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城鎮居民家庭教育支出畸形增長分析與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張艷梅 趙桂梅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家庭教育支出在教育投資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這里有正常增長的因素,也存在著與社會經濟發展不協調的音符。因此,對于城鎮居民家庭教育支出畸形增長進行因素分析并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內蒙古自治區城鎮居民教育支出的現狀
  
  (一)居民教育支出猛增,教育占消費支出的比重迅速擴大
  隨著全區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而用于人力資本投資的教育、文化、衛生、保健支出比重上升,民眾教育支出能力加強?!笆濉逼陂g,全區城鎮居民教育文化娛樂項目支出增長1.9倍,平均每年增長23.3%,占消費支出的比重從2000年的8.6%上升到2005年的14%,成為繼食品支出之后,接近于穿著支出的第三大支出項目。
  (二)教育支出快速增長使居民儲蓄傾向上升,消費傾向下滑
  幾年來,全區經濟的發展給居民收入帶來前所未有的增長,2005年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0年增長79%,5年內平均年遞增12.2%。在無法預期的消費中,剛性支出(子女教育、醫療、養老等支出)變數增多,使得占80%以上的中低收入階層面臨預期剛性支出約束,不得不選擇減少即期消費來應對未來消費支出的危機。2005年全區城鎮居民消費傾向比上年下降0.8個百分點,同期居民人均儲蓄2395元,加上同期年末人均手存現金,近一半的收入滯留和沉淀下來。除了預防急用,預期的教育支出成為居民縮減日常消費并極力保障儲蓄的主要目的。
  (三)家庭教育需求大轉型帶動教育支出升高
  家庭對子女教育的需求不再滿足于千篇一律的形式和內容,而是尋求最大限度開發自身潛力的受教育途徑和“量身訂制”的個性化教育服務。家庭教育投入也從子女擴大到所有成員,從某一種教育形式轉向多樣性的組合教育投資模式,即家庭的教育需求已逐步由義務型、標準化、單一性轉向自主型、個性化、多元性,促使家庭消費結構發生了劇變。
  (四)不同收入家庭教育支出的能力不盡相同
  低收入戶,極力擠占其它消費而希望孩子上學。工薪階層,不買房子也要讓孩子上好點的學校。高收入家庭,花高價買最優教育。教育負擔已逐漸成為我區高低收人家庭頭上的新大山。
  
  二、內蒙古自治區城鎮居民教育支出高漲的成因和問題
  
  近年來,全區城鎮居民教育支出的增長遠遠高于收入增長,從短期看,是教育消費旺盛的好現象;但從長遠看,越來越嚴重影響到全區居民消費的心理安全,形成畸形消費結構,對整個社會教育體系的有序發展會產生不利影響。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全區教育改革和發展推進了學生數量和結構的變化,帶動了居民教育支出的逐年攀升
  到2005年末,全區共有在校研究生7110人,比上年增長33%;在校大學生23.09萬人,增長16.2%;在校中等職業學生19.99萬人,增長14.9%;年末在校高中學生52.35萬人,增長10.5%;在校初中學生108.62萬人,下降7.6%;在校小學生159.64萬人,比上年末下降3.7%。由此可見,全區高年級高收費的學生數量呈遞增態勢,低年級低收費特別是九年義務教育范圍的學生數量遞減,這必將導致城鎮居民個人的教育投入增加。
  (二)政府投入不足
  全區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連續三年出現下滑,2005和2004年分別為2.1%和2.4%,與日益上升的教育成本形成反差。而且政府公共預算只占教育總經費的53%,剩下的47%則要求家長或其他來源去填補。昂貴的學費,迫使不少家庭無力承擔子女的入學。
  (三)教育收費快速增長促使個人支出相應增多
  首先,學校擴招增大了教育成本,在國家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情況下,只能借助收費來補充學校運轉入不敷出;其次,教育改革使民辦學校脫穎而出,也點燃了高收費之火;再次,改革中不乏存在管理的漏洞,產生亂收費、變相收費等,加重了居民個人教育支出的負擔。
  (四)擇校風越演越烈,增加了家庭教育支出負擔
  按照目前實行的“一費制”,全區大部分城鎮工薪家庭負擔孩子完成九年義務教育沒有問題。但隨著當今許多家庭教育理念的不斷攀升,想使孩子受到差異化教育、高質量教育傾向凸顯。因此,擇校費、贊助費和學校自立項目收取的諸多不合理費用是構成當前全區城鎮居民家庭教育支出的最沉重負擔。
  (五)正常教育之外的“特長班”過多過亂,收費標準不統一,盲目性支出增大
  正常教學之外大量開辦的各類興趣班、特長班、藝術班、電腦班等,給目前許多家庭造成壓力,這部分費用不開發票,無統一標準。
  
