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東縣錦屏鎮夏玉米高產栽培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為了提高景東縣錦屏鎮玉米單產,增加農民收入,助力脫貧攻堅,從選地整地、品種選擇、播種、地膜覆蓋、田間管理、病蟲草害防治、收獲等方面總結了景東縣錦屏鎮夏玉米高產栽培技術,以期為實現當地玉米高產穩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 玉米;高產;栽培技術;云南景東;錦屏鎮
中圖分類號 S513.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1-0030-02
玉米是禾本科玉蜀黍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苞谷、苞米、珍珠米等,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和飼料作物,是工業酒精和燒酒的主要原料[1]。玉米維生素含量非常高,是稻米、小麥的5~10倍;鈣含量接近乳制品,是粗糧中的保健佳品,被譽為長壽食品。玉米淀粉還可以深加工成淀粉糖、變性淀粉、有機化學品等。
錦屏鎮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景東彝族自治縣中部,是景東縣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全鎮有15個村,其中有8個山區、半山區村和7個壩區村,最高海拔3 760 m,最低海拔1 000 m。截至2017年底,有農業人口38 907人,耕地面積2 373.5 hm2,常用耕地面積2 348.9 hm2,年平均氣溫18.3 ℃,年降雨量1 380.3 mm,有效積溫6 680 ℃,全年無霜期340 d以上,冬春季為旱季,夏秋季為雨季。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適合玉米生長。玉米是錦屏鎮主要糧食作物,2017年種植面積達1 043.67 hm2,占常用耕地面積的44.4%,錦屏鎮春玉米、夏玉米、秋玉米均有種植,以夏玉米種植為主。為了解決煙區的煙糧爭地矛盾,近年來錦屏鎮積極推廣煙后玉米種植,2017年烤煙播種面積377.33 hm2,推廣煙后玉米種植266.67 hm2,占烤煙種植面積的70.7%,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煙糧爭地矛盾,優化了產業結構,為實現精準扶貧提供了新模式、新方法、新經驗。近年來,錦屏鎮玉米單產因品種選擇、種植水平等因素的影響,波動很大,山區村玉米平均產量在4 500 kg/hm2左右,壩區村在7 500 kg/hm2左右,壩區村玉米種植管理技術相對較好的地塊,產量可達10 200 kg/hm2左右。為了提高玉米種植單產、增加農民收入、助力脫貧攻堅,現以夏玉米種植為例,總結了玉米綠色高產栽培技術,以供參考。
1 選地整地
玉米植株高大,要求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保水保肥,才能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要,獲得高產。錦屏鎮壩區村的耕地土層深度、土壤肥力、排灌條件較好,山區、半山區村的耕地多為山地,土層淺薄,須經深耕改土才能獲得高產。但深耕改土應掌握以下原則:一是要逐年進行,不可一次性耕得太深,否則翻出的生土太多,熟化不夠,不利于玉米生長,影響當年玉米產量;二是采取秸稈還田、施放綠肥、利用豆科作物的固氮作用與豆科作物輪作等方式疏松土壤,增加土層深度,改善土壤環境。
播種前要精細整地,多次深翻,細碎土壤,平整地塊。為了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應根據測土配方結果,結合冬翻施足底肥,錦屏鎮現有從采樣、測土、按方配肥一條龍服務的農資服務部,測土配方施肥可精準到具體地塊及種植作物,大大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減少了土壤污染,降低了生產成本。綜合錦屏鎮耕地樣土檢驗結果、玉米需肥規律、田間肥料效應試驗結果,底肥施用農家肥22.5~30.0 t/hm2最佳,沒有農家肥施用條件的田塊,可施生物有機肥6 750~8 250 kg/hm2、尿素120 kg/hm2、玉米專用復合肥675~825 kg/hm2、鋅肥22.5 kg/hm2。
2 品種選擇
