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構主義的行政管理學教學改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周 偉
摘要:與傳統教育理論相比,建構主義理論在知識觀、學習觀、學生觀、情境觀等方面有著獨到的見解。指出基于建構主義的行政管理學教學必須堅持主體性原則、實踐性原則和情境性原則,并分析行政管理學的拋錨式教學模式和認知學徒教學模式。
關鍵詞:建構主義;行政管理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4-0238-02
近年來,為加快行政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由以“教學、研究型人才”為主向以“復合、應用型人才”為主的轉變,國內開設行政管理專業的高等院校積極探索行政管理學的教學體系改革,力求實現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等方面的改革與社會對行政管理人才素質要求的緊密結合。建構主義理論是國際教育改革的一種新的主流思想,是改進傳統教學觀念的有利途徑[1],它對中國行政管理學的教學改革同樣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一、建構主義理論的內涵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又稱結構主義,是認知心理學派中的一個重要分支。與傳統的學習理論相比,建構主義理論重視學習者的主動建構性、社會互動性,并在知識觀、學習觀、學生觀、情境觀等方面提出了其獨特的見解,這對于克服傳統教學的弊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在知識觀上,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為問題解決服務的,“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并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相反,隨著人類的進步而將不斷地被革命掉,并隨之出現新的假設。”[2]它將知識分為初級知識和高級知識,高級知識學習要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實際問題解決活動來把握知識之間關系的復雜性與同一知識的意義和用法的差異性,從而達到靈活應用知識、推導新知識,廣泛遷移知識的目的[3]。在學習觀上,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個體積極、主動、有意圖的建構過程,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以自身知識和經驗為基礎,借助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主動建構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在學生觀上,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意義的建構者,他們不是一張白紙,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以往各種形式的學習中,他們已經形成了有關的知識經驗,他們對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問題他們從來沒有接觸過,但是當問題呈現在他們面前時,他們還是會基于以往的經驗,依靠他們的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解釋,提出他們的假設。在情境觀上,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情境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是學生意義建構必不可少的外在條件。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相聯系的,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或對原有認知結構進行改造與重組。
二、基于建構主義的行政管理學教學原則的確定
教學原則是對教學活動本質性特點和內在規律性的認識,是指導教學工作有效進行的指導性原理和行為準則。合理確定行政管理學的教學原則,并將其貫穿于行政管理學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是正確處理教學過程中各種矛盾關系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
1.主體性原則。主體性原則要求在整個行政管理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地位和角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教師成為教學環境的設計者、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指導者、課程的開發者、意義建構的合作者和促進者、知識的管理者。教師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教師從前臺退到幕后、從演員變為導演的角色轉變,并不意味著教師的角色不重要了。實際上,教師課下所做的工作更多。教師不僅要精通教學內容,更要熟悉學生,掌握學生的認知規律,掌握現代化的教育技術,設計開發有效的教學資源,設計教學環境,對學生的學習給予宏觀的引導和具體的幫助。
2.實踐性原則。行政管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它在行政管理的實踐中產生,又要為行政管理的實踐服務。實踐性原則要求在行政管理學的教學過程中,要從解決實際問題開始,運用行政管理學的相關理論加以分析,再運用該理論對實際問題進行總結。這樣,由實踐尋找理論,再用理論對實踐進行總結、提煉,可不斷探索現代社會行政管理的規律和發展趨勢。提高行政管理學教學的實踐性,一方面,要求教學的重點始終著眼于現實的、不斷變化著的政府管理實際問題;另一方面,要求對待行政管理學的理論要客觀,能促進行政管理科學化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理論就是好的理論。
3.情境性原則。建構主義強調知識的情境性,認為知識不是對客觀法則的精確抽象和概括,它必須存于具體情境,具有情境性。情境性原則要求在行政管理學的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設計或創造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情景,讓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將教學內容融入角色的表演過程之中,從而提高他們的管理技能,積累管理經驗,從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比如,在學習“行政領導”時,教師可創設一種工作情景,安排一部分學生模擬領導者、一部分學生模擬被領導者,通過對具體行政事務的處理,在互動中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三、基于建構主義的行政管理學教學模式的設計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指導下的,在某種學習環境中展開教學活動進程的可操作、可控制的穩定性結構形式。傳統的行政管理學教學模式主要是“填鴨式”、“單項注人式”、“做答式”等[4]。這些單一的、被動的教學模式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扼殺了學生學習的創造性。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重構行政管理學的教學模式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
1.拋錨式教學模式。拋錨式教學模式,譯于Anchored Instruction,是指通過創設一個完整、真實的問題背景,并運用鑲嵌式教學以及學習共同體中成員間的互動、交流,即合作學習,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并憑借自己的主動學習、生成學習,親身體驗,從識別目標到提出并達到目標的過程。該模式的有效實行需要經歷五個操作環節:創設情境,使學習能在和現實情況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確定問題,確保選出問題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即拋錨;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僅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即搭“腳手架”;協作學習,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效果評價,即在學習過程中隨時觀察并記錄學生的表現。比如,在學習“行政決策程序”時,可利用高校建分校作為學習背景,給學生提供相關的資料,引導學生主動分析問題、與其他同學交流觀點,以作出高校如何建設分校的相關決策。
2.認知學徒教學模式。認知學徒教學模式,譯于Cognitive Apprenticeship,是將傳統學徒制方法中的核心技術與學校教育整合起來的新型教學模式[5]。該模式將學生置于真實的工作場所,通過學生對專家專業工作的觀察、模仿和訓練,使其在從新手到專家的形成過程中獲得專家實踐所需的知識與技能。通常情況下,學校的教學模式僅單純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缺乏實際情境的支持,學生只能通過與現實生活分離的教學科目被動地學習知識,這不利于學生認知技能的形成。認知學徒教學模式則可有效克服學校教學模式與現實生活脫離的弊端,為學生提供參與到與現實世界相似的專家實踐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高階推理思維過程的發展。比如,在學習“機關管理”時,教師可先將有關“機關管理”的概念性知識通過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傳授,再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工作場景和專家的工作示范,以培養學生如何應用概念知識與事實知識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的能力。
當然,和所有的教學理論一樣,建構主義理論有著明顯優勢的同時,也存在著局限性,比如在強調情境的作用及其創設的同時,不應忽略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強調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不應降低教師的地位和作用等。這需要在使用該理論改革教學體系時,要緊密結合行政管理學的課程特點和各高校的實際情況,方能準確把握建構主義理論內涵并汲取其合理成分。
參考文獻:
[1]劉長青,杜鳳秋.傳統學習觀與建構主義學習觀之比較[J].教育與職業,2007,(17):107-108.
[2]陳琦.建構主義與教學改革[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8,(3):46.
[3]周均旭,雷德明,丁宇,鄧澤宏.建構主義理論下應用文科專業的教學改革實踐[J].經濟研究導刊,2008,(7):210-211.
[4]何穎.行政管理學教學方法與內容改革探尋[J].黑龍江教育,2008,(11):53-55.
[5]高文.教學模式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42.
[責任編輯 劉嬌嬌]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4007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