  三、對策建議
  
  (一)正本清源,建立政府教育投入剛性增長機制
  1.確保全區教育投入在財政收支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并使其在GDP的比重達到或超過4%%?!吨袊逃桶l展綱要》中曾提出將財政性教育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4%定為世紀末實現目標,但目前我區政府的實際投入只在2.5%以下徘徊。必須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把教育經費的投入與財政收支增長掛鉤,并且作為一項硬性任務列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標中,確保其逐年上升。
  2.杜絕地方財政對教育經費的截留,保證地方投入的加快增長。教育的發展,除了國家的支持,主要是地方政府的投入。2004年全國有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我區是其中之一,同期預算內教育經費增長低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一些地區程度不同地存在截留行為。因此,教育投入不足仍然是當前和今后教育改革和發展中更大的問題。
  (二)建立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新機制,使義務教育的政府投入重心上移
  1.認清基礎教育的“公共產品”和高等教育的“準公共產品”屬性,正確界定政府在教育領域內的職能。對基礎教育,政府應堅決地“保”;對高等教育和其它形式的非義務教育,政府則應加強宏觀調控,以政策代替單純的資金支持。
  2.適時調整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支出結構.重心主要放在基礎教育這一層次。近年來,城鎮居民家庭教育支出比重快速上升并趨向偏高,給居民消費帶來沉重負擔。這種教育支出畸高現象,影響的已不再是一個學生、一個家庭,它甚至已超越了教育領域,影響到社會消費領域,它使教育消費在成長為新的消費“熱點”的同時,也成了制約居民消費結構優化和擴大消費傾向的一大難點。
  (三)加強治理整頓,規范教育行為
  1.限制“高價教育”,進一步貫徹科教興國、教育為先的方針,舉全社會之力,增加教育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分解重點學校辦學壓力。一是重點學校要重點傾斜,一般學校也要兼顧,集中力量,辦出特色。二是要確定中小學收費上限,并保持相對穩定,使居民對未來消費心中有數。對現行收費標準超出居民承受能力的部分要合理降低。三是規范社會辦學

行為,嚴格收費標準,嚴控超范圍、超標準亂收費。四是逐步有計劃地提高普通中學的辦學水平,縮小與重點學校的差距。五是強化職業技術教育,提高就業率。
  2.采取措施抑制高額擇校費。擇校費的抑制應該在依法規范基礎上輔助以必要的政策界定約束。一方面,政府需要統一制定學區范圍應有的校際標準,逐年擴大學區范圍招生人數,逐年縮減擇校生比例,這樣才會使高額擇校費之風得到一定程度抑制;另一方面,各級政府應該避免教育投入的重點化傾向,加強對教學力量相對薄弱者的扶持,逐步縮小學校之間的差距,讓優質教育資源能夠均衡分布。
  3.必須盡快解決教育收費增長過快的現狀,形成合理的教育收費,才能解決教育消費畸高的問題,構筑科學健康的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目前,學校一些“亂收費”與“軟收費”加大了中低收入家庭的教育負擔。另外,高校學費近15年漲了55倍,這種漲幅既超過了物價上漲的幅度,也大大超過了國人人均收入增長的幅度。因此,有關部門應加大對教育收費的監管力度,堅決杜絕亂收費現象。
  (四)采取措施扭轉社會教育觀念
  1.引導家長端正認識,進一步理性對待教育消費。政府應當做好宣傳和引導工作,引導家長們根據社會的實際需要和子女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科學的家庭教育投資。要認識到當代教育日漸社會化、生活化和終身化的特點,明確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各種各樣的職業技術人才,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同時,進一步拓寬就業門路,滿足不同層次的就業需求,防止“人才高消費”。
  2.義務教育公立化,拒絕民營化傾向。這幾乎是國際上大多數國家已確立的教育理念,也應該是我們享有平等教育的權利。但近年來,一些地區民間資本紛紛介入義務教育,其超高的收費,增加了居民的負擔,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義務教育階段資源配置的失衡,損害了義務教育的公平性。
  3.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使教育事業有序發展。解決教育不合理收費還必須優化教育資源,方能促進學校均衡發展。政府應努力保證每個孩子基本的受教育權利,并努力做到優質教育資源公平分配,減少擇校的發生,降低中低收入人群的教育負擔。在此基礎上鼓勵社會提供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滿足不同人群的教育需求。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是目前引導教育向公平教育、素質教育方向發展的關鍵,同時也是引導居民理性教育消費的有效方法。
  4.遏制“教育產業化”,使教育真正成為全社會共同的事業。教育產業化是與教育公益性原則相違背的。教育是公益性的事業,但是教育產業化把它改變了,產業化就是賺錢,就是盈利的原則。所以,堅決反對教育產業化,但又支持民辦教育的發展。提倡打破對教育資源的壟斷,吸引社會資金向教育流動,把教育辦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事業,建立民辦教育與公辦教育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促使民辦教育的良性發展。
  5.減負要從降低教育成本開始。政府應增加教育投入,一方面完善獎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特殊困難補助和學費減免等制度,以保障貧困學生與其他家庭的子女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權利,并有效遏制教育成本的不斷增長;另一方面,國家財政有必要加大向大眾群體轉移支付的力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育投入。促進教育資源的公平、公正投入,真正實現義務教育財政負擔,從而讓家庭的教育成本切實降下來。維護好每個孩子的平等受教育權。
  6.矯正市場,使教育真正有序地發展。教育的高度行政化、工具化和功利化,是造成學校教育行為扭曲、教育品質變異的重要原因。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公正性,教育行政部門必須維護正常的教育秩序和市場秩序,革除客觀存在的教育部門、重點學校等利益集團的特殊利益。在這個意義上,并不是市場化的改革已經過頭,而是要矯正被權力扭曲的市場。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51031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