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建鎮山區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字有成
摘 要:永建鎮山區生態復雜,氣候干旱,土地貧瘠,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群眾素質低,缺乏相應的玉米栽培技術等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對提高玉米單產、規范栽培措施進行了總結和探討。
關鍵詞:玉米;栽培;技術;永建鎮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4-0336-02
玉米是山區主要的糧食作物,長期以來由于山區特定的自然環境,生態惡化,氣候干旱,低溫寡日照,大風暴雨;春旱、夏秋伏旱、秋風等災害天氣頻繁,土地貧瘠且肥力差異大,水土流失嚴重,干旱缺水,靠天吃飯,農業投入不足等諸多因素嚴重制約著山區農業生產的發展。山區玉米生產仍然水平較低,廣種薄收的面積仍有一定比重。為提高山區玉米生產水平,多年來各級政府及農業部門克服種種困難,不斷改進生產技術,夯實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小水池、小水窖,加強農業科技知識培訓,提高農民科學種田水平;推廣雜交玉米良種,優化種植模式等一系列措施,使山區玉米生產水平得到逐步提高。本人從事農業科技工作二十多年,對玉米栽培總結出了一些理論和技術,現就一些豐產栽培技術作一些探討。
一、因地制宜選用高產、優質、抗病良種
品種是增產的內因,栽培技術是外因,內因和外因必須通過相互作用才能發揮效益最大化,而玉米雜交種具有明顯的增產優勢,一般比當地老品種增產30%~40%,甚至會成倍增長。因此,選用優質、抗病、豐產的玉米雜交種是獲得玉米豐產的基礎。根據生產實踐,適宜我鎮山區推廣的玉米雜交種有:長城799、海禾28號、羅單3號、三北6號、農大3138、滇豐4號等雜交良種。
二、精細整地,適時播種
整地質量的高低是爭取苗齊、苗壯的中心環節。而精細整地提高播種質量是確保苗齊、苗壯的重要措施之一。要抓好一次全苗,保證每畝有適宜的密度,才能為攻大穗,增粒重奠定基礎。精細整地,首先,要在播種前掌握適宜的土壤水分,進行翻犁,要求深耕25厘米~30厘米,然后人工碎土,并撿除秸稈、雜草和石塊,達到土質疏松、細碎、平整、干凈。低洼容易積水的地塊還要開好排水溝。平整好土壤后拉線開墑條播或塘播。每塘播3~4粒,蓋種深度要一致,一般在2厘米左右,不宜超過5厘米。播種時要選擇適宜的播種期,而播種期主要根據溫度、墑情和品種特性來確定。溫度是主要的限制因子,一般土壤5厘米~10厘米處溫度穩定在10℃~12℃時播種最為適宜。過早播種容易霉爛;過遲播種雖然出苗快,但生育期短,影響產量。所以只有選擇最適宜的播種時間播種,才能獲得高產。根據生產實踐,永建鎮山區最適宜的玉米播種時期是5月上旬至中旬。若遇雨水來的遲,可以推遲一點節令,但不能拖得太久。可以采取先打好塘,然后等雨水來時及時播種或進行容器育苗移栽,切忌“三干”播種。
三、規范栽培,合理密植
合理的群體結構是保證個體生長發育與群體結構協調發展,獲得理想的最佳產量的必要條件。當密度超過一定范圍時,由于果穗變小,禿尖增加,粒數、粒重降低,其產量就會隨密度的增加而遞減。密度過稀,單株生產力隨粒數、粒重的增加而提高,但每畝株數太少,產量也不高。因此,只有合理密植,使每畝粒數、粒重、穗數的乘積達到最大值。才能奪得高產。根據生產實踐,山區玉米最佳種植密度為每畝4 000~4 500株,在適宜的種植密度范圍內可根據土壤肥力的高低,按照肥密、瘦稀的種植原則進行調節。目前,永建鎮推廣的種植方式有以下幾種:(1)2∶2種植法。適宜于中等肥力地塊采用。一般6尺開墑,5尺墑面,種兩行玉米,行距1.5尺~1.6尺,塘距1尺~1.2尺,每畝1 700~2 000塘,每塘留兩苗,每畝3 400~4 000株。大行4.4尺~4.5尺,種兩行大豆或雜豆,大豆行距1.2尺,塘距0.8尺,每畝2 500塘,8 000~10 000株。(2)2∶1種植法。適宜在山坡地或土壤肥力較低的地塊采用。一般5尺開墑,4尺墑面,種兩行玉米,間種1行大豆或雜豆。2行玉米行距1.5尺~1.8尺,塘距1.2尺,每畝2 000塘,4 000株;大行3.2尺~3.5尺,種1行大豆或雜豆,塘距0.8尺,每畝1 500塘,6 000株。以上兩種寬窄行間種法可以充分利用邊際效應,增加通風透光條件,改善田間氣候,減少病蟲害發生。(3)等行凈種法。適宜于房前屋后,高肥力地塊采用。一般等行條播,每行玉米間的距離2尺,株距0.6尺~0.7尺,每畝4 000~4 500株。
四、科學管理、配方施肥