緊湊型品種相對于披散型品種來說,具有光能利用率高、同化率高、吸肥能力強、生活力強、灌漿速度快、經濟系數高等優點,在生理上具備了增產優勢。根據品種對比試驗,緊湊型品種較平展葉型品種增產15%左右,錦屏鎮夏玉米種植應以緊湊型品種為主。根據錦屏鎮的自然資源及生產條件,選擇適宜種植、綜合抗性強、高產優質的品種。經對各品種進行對比試驗種植,以不霉爛為優勢的康農2號、以穗大為特色的康農玉以及抗病性相對較強的長陵4號、五谷1790、紅單6號等品種的品質、抗病性、商品性較好,產量可達9 000 kg/hm2以上,可推廣種植。
3 適時播種
錦屏鎮壩區村一般在馬鈴薯收獲后即立夏前后播種,山區村由于灌溉條件限制,5月中下旬播種,在墑情適合的情況下,越早播種越好,播種量37.5~45.0 kg/hm2。
合理密植是獲得玉米高產的關鍵,如種植過密,植株間透光不好,相互爭奪肥水,植株細弱易倒伏,易發生病蟲害,造成籽粒小,結實率低,出現空稈;種植過稀,單位面積株數少,單產低。種植密度應根據地力、品種、產量水平等而定[2],一般披散型品種種植6.00萬~6.75萬株/hm2、緊湊型品種種植7.50萬~8.25萬株/hm2。種植方式采用寬窄行規格種植,按寬行距80 cm、窄行距40 cm、塘距40 cm打塘點播,每穴播種子2~3粒,播深3~5 cm。
4 地膜覆蓋
經推廣實踐證明,玉米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增產幅度大,經濟效益高,適應范圍廣,是農業生產上重要的增產增收措施。地膜覆蓋栽培玉米播種時間要較露地玉米提早7~10 d。播后蓋膜,隨種隨蓋,蓋膜一定要嚴密,達到嚴、緊、平、寬的要求。玉米苗基本出齊時,及時開口發苗。要把握陰天突擊放苗,晴天早、晚放苗,大風不放苗的原則[3]。一般每穴放2株壯苗,苗孔深以11 cm為宜。苗放出膜后,用細濕土將放苗口封嚴,以防透風漏氣、降溫跑墑和雜草叢生。玉米收獲后要徹底清除廢舊地膜,保護農田生態環境。 5 田間管理
5.1 苗期管理
出苗至拔節階段稱苗期階段,也稱營養生長階段,是玉米生根、長葉、分化莖節的階段。苗期管理的主要目標是使根系發育良好,培育壯苗,達到苗齊、苗勻、苗壯。苗期管理要突出一個“早”字,玉米出苗后及早查苗補苗,及時間苗定苗,一般3葉間苗,間苗要間密留稀、間弱留強、間小留大、間病留強。在5葉時進行定苗。植株長到6.0~6.5葉時追施拔節肥。
5.2 穗期管理
從拔節至雄穗開花階段稱穗期階段,也稱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并進階段。此階段既有根、莖、葉旺盛生長,也有雌雄穗的快速分化發育。穗期管理主要目標是通過肥水措施壯稈、促穗。玉米穗期追肥,一般進行2次:第1次在植株即將拔節前施入,施尿素112.5 kg/hm2,以利于根深稈壯,稱為攻稈肥;第2次在抽雄前7 d左右施入,施尿素187.5 kg/hm2,以促進雌花生長和雌穗小花分化,增加穗粒數,稱為攻苞肥。施入攻稈肥后進行第1次中耕,兼有除草、覆蓋化肥作用。第2次中耕可于施入攻苞肥后進行。
5.3 花粒期管理
花粒期階段也稱生殖生長階段,是指雄穗開花至籽粒成熟的階段,包括開花、吐絲和成熟3個時期。此階段營養生長基本結束,以生殖生長為主,是決定籽粒飽滿程度的重要時期,防災防倒,爭取粒多、粒大、粒飽、高產,是該階段田間管理的中心任務。為保持葉片功能,防止早衰,對出現脫肥的地塊用2%尿素+磷酸二氫鉀2 250 g/hm2兌水750 kg/hm2進行葉面噴施。玉米抽穗至乳熟期需水較多,應澆好灌漿水。為了減少植株營養物質的消耗,使之集中于雌穗發育,可在玉米抽雄始期及時隔行去雄。
6 病蟲草害綜合防治
錦屏鎮玉米病害主要有大斑病、小斑病、絲黑穗病、銹病等,蟲害主要有玉米螟、玉米蚜蟲等。病蟲害防治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生產過程中要加強對病蟲害的調查,當病葉數、蟲頭數達到防治標準時,應及時采取防治措施。
6.1 玉米大斑病、小斑病
6.1.1 發病特征。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一般都混合發生,主要危害葉、葉鞘和苞葉,也可危害果穗。病原菌以菌絲或分生孢子附著在病殘組織內越冬,借風、雨傳播。大斑病與小斑病的病征區別:大斑病早期很少感病,抽穗后較重,病斑大而少,初期出現青褐色水漬狀斑點,擴展后成長紡綞形條斑,病斑上有黑褐色霉層;小斑病各生育期均可發生,以抽穗灌漿期發生較重,初期病斑小而多,為黃褐色橢圓形小斑,后期逐漸發展為赤褐色同心輪紋,病斑上有灰黑色絨毛狀物。
6.1.2 發病條件。一般高溫、多雨、多霧天氣,連作地、低洼地,種植過密和品種抗病性較差的地塊發病嚴重。
