬I學校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實際的教學案例著重探討提高中等職業學校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具體策略。
[關 鍵 詞] 中等職業學校;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4-0018-02
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標是培養能夠滿足國家經濟建設要求并具備從事實際工作的素質與能力的技術應用型人才,而數學則是中等職業學校教育中的基礎性課程,強調對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探究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的鍛煉。近年來隨著我國各階段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拓展,數學課程在中職教育中的教學地位越來越突出,但同時其也暴露出了越來越多的問題,需要廣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的調整與改進。
一、中等職業學校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對數學課程缺乏學習興趣
一方面數學是一門以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于一身的學科,與語文、英語等文科性質的課程不同,本身內容多是枯燥單調的公式、定理和概念等,學習難度相對較大;另一方面中等職業學校與普通高中的教學目的也有所不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并不需要面對直接的高考升學壓力。這些因素導致當前大部分中職學生對數學課程缺乏必要的學習興趣,沒有深刻認識到數學學習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很容易在學習過程中產生負面心理,甚至出現破罐子破摔的情況,對數學課程完全忽視,進而給教師的正常課堂教學造成嚴重阻礙。
(二)學生的數學基礎相對較薄弱
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各地區的高中學校也在不斷擴招,大部分學生初中畢業后能夠進入普通高中進行更高階段的學習,只有少部分迫于分數低的無奈才選擇中等職業“差生”學校就讀。而從實際情況來看,這部分學生的數學基礎相對薄弱,在初中階段屬于教師“不想管、不愿管、管不了”的群體,既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也并不具備高效優質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理念,這就導致中職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往往會感到吃力,無法完全緊跟教師的教學進度,很容易出現“教師講一節課學生卻什么也聽不懂”的現象,進而使學生的學習游離于教學之外。
(三)教師對數學教學不夠重視
由于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本身所具有的職業性和技術性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主要時間和精力大多放在與學生職業相關的應用型課程上,對數學這類綜合性、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則明顯不夠重視。一方面在課堂中缺乏認真負責的教學態度,僅僅是將教學活動當作一種任務;另一方面在教學中缺乏積極進取的教學思維,依然沿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法和題海戰術,不注重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進行創新。這些因素導致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只能淪為空談,教師無法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真正有效的指引,進而使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出現下滑。
二、提高中等職業學校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充分保障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學習主體地位是國家在新課程標準改革中所提出的一個新型理念,強調將學生作為課堂的唯一中心,教師的各項教學活動應圍繞學生的發展來進行。因此要提高中等職業學校數學課堂的教學有效性教師首先就要充分保障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改變以往單純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的落后教學模式,將課堂的主動權逐步交還給學生,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自主發揮,促進學生由被動接收知識向主動探究知識轉變。比如講授《集合》這一章中有關“交集、并集、補集”的有關知識時,其并沒有涉及十分復雜的數學運算或數學作圖,更多的是考驗學生對數學概念的靈活理解,在課堂上教師就可以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來代替直接的知識傳遞,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合理分組,指導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大膽表達對“屬于、不屬于”“且、或、非”等基礎知識的理解并鼓勵學生之間進行激烈的辯論分析,從而達到“真理越辯越明”的教學效果,使學生能夠從根本上掌握數學知識記憶。
(二)合理創設數學課堂情境
在以往的數學課堂中教師一般都是采用“同學們今天我們講……,請把書翻到第×頁”的方式來進行開場,而從教學經驗來看,這種方式往往很容易使學生在課堂伊始就產生疲勞感和抗拒感,并對后續教學過程喪失期待。因此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就要注重合理創設數學課堂情境,避免單刀直入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而是有藝術、有策略地對學生進行熏陶與感染,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投入教師的教學過程中。比如教學《指數函數》這一節時,教師首先可以給學生介紹數學故事:一張白紙對折一次厚度變為原來的2倍,再對折一次則變為原來的4倍,那么理論上一張紙可以被對折多少次呢?實際上呢?通過設置故事懸念的形式講述給學生創設出疑問式情境,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而后教師再結合課本上“指數增長”的函數知識為學生作出解答,從而完成課程導入,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開始階段的積極性并為后續的深入教學奠定扎實的基礎。
(三)積極引入信息化教學手段
信息化是新時期我國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趨勢和方向,因此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就要保持與時俱進的教學態度,積極引入信息化教學手段完善教學活動,尤其要充分發揮多媒體和互聯網功能多樣、資源豐富的特點,為學生展現更加廣闊的學習天地,使學生能夠突破教室和黑板的時空局限,不斷學習到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數學知識。比如教學《立體幾何》這一章時,在課前教師可以將“平面性質、直線與平面位置關系”等關鍵知識點制作成微課視頻并發送給學生進行預習,使學生在正式教學前先對課程內容有大概了解,在課中教師則可以利用電子白板為學生3D展示各種類型的空間幾何體,使學生能夠更加清晰直觀地理解課本上的幾何學知識,從而大大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使課堂教學結構不斷得到優化改進。 (四)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
數學本身就是一門與人們生產生活聯系十分緊密的綜合性學科,大部分數學知識都具有“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顯著特點。因此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就要注重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充分把握理論與實踐二者之間的平衡點,從不同維度、不同層次對學生進行數學教學,從而為學生打造更加立體的數學課堂,使學生的數學知識架構能夠更加牢固。比如教學《概率與統計初步》這一章時,結合課本中的“總體、樣本、抽樣方法”等知識,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估計年級學生的平均身高與體重”的實踐作業,指導學生以班級同學為樣本進行數據收集、整理與分析,得到總體的估計結果后再繪制出相應的統計學圖表并給出統計學描述,從而在實踐活動中不斷鍛煉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使學生能夠及時發現自身學習過程中的薄弱環節。
(五)加強對學生的激勵性評價
對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來說,其本身在學習上的自信心就比較不足,甚至是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同時進入青春期以后,其心理敏感度也大大增加,很容易在外界影響下陷入失落、失敗的負面情緒中。因此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就要著重加強對學生激勵性的評價,深入貫徹賞識教育的核心理念,充分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對學生多進行表揚和肯定,從而使學生能夠在數學學習中始終保持積極正確的心態。比如教師可以在班級設立“數學進步之星”“數學認真之星”“數學學霸之星”“數學勤奮之星”等獎項,并每周進行評選活動,從學習狀態、學習成績、學習態度等不同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使學生能夠不拘泥于最終的數學學習結果而盡情享受數學學習過程,從而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動力并促進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總之,中等職業學校的數學教學往往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為此教師可以從保障學生主體地位、合理創設課堂情境、引入信息化教學手段、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及加強激勵性評價等角度入手來對數學課堂進行有益的創新調整,從而使學生能夠在數學課程中真正實現學有所得,得有所用。
參考文獻:
[1]申淑英,李峰嵋.借助多媒體教學 激發中職數學課堂活力:以“余弦函數的圖像和性質”一課為例[J].河南教育(職成教版),2017,29(43):147.
[2]王惠.中職數學教學為建筑專業課學習服務的探索:中職數學教學如何為建筑專業課學習服務[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7,15(43):292-293.
[3]王元忠.加快數學教學改革,擁抱“互聯網+”時代的春潮:中等職業學校數學課生命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思考[J].考試周刊,2017,14(46):169-170.
[4]雷繼兵.從中國和美國的數學教學對比中淺談中等職業學校數學課的教學改革[J].科學咨詢,2017,19
?。?4):139.
[5]劉德陽.讓“互聯網+”背景下的數學課堂枯木逢春:“雨課堂”支持下的中職數學活力課堂探究[J].考試周刊,2018,28(38):191.
編輯 張 慧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45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