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西方教育心理學新興的一種教學理論,它對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尤為強調。地理學科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有較高要求,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結合課堂教學,符合地理學科教學的發展需要,對地理課堂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價值。
關鍵詞:建構主義 地理教學 應用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教授傳遞知識,學生學習接受知識,教學內容來自于約定俗成的教科書,將教科書的內容傳達給學生就是教師的主要任務,課堂檢測的主要目的是檢驗學生對課堂內容、書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被稱為教育學界的一場革命,對教師教學的方式、學生學習的方式、以及師生之間的關系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
1.學習觀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是學生主動選擇、積極構建的過程。學生通過構建,根據自己對各種知識難點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觀點,而不再是簡單記憶別人已經研討出來的結論。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在一定的既定背景下,通過老師或者同學的幫助與合作,搜集必要的學習材料,這中間充分體現了學生與外部環境多向的聯系,也離不開學生的自我建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學生的學習和老師的教學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持。
2.學生觀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社會性、情境性[3]。學生是教學行為的主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控制學習行為,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學習中,參與到討論中,參與到整個知識構建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不同生活體驗,對同一知識點的理解也會有不同的見解,在學習過程中,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相互討論,相互質疑,整個過程中得出的結論更具全面性。
3.教師觀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動態的,教師也是一個“學習者”,教師有新的角色定位,轉變為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習者,或者說學生學習的伙伴。教師和學生通過各自的生活體驗和學習經驗來理解知識、構建知識,從而獲取新知識。在建構主義的教學過程,也是教師和學生實現教學相長,共同進步的過程。教師通過自己的教學行為,幫助學生實現自主建構知識,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同樣也實現了自我提升,不斷成長。
二、建構主義在地理教學中應用的適應性探討
1.地理學科知識特點要求
地理學科有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自身特點,地理事物和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但有許多卻不能被直觀感受到。地理學科的學習需要學生具備認識地理事物空間關系的能力,能夠分析、描述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能夠分析推斷地理事物之間的成因。大規模的海水運動,就是一個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和抽象的事物。海水運動現象客觀存在,可是卻很少被學生直觀地觀察到。學生需要借助已有的盛行風的知識,包括氣壓帶和風帶的基本原理以及地轉偏向力等基礎,借助地圖和圖像,加上抽象概括,才能形成一個初步的關于海水運動和洋流的概念。這是一個學生通過已經掌握的知識,來自主建構新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不斷健身知識認知,不斷將知識融會貫通的過程。
2.新課程標準下教學目標的要求
如在“大規模海水運動”一節中,知識與技能目標是理解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這些是學生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過程與方法目標是繪制全球洋流分布圖,這是對學生更高層次的要求,需要學生在掌握洋流分布規律之后,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方面,本節課的要求是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態度,這是三維目標的最高要求。三維目標的層層遞進,體現了知識建構的過程。
3.學生主體地位的要求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構建知識的主體。教師也不再是教學活動的表演者,而是時時刻刻以學生為主體,不斷調動學生積極性,促使學生能夠不斷建構知識。新課程改革下,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也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觀點。課堂教學組織時刻以學生為主體展開,課堂是學生發揮的舞臺,教師主要負責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
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節——“大規模海水運動”為例,結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設計教學活動,以此闡述該理論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以時事熱點作為情境,導入新課。由近日再次引發關注的馬航MH370航班碎片疑似出現在馬達加斯加島沿海,重新回憶馬航航線以及疑似失事地點,提出疑問:在馬達加斯加島附近發現的飛機殘骸碎片,有沒有可能是來自于馬航失事飛機?
以疑問引出新課,并講授洋流相關新知識,幫助學生解決疑問。合理銜接過渡,掌握洋流含義及分類。
2.分組討論,建構知識體系
表層海水運動規律是本節課的重點部分。將全班分成四個小組,分別討論以北緯60°為中心的中高緯度海區、南緯60°為中心的中高緯度海區、北緯30°為中心的中低緯度海區、南緯30°為中心的中低緯度海區的洋流分布規律。在合作學習中,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和交流,學生作為學習群體中的一員,發表自己的看法。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根據自己對已有知識的理解,對新知識有不同的理解,逐步內化為自己的見解,建構成不同的看法,因而發言也各不相同。如海水流速問題、人為操縱問題、殘骸確認問題、海洋生物帶動遷移等問題,學生都能講出自己的理由或者困惑。每個學生的發言,都反應了自己對地理現象的理解,通過討論,學生之間相互交換意見,了解彼此的不同見解,從而形成對洋流成因及洋流規律更全面的理解,利于洋流知識的建構。
3.師生互動,繪制模式圖
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在師生互動下繪制全球洋流分布模式圖。學生通過討論,基本掌握洋流流向及規律,通過繪圖,內化知識,將知識用圖形呈現,也是地理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點。在繪制模式圖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共同總結,將不同緯度范圍的洋流規律同時呈現。
4.課堂小結,及時反饋
通過檢驗學生繪制的全球洋流分布圖,搭配相應的習題來檢測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及時得到反饋,可以及時改進教學進度。在最后,師生共同做好課堂小結,使課堂知識內化為學生頭腦中的知識。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77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