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高等工科院校會計學專業《審計學》教學改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張紹敏 駱進仁
摘要:工科院校如何結合其特色來完善審計教學,克服傳統教學的弊病,培養學生的職業判斷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成為審計教學工作者亟待研究的內容。文章通過對目前工科院校審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課程體系設置及課程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教學改革;審計教學;教學方法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逐步建成了政府審計、內部審計和社會審計的審計組織體系。而審計教學卻面臨著學生難學、教師難教的困境。
一、工科院校《審計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工科院校的審計教學作為會計學專業的重要骨干課程,其教育目標與財經院校的審計專業教學目標不盡一致。非審計專業側重于審計理論的教學,實務部分以會計舞弊和審計基本程序為主要講解內容;審計專業教學除了審計理論的講解外,更注重強化基本技能和審計方法的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的審計勝任能力。工科院校審計教學與“工”結合,又區別于一般非審計專業的審計教學,使其面臨傳統的審計教學困境。
(一)教學方式欠靈活
目前審計教學基本上局限于黑板,采用“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寫,學生抄”的灌輸模式,學生只能被動接受。這種“填鴨式”教學使得審計課程枯燥、乏味,課堂氣氛沉悶,對老師所講授的內容,學生只是單純的記憶而缺乏理解,課堂上學生似乎很清楚,課后感覺茫然不知,抑制了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培養其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審計教學中審計學理論知識比較枯燥,概念不僅多而且有些還相互交叉滲透,所講授的大多數內容都是源于實際工作,實務性強,對沒有工作經驗的學生來說,感到理解困難且沒有學習興趣。
(二)課程體系設置不完善
首先,工科院校將審計教學作為會計學專業的一門課程,缺乏比較完整的課程體系。審計學有獨立的理論體系及其相應的課程體系,從學科的角度講不應統屬于會計學。其次,工科院校審計教學僅僅局限于審計原理和審計實務知識的講解,而沒有相應配套的實踐教學,使得學生對審計缺乏感性認識。再次,工科院校審計教學主要是針對制造類企業,很少涉及工程施工企業,缺乏相應的案例,在課程設置中缺少對相應建筑構造知識的傳授,沒有充分利用工科院校的優勢。
(三)教學內容單一,審計原理與審計實務課程不協調
2004年震驚全國的“審計風暴”使人們深刻感受到“經濟越發展,審計越重要”,經濟的發展帶來現代審計內容從傳統的財務審計向經營審計、管理審計、經濟效率、效果審計不斷擴展。而目前的教學內容主要是風險導向的財務審計,風險管理審計、內部控制審計及效益審計卻沒有體現。在審計教學中,審計原理教學相對于審計實務課時占有較大比重。在兩門課程由不同的老師講授的情況下,教學目標的不同使得講授的課程內容存在重復和空白現象,由于課時的限制對實務部分不能進行深入講解,學生對審計課只停留在理論的認識階段,沒有進入運用具體審計方法獨立分析實際問題的層面。
(四)課程考核方式單一
目前工科院校的審計課程采用單一的閉卷或開卷考試加平時成績方式進行考核,在這種成績評定辦法之下,學生將注意力集中于書本和課堂筆記的死記硬背上,一旦考試結束,記憶的東西所剩無幾。審計學具有綜合性、實踐性和操作性強的特點,涉及會計、財務管理、企業管理等多方面知識,強調動手能力、組織能力及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的考核只能以實際表現為依據,顯然“一紙定優劣”的成績評價標準并不能滿足考核要求。
二、審計教學改革探討
(一)教學方式多樣化
審計學理論性強,法規條款多,信息量大,內容枯燥,單一的黑板式教學難以到達教學效果,采用多元化教學方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多媒體輔助教學。把多媒體教學引入課堂,將教學內容用文本、圖形、聲音、影像、動畫等多媒體形式有機組合并呈現出來,生動形象地描述審計內容,聲聞并茂使學生在輕松的課堂氣氛中學習知識,激發學生的興趣。多媒體教學節省書寫板書時間,加大課堂上傳授知識的信息量,有利于更好地開展案例引導教學。
2、案例引導教學。作為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審計案例教學這種啟發式教育已成為深化審計學教學方法改革的基本思路,并在一些財經院校審計專業廣泛應用。在案例教學中,以案例為主要教學工具,讓學生在掌握一定專業知識基礎上以審計主體的身份參與案例的剖析,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判斷,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專業判斷能力,加深對基本理論的理解和掌握。對工科院校來講,學生會計知識不夠扎實,實踐經驗欠缺,案例引導教學更符合實際需要。案例引導教學采用“提出案例-理論講解-分析案例-理論總結”模式展開。在這種教學方法下要注意以下問題:首先,老師根據授課內容精選案例,并進行加工整理。在選擇案例時保證案例典型、真實、新穎、有爭議性,涉及不同的行業;案例要來自國內,更貼近實際,不宜選擇重大、復雜的案例,這些案例易誤導學生對審計的認識。其次,在教學中前兩部分以教師為主體進行講解,然后引導學生分析討論案例,最后由學生從案例中提煉出知識點,總結分析問題的方法,鞏固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和掌握。再次,教師在組織和引導學生分析討論有爭議性案例時,要控制好討論分析的方向,并要求學生在沖突中做出判斷和決定,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綜合分析問題能力。
3、建立審計模擬實驗室。由于工科院校的審計課程置于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之中,沒有審計實習,學生對實際審計工作沒有感性認識。審計實驗能使學生感性地了解審計具體操作,鍛煉動手能力。審計模擬實驗室的建設包括硬件和軟件建設。其中軟件建設更為重要,要引入審計實驗軟件,學生利用該軟件來抽查憑證、賬簿、報表等會計資料,編制工作底稿。精心編制案例,通過實際工作底稿的編制提高學生對審計工作的認識。
審計實驗以小組方式進行,在小組中學生分別模擬委托方,受托方和被審計單位,按照審計準則規定程序進行模擬實習,簽訂審計業務約定書,制定總體審計計劃和具體審計策略,編制工作底稿最后出具審計報告,在實驗中培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組織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二)健全審計課程體系
首先,增加審計類專業課和選修課。如計算機輔助審計、應用審計學、審計技術學、基建審計、經濟效益審計、內部審計等。其次,增加工科專業相關選修課程。在課程設置時,根據教學目標加入相應的基建等方面的選修課程,彌補學生在工程項目審計方面的知識。再次,增加實踐教學,通過審計模擬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增強學生實際運用能力。
(三)科學合理安排課時
由主講教師討論制定不同階段的教學內容,做好教學內容的銜接工作,避免內容的重復和空白。協調審計原理和審計實務的教學課時:壓縮原理講解的課時,采用多媒體教學講授,在有限的時間里傳輸大量信息;增加審計實務課時比重,同時將審計實務的講解與審計實驗結合,將空洞的內容具體化。此外教學中將原理部分與實務部分講解交叉進行,學生能夠根據實務來更好地理解理論。
(四)考核方式多元化
教學方式的改革必然要求由相應的考核方式與之相匹配。審計課程知識依靠“理論+實踐”形成,考核重點是學生對基本理論的理解、分析問題和實際解決問題能力,因此,成績的評定可以借鑒“三三四”模式,即課堂案例討論部分占總成績30%,模擬實驗及案例作業占總成績的30%,期末書面成績占總成績的40%。把單一的考核標準逐步向多元化轉換,全面考核學生的各種能力。
參考文獻:
田崗.審計教學改革初探[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5(6).
(作者單位:蘭州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其中,駱進仁為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高級會計師、中國注冊會計師、中國注冊資產評估師、教授)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4350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