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網絡輿論的形成及影響――以“藥家鑫事件”為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從“藥家鑫事件”出發,深入探討了網絡輿論形成的機制及形成原因、網絡輿論事件的群體極化效應以及網絡輿論對司法公正的監督功能,從而更進一步認識了網絡輿論對涉及具有私利與公權的矛盾、道德與法律的沖突、同公民權利息息相關等社會事件的重要影響。
關鍵詞:藥家鑫事件 網絡輿論 群體極化 司法公正
縱觀“藥家鑫事件”可謂一波三折,其實這和案件審理程序關系并不大,主要還是自網絡輿論本身的不確定性。從辯護律師路鋼的“激情殺人論”、犯罪心理專家李玫瑾的“鋼琴殺人說”到西安高校五教授聯名上書“刀下留人”,從西安音樂學院學生集體為藥家鑫請愿到最后院方擁護法院判卷,從高曉松發表微博稱“音樂界將不接受西安音樂學院學生”,到藥家鑫之父開微博……事關該案的每一次或大或小的動作,都觸動著人們關注此案的敏感神經。而強大的網絡輿論則可以說是在藥家鑫案件的走向中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一、網絡輿論形成的機制及原因
目前學術界對網絡輿論的界定尚未統一,有研究者將網絡輿論定義為“在互聯網上傳播的公眾對某一焦點所表現出的有一定影響力的、帶傾向性的意見或言論”。①
(1)網絡輿論形成的機制:
網絡作為輿論載體,具有開放性、匿名性、及時性、虛擬性、交互性和海量性等技術特征。網絡的出現,不僅將藥家鑫案第一時間公之于眾,而且還給了網民足夠的空間表達自由,特別是給了弱勢群體及邊緣群體某種話語權。網絡為人們發表意見、整合思想提供了平臺。在“藥家鑫事件”中,每一位評論者不分年齡、性別、種族和地位,都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立場,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大眾最原始最自我的看法,是真實地反映民意并形成強大輿論的必要環節。網民圍繞共同關注的“藥家鑫事件”,展開積極的討論,進而在不斷的交流中,意見和言論逐漸地趨于一致和統一,并最終形成了網絡輿論。另外,正是網絡的匿名性,使得人們可以暢所欲言,不必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任,讓更多的網民敢于表達情緒。
?。?)網絡輿論形成的原因:
“藥家鑫事件”之所以在網上引起如此強烈網絡輿論浪潮,其事件復雜化背后的成因恰恰是社會心理的一種反映:權力的不受制約,社會不安全感的彌漫,人心的冷漠與恐懼,都促使著更多的人在借此案發言,輿論的高度關注,也使得這起原本事實清楚的刑事案件,變成了眾說紛紜的社會話題。
殺人動機“農村人難纏”、手段兇殘性“藥八刀”、藥的人格特性“好人說”等都是事件本身具有的能挑動公眾敏感神經的戲劇化元素。原本只是由交通事故衍發的刑事案件,因冠上了“軍二代”、“優秀鋼琴青年”這樣的字眼,公眾的心緒不平靜了,身份、社會地位、教育背景鮮明的對比使公眾產生了心理落差,無形中,公眾對死難者多了份同情和憐憫,對肇事者多了份憤怒和憎恨。這些鮮明的元素經過網絡的傳播迅速轉化為國人皆知的網絡事件??v觀事件每一次的輿論高潮,都具有私利與公權的矛盾、道德與法律的沖突、同公民權利息息相關等因素,而其實公眾心里始終暗藏著“貧富對抗”的觀念和司法被權力左右的不平衡心理,已經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輿論導向,即傳播學者李普曼的“刻板效應”。
二、網絡輿論事件中的群體極化效應
美國學者桑斯坦給“群體極化”做了這樣一個的定義:團體成員一開始即有某些傾向,在商議后,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后形成極端的觀點?!霸诰W絡和新的傳播技術領域里,志同道合的團體彼此進行溝通討論,到最后他們的想法和原先一樣,只是形式上變得更極端了?!雹诳梢姡诰W絡上的“群體極化”傾向更加突出。群體中非理性、易激動的特點在網民中更為嚴重,這也導致了網絡輿論夸張而單純且充滿了情緒化。群體中的個人人性因為受到不同程度的壓抑,即使在沒有任何外力壓制的情況下,他也會情愿讓群體的精神代替自己的精神以尋求某種程度上的安全感。所以,這就不難解釋在“藥家鑫事件”中出現涉及到道德倫理和觸犯司法規范時,大部分網民幾乎都是不假思索地站在所謂正義的立場上,一邊倒地對當事人進行譴責,形成了一個龐大且持有相同意見的網絡群體。
不過,這個群體也具有強大的排他性,對于與自己意見相左的觀點,往往報以強烈的反擊甚至是辱罵、叫囂和挑釁,一場正義聲討淪為了網絡罵戰。在“藥家鑫案件”中最典型的莫過于網民對西安高校五教授聯名上書“刀下留人”的大力聲討了,“如果藥家鑫不是大學生,不是所謂的鋼琴天才,抑或你們沒受到藥家人的任何哀求,你們還會保他嗎?”
