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與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楊重光
一年一度的轟轟烈烈的春運已經接近尾聲,突如其來的五十年不遇的南方罕見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英明領導和指揮下,經過電力、交通、鐵道、公安、民政等多部門的卓絕工作和艱苦努力,在人民軍隊的奮力支持和全國人民的無私援助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被暴風雪破壞的家園正在重建,農業生產逐步恢復。春節回家的人們雖然歷盡了艱辛,但大部分已經回了家,與家人團聚,歡度中國的傳統節日;少數因災害不能按時回家的人們,在當地也得到了很好的安排和照顧,歡歡喜喜過了一個春節?,F在,探親回家的已經返回到城市工作崗位,又恢復了正常、平靜而有序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但是,這場在春運高峰期間的自然災害以及人們的應對,留下了一些問題,特別是對我國城市化問題的許多思考。
一、春節回的家在何方
家的概念既非常簡單,又極其復雜,幾乎人人都能理解。家,即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緣關系為基礎,包括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親屬在內的社會單位。作為一個家,人是核心,血緣是基礎,同時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社會環境和文化內涵。即,作為一個“家”,除了婚姻和血緣關系以外,還包括房子、家居生活、事業、教育等條件和環境,以及從小一起長大,知根知底的朋友,日常聯系密切的親戚等社會環境。所以家不是一個個體,而是一個包含親情的群體。是一個人在長期的成長、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形成的。一個完整的家是社會的基礎。家,當然有小家、大家、新家、老家等之分。家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常掛在嘴上的用語。
春節期間城市,特別是大城市回家的主流人群,是大專學校的外地學生和長年累月在城市打工的農民工,以及在城市工作的單身職工,還有回老家看望父母親的年輕夫婦。這部分人群之所以要回家,就是因為他們的家不在平時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和地區,而是在另一個城市和地區,散布在廣大的中小城市、城鎮和農村。平時,因為學習、工作、時間、經費等原因,只能單身居住在工作或學習的城市和地區,只有到假期相對集中的日子,有了較充裕的時間,并作了充分的物質準備之后,才能回家。而一般說,往往是一年一度,甚至幾年一次,而春節又是傳統的、最隆重的節日,四面八方的親人都會趕來團聚。所以,對于家在異地的人們來說,春節是最好的、理想的回家時機,甚至是一年中的唯一機會。不管多么艱辛和花費,都是希望能“回家探親”。因此,從政府的相關部門,特別是交通部門來說,春運是一年中的頭等大事,竭盡全力來解決交通壓力,以滿足回家人們的需求,不得不為每年的春節做出積極籌劃和妥善安排,增開大量臨時列車,增加線路和航班,搶運短途旅客,全力組織春運。有外電在表述這次中國發生的冰雪災害時,如是描述農民工:他們每年都只有新年的一次機會“回家”。今年春運不巧趕上了幾十年不遇的天災,乃是意外,但是,對每年一次的春節回家高潮,和繁忙緊張的運輸,卻是中國立體交通的一個特色,無可比擬的大規模行動。近幾年來,春節回家人數越來越多,這個行動和特色越來越突出,越來越牽動著政府、相關部門和更多人的心。回家的人既興奮,又擔心,甚至恐懼。興奮的是盼到了回家與親人團聚的美好時刻,擔心的是買不到需要的車票機票,恐懼的是路途的擁擠、艱辛和安全。
人口周而復始的城鄉對流,農民工的進城打工和返鄉探親,是不是中國城市化的必然規律,呈現出中國城市化的特色乎?