玉米出苗后要及時深入田間地塊逐塊進行查苗,發現缺苗要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一是補苗。采用事先準備好的營養袋育苗移栽,先打塘栽苗,后澆定根水。二是補種。要用經過浸種催芽露白后的種子補播。方法是先打塘澆水,后播種蓋土。每塘播3~4粒種子,蓋土厚度2厘米左右。育苗補栽或補種必須在3葉前完成,補后偏施肥水1~2次,防止玉米大苗欺小苗現象突出。當玉米幼苗長至4~5葉時,及時進行第一次中耕,結合中耕及時定苗去弱苗、蟲苗;留壯苗、定向苗,拔苗時應斜向外側輕提,減少對留苗根系的損傷。同時,在施足底肥尿素5~8公斤、普鈣25~35公斤的基礎上,每畝深施尿素6~15公斤作拔節肥,偏施弱苗,促進平衡生長。當玉米長至大喇叭口期,結合中耕培土,重施穗肥,一般每畝施尿素10~25公斤,硫酸鉀2~8公斤。適時重施穗肥是實現高產的一個關鍵環節。俗話說“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玉米是需肥較多的作物,要獲得玉米豐收,必須根據玉米的需肥規律,確定施肥時期,注意施肥技術,充分發揮肥效,達到經濟合理,提高產量的目的。根據我鎮多年測土配方施肥的結果,總結出以下三種施肥方法:
1.高肥力地塊:目標產量每畝750公斤以上,畝施肥總量腐熟農家肥1 000~1 500公斤,尿素40~50公斤,普鈣30~35公斤,硫酸鉀5~8公斤。其中,種肥腐熟農家肥1 000~1 500公斤,普鈣30~35公斤,尿素8~10公斤,或配方混合肥(14―6―5)25~35公斤。拔節肥尿素12~15公斤,4~5葉期結合薅鋤深施。穗肥尿素20~25公斤,硫酸鉀5~8公斤,在大喇叭口期結合中耕培土深施。
2.中等肥力地塊:目標產量每畝550~700公斤,畝施肥總量:腐熟農家肥1 000~1 500公斤,普鈣20~30公斤,尿素30~40公斤,硫酸鉀2~5公斤。其中:種肥腐熟農家肥1 000~1 500公斤,普鈣20~30公斤,尿素6~8公斤,或配方混合肥(14―6―5)25~35公斤。拔節肥尿素9~12公斤,4~5葉期結合薅鋤深施。穗肥尿素15~20公斤,硫酸鉀2~5公斤,在大喇叭口期結合中耕培土深施。
3.低肥力地塊:目標產量每畝500公斤以下,畝施肥總量:腐熟農家肥1 000~1 500公斤,普鈣15~25公斤,尿素20~30公斤,硫酸鉀2~5公斤。種肥腐熟農家肥1 000~1 500公斤,普鈣15~25公斤,尿素4~6公斤,或配方復混肥(14―6―5)20~30公斤。拔節肥尿素6~9公斤,4~5葉期結合薅鋤深施。穗肥尿素10~15公斤,硫酸鉀2~5公斤,在大喇叭口期結合中耕培土深施。
五、抗旱防澇,防治病蟲害,防倒伏
1.抗旱防澇。玉米抽雄前10天到開花后20天,對水分要求最多,最敏感,約占總需水量的2/3,甚至更多。這時若土壤缺水,容易出現雄花不能抽出,雌穗不能吐絲或花期不遇,造成減產,應及時采取抗旱措施。如果降雨多,土壤水分過多,會影響根系生長發育,影響養分吸收,導致青枯,地面積水還會導致玉米缺氧中毒死亡,應及時排水防漬防澇。
2.中耕培土,防倒伏。玉米種植密度過大,在莖稈伸長時肥水管理不當,容易造成倒伏,影響產量。防治方法是在種植時要深耕,增施基肥,合理密植,保證葉片有足夠光照吸收,以壯桿提高抗倒伏能力。同時要盡量選用高產、抗病、耐旱、矮桿品種。中耕時要進行高培土,使玉米根系扎得穩固。施肥時要N、P、K結合,促進玉米健壯生長。抽雄前7天噴施玉米健壯素,每畝1支30毫升,兌水15公斤,葉面噴施,能夠降低植株高度49.1厘米~64.1厘米,穗位降低12.2厘米~29.6厘米,具有較好的防倒伏作用。同時在大風后,發現倒伏,應及時扶正壘土。
3.防治病蟲害。玉米主要害蟲是地老虎、玉米螟、蚜蟲等;病害是大小斑病、絲黑穗病、灰斑病等。應經常深入地塊,及時掌握病蟲害發生動態,發現病蟲害及時防治。玉米在播種時,可用甲胺磷1克,兌水0.1公斤拌玉米種子1公斤或使用雜交包衣種,可防治地下害蟲及鼠、雀危害。而地老虎主要是危害玉米苗期,其特點是夜間危害為主,一般潛伏在被咬倒的玉米幼苗附近的土塊下,用10%氯氰菊酯乳油,每畝5毫升,兌水60公斤,或20%氰菊酯2 000倍液噴施在玉米根部周圍,在下午五時后防治效果最好,隔7天防治一次,防治2~3次。玉米心葉期主要是螟蟲危害,用3%呋喃丹顆粒劑每株用3~4粒撒入心葉內進行防治。一般第一次防治在5葉期,第二次防治在大喇叭口期。蚜蟲主要在抽雄后發生,用40%樂果乳劑每畝50克~75克或2.5%敵殺死乳油每畝8~10毫升,兌水噴霧。玉米大小斑病用70%硫磺唑可濕性粉劑25克兌水60公斤噴施,隔7天防治一次,防治2~3次。玉米絲黑穗病主要是種子帶菌引起,播種前應用70%敵克松原粉,每50公斤種子用藥100克~150克拌種,可防治大小斑病、絲黑穗病,同時,發現病株應及時拔除深埋。玉米灰斑病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5%丙環唑10克兌水60公斤噴施,隔7天防治一次,防治2~3次。
總之,提高山區玉米生產水平,關鍵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土壤結構,優化栽培技術,做到合理施肥,精細整地,保證苗齊、苗均、苗壯才能獲得高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3917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