雖然網絡推動了平民政治的興起,提高了草根群體言說的權力,不過中國當前網民的結構、表達習慣、言說能力、匿名等特點,在使一些網民具有“扶危濟困,抱打不平”的寶貴精神外,也有意無意地習慣搶占道德高地,缺乏論證耐性。就像北大法學院教授賀衛方提出的疑問:“我們當然可以依法判決一個人死刑,但是可否不要以群眾狂歡的方式處死我們的同類?”也正是如此,網絡就不應該成為聲張正義和理性的絕對手段,或者成為解決現實社會的道德審判席。構建理想的網絡輿論環境,需要讓網民自由地發出不同的聲音,這也是健全網絡輿論的必需。
三、網絡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
現代社會已經步入了“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網絡時代,在網民的眼皮底下和聲音中審判,對現代司法是一個挑戰。“草根性”的網絡輿論和“專業性”的傳統媒體交替影響,形成了強大的社會輿論。網絡輿論―權力―司法,是網絡輿論影響司法的主要路徑,并在司法運作中實際起到了制衡公權力的作用。
網絡輿論的興起,是對普通公眾司法評論話語權的極大解放。在現有法律框架下,藥家鑫該受到法律怎樣的懲處,法律和公眾自然有個評判標準。尤其是在諸多潛規則盛行、司法公信力不高、公眾法律信仰動搖、公平正義難求的語境下,公眾不僅用它來看法院對藥家鑫判處是否適當,還用它來衡量社會的公平正義,并以此來判斷自己將來到底要不要信仰法律,“藥家鑫不死,是對當今法治社會體系的嚴重挑釁”??梢?,法律對藥家鑫的懲處,已經成為了一起關涉到人性和公共安全、司法公正和法律信仰、公眾心理安撫和社會公平正義的社會事件。上升到這樣的高度,藥家鑫受審引起網民高度關注以及藥家鑫一審被判死刑引來眾多網民叫好,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了。
毫無疑問,司法對網絡輿論應寬容。但寬容并不代表著允許“媒體審判”、“輿論審判”現象的存在。高度情緒化的觀點和意見使法官先入為主形成偏見,不利于公正審判的實現,或者對法官的判斷形成一種無形的社會壓力,使其在自己的判斷和公眾的意見之間徘徊,甚至屈從于這種民意,這即是所謂的“媒體審判”。所以,司法獨立首先要獨立于掌權者,同時也不能受傳統媒體和網絡輿情左右,法院只忠于法律。而最后藥家鑫一審和二審的結果都證明,法官還是在尊重民意的基礎上進行了獨立審判,符合民眾普遍的心理預期。
四、小結
總而言之,隨著網絡更進一步的發展和壯大,其必將扮演著越來越不容忽略的角色,網絡輿論也會隨之越來越廣泛地受到社會各個層面的關注和重視。網絡輿論的成長也是整個社會的成長,它是社會自由、透明和民主的表現之一。而網絡群體極化現象中,輿論主體之正義感與非理性的博弈無論走向哪個極端,都會有可能釀出悲劇,所以只有將二者關系平衡統一,才可能使網絡輿論發揮其真正應有的作用。今后,網絡輿論的表現仍然值得期待,我們期待一種“理性與自主、寬容與法治”的理性網絡輿論文化的早日到來。
參考文獻:
?、僮T偉《網絡輿論概念及特征》[J].《湖南社會科學》2003,(5).
?、趧P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3625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