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等職業教育學歷貶值問題的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張 超
摘要:學歷是一個人的學習經歷,代表著人受教育的程度。在現代教育不斷發展的夸天,高等教育學歷的作用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它可以用來表示個人能力甚至能夠成為一種社會級別的象征。在我國當前學歷社會的背景下,學歷主義傾向愈發濃重,學歷所內涵著的意義及其價值在不斷發展變化。但與之相伴,高等教育學歷的貶值現象也逐漸凸現出來。本文旨對當前高等職業教育學歷貶值現象進行研究,探其原因并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學歷;貶值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631(2010)01-0116-01
一、高等職業教育學歷貶值問題原因分析
(一)學校因素
1.培養目標不明確、培養規格定位模糊
高等職業教育要達到的目標是培養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的技能型勞動者。幾乎所有的院校都集中在同一層面和類型上培養相同的人才,造成的結果是一方面大批企業缺乏有特點的勞動者,而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又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這就是因為沒有對就業市場進行精確的定位和細分,使得高等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辦學的市場定位模糊。
2.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下降
高等職業教育學歷的含金量與其教育教學的質量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近年來眾多高職院校不斷擴展招生規模,擴大招生數量,這一方面使得教育機會擴大,接受教育者增多,但另一方面由于許多學校相應的教育資源和教學力量的擴充跟不上擴招的步伐,結果導致高等職業教育質量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從而影響了畢業生的培養質量。
目前來說高職教育質量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課程結構不合理,教學方法陳舊
從高職教育課程結構所涉及的學科數量而言,基本上能夠滿足培養從業人員所需要的一般知識,但目前運行的基本模式仍然是傳統的以學科知識為基礎課程的模式而非以能力培養課程為核心的模式。整個教學活動就是教師向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方面的單向灌輸。教師用自己的思維過程代替了學生的思維過程,使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機會和時間,極大的限制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思維能力,背離了職業教育目標。
(2)師資建設緩慢,教學條件限制
許多高職院校師資力量嚴重短缺,甚至出現了“有什么教師開什么課,有什么設備進行什么實訓”的問題。并未按實際需要去設計課程,而只是遷就師資等實際的資源和條件去設置和調整課程,最終嚴重影響了課程開發及人才培養的質量。同時,國內眾多高職院校由于自身發展、資金來源等問題,在學校教學條件的建設方面存在較大的不足,教學條件普遍不盡如人意,某些情況下不得不對有些教學過程尤其是實踐教學作出限制或降低標準,進而影響教學質量。
(3)學生畢業條件寬松
高職院校的學生在畢業時取得相關專業的職業資格證書是提高自身價值,顯示自身能力的一種非常直接而有效的手段。學校往往表面上將學生獲取職業資格證書情況看得非常重,但同時又沒有具體的執行標準出臺以促使學生獲取相應職業資格證書。學生畢業條件中職業資格方面的“寬松”也阻礙著高等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二)社會因素
1.學歷主義價值觀傾向
學歷主義是指社會評價個體勞動者時不以其實力為評判準則,而是過分重視形式上的學歷。近年來社會上的學歷主義價值觀傾向逐漸加重。人才招聘市場的大門往往只為高學歷者敞開,愿意招聘高職學歷求職者的企業不斷減少,高職學歷勞動者的初始待遇不斷降低,就業市場對高職學歷的大門逐漸閉緊。這種學歷社會的價值取向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們對高職教育的關注度,直接影響到了高職學歷的“含金量”。
2.“精英教育”思維障礙
從精英化到大眾化是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也是高職教育的發展方向。這種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本當是通過提高更多國民個體素質以達到“精英教育”的標準去實現的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但中國卻通過降低高等教育進入門檻,放低高等教育身段的方式在十年左右的時間里“基本”做到了。這樣一來,大眾化高等教育確實向我們走來,然而卻忽視了在大眾教育的時代,大學生的供求比已發生了巨大變化,接受高等教育者已不是社會稀缺資源。如果不能正確認識大學生在社會中位置的變化而繼續固守高等教育精英情結的話,則必然造成更多高等教育畢業生就業機會的喪失,造成高等教育“尊嚴”的喪失。
二、對應高等職業教育學歷貶值的對策建議
(一)準確定位培養目標
明確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人才為根本,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育學生的興趣、意志和品質、以適應社會就業為導向,培養學生的適應力和創造力。同時應加強校企合作、產學合作,實現教學、實踐和就業一條龍,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二)專業設置突出高職特色
確定以能力本位教育的職業教育思想為指導,在研究就業崗位需要及要求的基礎上來開設專業和進行課程的設置,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素質,創建符合人才培養的教育體系,著重于培養學生的崗位能力。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上應以市場為導向而有所區分和細化,避免“大而全“的人才培養模式,分析自身辦學的優勢、劣勢,根據優勢項目建設品牌專業。
(三)加強教學環節
改革教育方法,可以采用協作教學、現場教學、能力分組制、開放教學等形式來組織教學。設計出系統化的實踐性教學方式,確實把實踐性教學環節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并予以落實。加大實踐課在教學計劃中的比例,使學生獲得充足的實踐和實習時間,形成“認知――模擬――實踐――提升”的學習過程,充分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實踐性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來培養學生的技能和加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四)提高畢業生的畢業標準
例如規定高職學生在畢業前必須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否則將不允許其畢業。硬性提高畢業門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敦促學生提高其實際操作能力,提升學生的價值和“含金量”??赡軐τ趯W生來說這種措施帶有強加于人的性質,但高職院校切實推行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畢業制度,把獲得職業資格證書作為學生畢業的條件之一,這也許才是對學生甚至對社會的一種負責任態度的體現。
(五)注意引導社會輿論,建立正確的學歷價值觀
社會輿論應引導公眾和企業更為理性地權衡能力與學歷,不要以學歷高低為唯一評價標準。應對所有求職者或工作者實行平等的職業能力考核,消除學歷主義傾向,發展多種評價方式。使能力最終取代學歷成為競爭的最基本條件,更好地發揮高等職業教育對個人和社會的促進作用。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5171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