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需要家與校和社會,齊抓共管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安全,是保障人的生命的基礎。對于一個小學生來說,每一個生命安全,牽系著無數人的心。小學生因為年齡特征,對事物的領悟能力較弱,總是會有許多個性。因此,一些事件就暴露出來。
關鍵詞:小學生;安全教育;家校共育
不久前,就發生了小學生被傷害事件。從過后收集的一些資料中可以看出來,行兇者的行為惡劣,但似乎這種事情是可以不發生的。比如有人就提出,教師為何不用職業的敏感度來察覺安全隱患,是可以了解事情原委,對事件的起因進行批評教育,是能安撫雙方家長情緒,一起協調解決。也有人提出,老師是人輕言微,可以上報給學校,由負責安全的副校長、政教主任或校長一起來協調。事情發生后,人們對當事者最多的是斥責,是抨擊,提出班主任有足夠的安全隱患排查敏銳度,也許可以避免慘案發生。我們是不是可以從自己身邊反思一些問題。首先不容忽視的是,一個孩子的成長絕不是學校一方的,而是家校共育、形成合力才能共同教育好孩子。
先說說老師。作為一名班主任,是天底下最辛苦的教師職業,每天起早貪黑,事無巨細,學生操隊、安全、學習、衛生樣樣由班主任負責。而班主任大多是從責任心強、管理能力強的教師隊伍中選拔,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勝任。不可否認,班主任曾多次在班上講解了同學之間要團結友愛、不能欺負別人這樣的大道理??尚W生由于家庭教育,社會環境等因素,會有熟視無睹、我行我素的習慣。當然,可以要求老師聽其他同學說過,也可以要求老師要從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察覺到。不論怎樣,作為教師,這是本職工作,相信以后,班主任會盡力去做到,即使工作再忙。
再說說家長。孩子的成長,家長永遠是第一任教師??晌覀兊募议L卻似乎忽視的這個重要的角色。家長總會有許多理由和借口來推諉。工作忙,要掙錢養家糊口,要照顧老人孩子,要處理家務。不錯,每一個勤奮的人,一天到晚總是會有忙不完的事情的??墒牵@些都不是孩子成長的借口,教育孩子,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是每一位家長不可推缷的責任。孩子成長最多時間,是在家庭環境中。家長必須抽出時間與孩子交流,從交流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孩子的成長,還離不開社會。每一個人都是社會人,每一個孩子也是社會人,除了在學校和家庭以外,還要在社會中求生存。社會是大環境,社會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氛圍,更能促進孩子的生長。社會不僅提供保障,同時還要擔當起監督作用。
具體舉例來說,比如孩子溺水事件。從省市區縣到學校到班組,可謂是一再強調,家長也曾語重心長地教育,社會也不乏吆喝者??删褪怯袑W生會去戲水,溺水事件還是會有發生。過后總會被追究,總會責備教師的教育不力,家長管教不嚴,社會沒有起到監督作用。再比如孩子上下學坐“三無”車輛。這種情況,在鄉村學校表現得比較嚴重。鄉村學校的孩子上下學距離較遠,也沒有公交車?!叭裏o”車輛正好是家長為孩子交通的首選。而“三無”車輛出事的發生,主要是車輛技術的不安全性,還有駕駛者法制安全意識的淡薄。還有諸如學生上放學安全接送,學生私自串門等等情形。教師提出的時候,家長對這些溫馨提醒總會學著無關緊要,而意外發生后,就開始責備教師的疏于管理。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安全健康,是學生一切的基礎。抓學生的安全管理,也引起了各級教育部門的重視。教育,不僅是某一個人,某一個部門的責任,而是全民的事情。
影響孩子成長的因素,首當其沖的是家庭教育。家長對孩子的安全要負起最重要和最長期的教育。既要對孩子進行引導,又要對孩子有要求。對孩子的接送,與工作的時間上的沖突,家長要做好萬全之策,即使不能自己親自去接送,也要委托安全放心的人,這是長期的重復,卻也是最容易疏忽而發生意外的事情。
其次,家長的陪伴。孩子在家庭中,總會有自己的業余時間,家長也會有自己的社交。家長要合理分配時間,陪伴孩子學習生活。其次是學校教育。學校有教育關注的責任。學校教育是孩子受教育的主陣地。教師的強調與禁止能對學生的安全起到警示作用。第三是社會教育。所有的學生都是社會人。社會是學生成長的大環境。社會也就是對學生教育的實踐基地。社會對學生就要起到必須的監管作用。因為在社會環境中,才能有更多的人與機構,對未成人的過失和過錯行為能起到及時有效地監督與管理。
對學生的安全教育,是需要從細微處著手,從點滴間督促,在日常中管理。那么,家庭,學校,社會三者就要有機的結合,齊抓共管。
參考文獻
[1] 徐淮. 校園安全需要齊抓共管[J]. 江蘇安全生產,2014(9):33-34.
[2] 王玉泉. 齊抓共管 務實創新 努力建設平安和諧校園[J]. 寧夏教育,2012(10):9-10.
[3] 周柯. 家校配合齊抓共管 搞好學生思想教育[C]// 基礎教育理論研究成果薈萃上卷(三). 2005.
[4] 姚紅雨. 學校安全問題應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J]. 新聞天地月刊,2009(Z2):102-103.
[5] 王淑香. 試論當下校園安全問題及其對策[J]. 中學生數理化(學習研究),2014(5):61-6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95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