二、城市化對“家”的沖擊和影響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自古就有,城市與農村早就分離,為什么在歷史上,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幾十年,或在改革開放之初,就不存在轟轟烈烈的春運,至少沒有像現在這樣突出,成為全民關注、必須上下動員、各部門配合的重大問題。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我國的城市化,具有中國特色的大量農民工。因為,中國的城市化讓成萬上億的農民進城,但是又沒有讓他們在城市里有一個“家”,因此,必須在每年的一定時間“回家”,而春節是最好的時機選擇,甚至是唯一的機會。如果進城打工、就業的農民,不說全部,就是相當大部分,經過若干年后在城市有一個家,實現真正的城市化,那每逢春節回家過年的農民工就可能有逐年減少之勢;當然,如果沒有春節以及春節長假,也就沒有規模如此龐大而又緊張繁忙,讓人擔心的春運。所以,城市化、農民工、流動人口、一家兩地……等,是問題的實質或原因,而集中在春節,形成春運則是表象。
改革開放30年,中國城市化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和發展,城市化率已經達到了43.9%。在城市化過程中,對傳統的家庭,農民的家庭,農民工的家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波。主要表現為:
1.城市外來人口或流動人口激增。全國究竟有多少流動人口,沒有一個確切的數字,也很難做出精確的統計,因為人是流動的。據有關方面的估算,進城的農民約在1.5―2億。據北京市的統計,北京全市人口是1700多萬人,其中流動人口為520萬,幾乎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深圳的統計表明,深圳的外來人口要遠遠多于當地的戶籍人口,深圳市戶籍人口和流動人口比例嚴重倒掛(1∶6),2005年深圳市的流動人口已達940萬人,全市總人口達到1121萬人;與之類似的,東莞市戶籍人口168.3萬,流動人口586.8萬。這些流動人口中絕大部分是農民工,所以現在有人稱為“民工潮”,形象地突出地表現為春節期間的人流,這種潮流真是勢不可”擋,一旦遇到天災或人禍就會產生問題,甚至發生事故。流動人口的特點就是流動,形成中國人口大對流的局面。春節期間在沿海地區和城市打工的農民工回鄉,在春節過后,他們又回流,農民工成為候鳥一樣,夏來冬去,年復一年。它既是我國城市化的一個特色,更是我國城市化的一個困局。
2.引發農村家庭的裂變。中國傳統農村家庭的特點是,家庭成員一起勞作、共同生活,患難與共??墒怯捎诔鞘谢?,許多農民進城市打工,同時又沒有經濟物質條件,或者制度不允許在打工所在城市安家,因此使完整的家發生裂變。一分為二,一分為三……。家庭一部分成員在城市,另一部分依舊在農村,形成“一家兩地”“一家兩制”。一半家在城市,另一半家在農村,成為特殊的城鄉融合的“家”。這本來是不正常的現象,但現在已經習以為常和司空見慣了。
3.促使家庭性質和類型變化。城市與農村本來是兩大居住系統或居住空間。住在城市里的是城市型家庭,住在農村是農村型家庭,兩類家庭的物質結構、文化傳統,經濟基礎、教育水平、生活習俗、道德規范等都會有所不同。現在,許多農民工家庭的裂變,或“一家兩制”,在一定的程度上既不同于傳統的農村型家庭,也與城市型家庭存在區別。從好的方面說,兼有城市與農村的長處,從不好的方面講,總會使人產生家的不完整感,總感到是“半個家”。城里沒有一個“家”,農村的“家”也不完整,有悖于中國的傳統和文化。只能依靠春節回家進行小小的彌補和縫合。所以,農民工在春節回家的歡樂中難免總含有幾分苦澀。
4.人口的流動帶來家的不穩定性。在城市化的浪潮中,不僅大量農民工處于不穩定的流動之中,形成大規模的人口遷徙,缺乏穩定性和歸屬感,而且形成家的流動性和不穩定性,增加了家庭和個人的生活成本,增加了生活中的交通費用。出現更多的交通事故和不安全性。
專家指出,城市過程中,進城的是大量勞動力,而不是城市社會成員。勞動力只是個人而不是家庭,一只腳跨進了城,而一只腳仍然在農村。也可以這樣說,雙手在城里勞動,而雙腳依然踩在農村。怪不得改革開放初期,進城打工的第一代農民工為城市的發展和建設做出了貢獻,由于自己無力在城市生根安家,到頭來,絕大部分不得不離開城市返回農村,充其量成為城市的過客。這種狀況不利于城市的長遠發展,國家城市化的推進,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的健康發展和建設。
5.造成城鄉管理的困難?,F代社會中家是最重要的社會單位和管理單元。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對社會成員的管理都是通過對家庭的管理而實現的。一般說,人是流動的,而家是相對固定的。家庭成員之間的聯系最緊密,不僅利益一致,血脈相通,親情相系。所以,家庭是維護社會穩定和諧的基礎和核心,沒有家庭的和諧,就沒有社會的和諧;家庭也是成員之間共同生活、相互尊重、彼此約束、同舟共濟、一起進步的港灣,最優的小環境。滿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素質,不能脫離家。事實表明,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工家庭的一分為二,或個別家庭成員只身脫離家庭也是經常發生事故,甚至引發犯罪的重要原因。從政府管理的層面上說,城市化中行政、經濟、戶籍、土地等領域所發生的管理難題和麻煩,許多都與農民工家庭的問題有關。如,解決城市戶籍問題,是解決農民工一個人的戶籍還是解決全家的戶籍,這在政策上是完全不同的,其經濟福利效果和社會效果也是不同的。如果城市化就是農民進城,特別是進入大城市,那么是農民工一個人進城,還是帶全家進城?兩者的經濟基礎和社會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三、城市化要以“家”為本,推進城鄉和諧發展