6.1.3 防治措施。選種高產抗病品種;重病田塊進行2年以上輪作;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株、落葉,集中處理,深耕滅茬;加強田間管理,施足底肥,適當增施磷肥,合理施用氮、鉀肥,培育健壯植株,提高植株抗病力,發病初期或重病地塊在大喇叭口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500倍液噴霧防治,隔7~10 d噴藥1次,共防治2次。
6.2 玉米絲黑穗病
6.2.1 發病特征。玉米絲黑穗病俗稱“灰苞”,是玉米發芽期侵入的系統侵染性病害,在穗期表現癥狀,主要危害果穗和雄穗。受害玉米前期出現筍狀型、黃條型、頂葉扭曲型等特異癥狀,后期病株果穗較健株短,基部大,頂端尖,除苞葉外整個果穗變成一個大灰苞。
6.2.2 發病條件。連作地、耕作粗放、覆土過厚、土壤干燥均有利于病害發生。
6.2.3 防治措施。選種抗病品種;在病瘤成熟破裂前拔除病株并銷毀。玉米絲黑穗病菌主要以厚垣孢子在土壤、種子或病殘體上越冬,做好種子處理,其防治效果可達80%以上。每100 kg種子可用15%三唑酮粉劑400~500 g或2%戊唑醇濕拌種劑400 g進行拌種。拌種時,先用水2.5~3.0 L將藥劑稀釋,再將其均勻噴在種子上,堆悶4~8 h后播種[4]。
6.3 玉米銹病
6.3.1 發病特征。玉米銹病主要侵染葉片,嚴重時也可侵染果穗、苞葉甚至雄花。發病初期,在葉片的兩側散生或聚生淡黃色小點,后突起擴展為長形或卵形,黃色或紅棕色,周圍表皮翻起,散出鐵銹粉末。
6.3.2 發病條件。高溫多濕或連陰雨、偏施或多施氮肥的地塊發病重,生產上早熟品種易發病。
6.3.3 防治措施。選種抗病品種,一般馬齒型品種較抗病;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促使植株健壯,提高抗病能力;病田避免秸稈還田;發病初期,用20%三唑酮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20%萎銹靈乳劑500倍液噴霧防治。
6.4 玉米螟
6.4.1 發生特點。玉米螟俗稱玉米鉆心蟲,成蟲具有趨光性和較強的性誘反應。心葉被害,伸展后顯現許多透明斑痕或一排排小孔,造成枯心;雄穗被害,影響授粉;雌穗被害,引起早枯、假熟、籽粒干癟;莖稈受蛀,遇風易折。
6.4.2 防治方法。一是在成蟲期,設置黑光燈和性誘劑誘殺成蟲。二是在蟲害發生嚴重的地區,及時處理田間殘株秸稈,降低越冬蟲源基數。三是用16 000 IU/mg蘇云金桿菌顆粒劑10.5 kg/hm2,于玉米心葉末期前撒入心葉里,早晚施用防效可達90%以上,或孕穗末期向心葉內撒施1%辛硫磷顆粒劑進行防治[5]。
6.5 玉米蚜蟲
6.5.1 發生特點。玉米蚜蟲苗期在心葉內危害,抽穗后危害穗部,吸食汁液,影響植株生長,還能傳播病毒,引起病毒病。
6.5.2 防治措施。一是用70%噻蟲嗪種衣劑包衣,或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拌種,對苗期蚜蟲防治效果較好。二是玉米心葉期蚜株率達50%、蚜量達2 000頭/百株以上時,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 000~25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000~3 000倍液噴霧防治。
6.6 化學除草
進行化學除草時,可選用33%二甲戊靈乳油3 000~3 750 mL/hm2兌水600 kg/hm2,或采用50%乙草胺乳油1 500~2 250 mL/hm2兌水750 kg/hm2,在播后苗前土壤較濕潤時,均勻噴霧土表防除雜草。
7 適時收獲
當玉米籽粒與穗軸相接的斷面處出現黑色層、籽粒乳線消失、苞葉變白松散、籽粒變硬、皮層光亮時玉米進入完熟期,可以收獲。
8 參考文獻
[1] 郭玉人,張頌函,武向文,等.植保員手冊[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4.
[2] 高丁石,李澤義.28種農作物栽培要點及立體種植模式圖解[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4
[3] 田代興.玉米絲黑穗病的發生與防治[J].云南農業,2016(3):88-89.
[4] 楊社平.玉米綠色種植栽培管理措施[J].云南農業,2017(12):30-31.
[5] 李壽鵬.三營鎮玉米綠色高產高效創建措施與成效[J].云南農業,2018(2):54-5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9125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