改革開放30年來,快速的城市化,大量流動人口為城市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促進了城市經濟和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明顯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經濟收入和城市現代化的整體水平。但是,城市化也存在明顯的不足,從一定意義上說,并沒有實現預期的目標,忽視了城市化的質量。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沒有實現農民工家庭的城市化。
在城市化進程中,由于我們更多地注重城市自身的發展,而忽視城鄉和諧發展;更多的關心城市對勞動力的吸納,注重農民工個人的安置,而忽視農民工的家庭問題,因此產生一系列問題。春節的交通運輸壓力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突出問題。
許多農民工從進城打工的第一天起就缺乏對城市的歸屬感,認為城市沒有他們的位置,無力在城市安居。只有生他養他的土地才是真正的家。而與農民工相對應的政府,無論是制定城市化和城市發展戰略,編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或討論城市住房問題,農民工僅僅是發展生產力、促進產業發展的勞動力,至于農民工的“家”完全在視線之外,不在研究、考慮和政策之列。還在上個世紀末,在一個省討論城市建設與住房問題的論壇上,我曾在大會上說,目前城市住房最缺、最差、最破爛是進城的農民工,所以要盡早考慮和研究農民工的住房。我的發言,在當時得不到任何的回應。
我們要堅定不移的推進城市化,重新審視城市化的方針和道路,反思城市化的速度和質量、城市化的目的和宗旨、城市化的道路和途徑。城市化不僅要“以人為本”,而且要立足于“家”。
城市化不能以農民或農民工個人短期進城為標準,計算城市化率,而必須有更高層次的要求,為農民安家立業創造條件,進行配套建設和制度建設。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業發展,公共教育和福利事業的發展,逐步解決“家”的問題?!凹摇笔呛饬砍鞘谢|量的真正標志。為此需要進行一系列改革,促進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
城市化過程最重要的應通過為農民提供就業機會,吸收他們進城市定居,改變生活方式,享受城市文明。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以家庭生活為核心的生活方式,城市文明最重要的家庭文明,有什么樣的家庭就有什么樣的成員。離開家庭,個人孤獨地在城市生活,住的是集體宿舍,吃的是大鍋飯,沒有親人團聚,都不能說是成年人的正常生活,怎么形成城市的生活方式呢?造就城市文明呢?說透了,生活方式的轉變,就是進城農民與城市居民一樣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同城市居民一樣有個完整的家,共享傳統和現代的情感世界。沒有家怎能一樣呢?一般說,城市居民必須有家,居民以“家”為單元,離開了家也無從談起居民。
改革開放以來,進城市的農民工或流動人口約2億人,要使兩億進城農民都在城市,特別是在大城市都有一個家,那是不現實的,受到城市的各種條件的限制,因此需要從多方面著手,調整城市化的進程,科學布局城市體系,統籌城鄉關系,促進城鄉一體化,深化體制和機制改革。
1.建立科學合理的城市體系。各級各類城市的均衡分布,包括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鎮之間的均衡布局,特別是中小城市、小城鎮要吸納更多的農民工和流動人口,大力發展城鄉兼容型的城鎮,以減輕大城市的人口和家庭壓力;
2.城市化在地區間的均衡推進。支持和扶持中部和西部城市的發展,讓更多的資金和人力投資于中部和西部的城市,減少對東部城市的壓力。前30年我國城市化的大趨勢是:大集中,小分散。大集中是大量人口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的大城市或新興城市。今后10―20年的趨勢應該是:大分散,小集中。即,新增城市人口在全國各區域,特別是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之間得到均衡的分布。分散在農村的人口集中到小城鎮。減少人口在東西之間或南北之間的大流動,大遷移;
3.從一元化的城市向多元化的城市化轉變。除了部分農民進城外,開辟城市化的多條途徑,加速農村城市化的進程。通過農村自身的發展,通過特色工業化、產業集群化、人員專業化,逐步實現就地城市化。農村漸進式的發展,農業與非農產業并進發展,使農民變成工人,村莊變成小城鎮,小城鎮變成小城市,農村生活方式轉變為城市生活方式,農村類型家庭嬗變現代城市類型家庭。當然,其具體模式和個性特點是多種多樣的。東部許多村莊的變化就是如此,如浙江大唐鎮原來就是一個小村子。有的農村雖然規模沒有擴大,人口沒有增加,但是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已經與城市沒有二樣,已經成為城市化的農村,或農村型的城鎮??傊?,推進城市化與新農村建設密切結合,雙向推進城市化,實現城鄉的和諧發展;
4.制定和執行正確的土地政策。家與土地有著密切的聯系,農民的家是建立在土地,特別是耕地的基礎上的。土地是農民的安家之本。所以農民只要有自己的土地,其家就難以脫離農村。比之土地和財產,戶籍則是第二位的。相反,如果農民失去了土地,等于失去了在農村安家的基礎。征地的政府或其他組織就要為安家選擇地點和創造一定的條件,提供必要的物質保證。土地政策的對象不是土地自身,而是與土地構成一對矛盾的農民,特別是其家。
?。ㄗ髡呦抵袊鞘薪洕鷮W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5026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