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職業院校學生核心能力的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魏連峰
【摘要】 職業能力是高職學生適應工作崗位的基本能力要求,高職學生的核心能力包括:學習能力、實踐(工作)能力、創新能力,分析了核心能力對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縮短學生對職業崗位的適應時間和自我發展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 高職學生;核心能力;崗位
職業能力是高職學生適應工作崗位的基本能力要求,也是高職院校的教育目標。職業能力可定義為職業特定能力和職業核心能力,職業特定能力是每一種職業自身特有,它只適用于具體某一職業或某一行業的工作崗位,職業核心能力是從事任何職業活動都需要的,能適應崗位不斷變換和技術飛速發展的綜合能力或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是從職業活動中抽象出來的一種最基本的能力,普適性是它最主要的特點。
一、核心能力的認識
(1)核心能力具有普遍的適應性,例如其中的學習能力不僅是從事各種職業必須具備的能力,而且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及學習中廣泛使用的能力,從某種意義來說,學習能力是人的社會本能和生命的原動力。(2)核心能力是一種基于職業活動的表現,具有很強的依附性,離開具體的職業活動,核心能力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3)核心能力中包含有某種泛技術性的技能或技巧,例如在解決問題時,人們表面上看用到的是使用某工種的技術方法,看不到的就是一種獨特的技能或技巧,無法把這種技巧的獲得歸于某一學科或某一項技能。(4)核心能力往往是在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或環境中養成,它的表現會受到個人潛質或先天性格的影響,它會受到人的心理、生理和社會環境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個體之間會存在較大的差異。(5)核心能力開發不是一門簡單的課程或單一的技能訓練,而有意識地通過長期的工作學習和社會實踐,或者專門的心理調整或人格方面的訓練,可以有效地改變人的核心能力,提高核心能力的素質。
二、核心能力開發的意義
對高職院校而言,通過高職學生核心能力的開發,可以進一步明確教育教學的宗旨,落實“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的指導思想,把核心能力的培養貫穿于高職教育的全過程中,從而提高專業與崗位的適應性,以滿足“定單教育”需求。高職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同時激發了高職師資隊伍素質的提高,高職師資是學生接觸企業崗位的橋梁,不僅要具有師者的基本素質,某種程度上,也是企業精神的象征。對學生而言,通過對核心能力的掌握,可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崗位需求,在職業環境中重新獲得新的職業技能和知識;可促使學生在工作條件下調整自我、發展自我,并通過工作實踐和現場考評來判別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它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通過終生教育和實踐經驗的積累,可使核心能力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以適應更高層次職業和崗位的要求。對企業來說,通過核心能力標準體系的建立和推行,可幫助企業有效地評價員工是否滿足崗位所需(而不僅是知識和技能),為員工招聘和晉升提供依據;由于核心能力的普適性,企業可降低因產業調整或技術升級帶來人才短缺的風險,提高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應變能力。綜合而言,高職學生核心能力的開發,可以促使學校、學生和企業的共同發展,以學生為媒介,密切了學校和企業的聯系,同時促進了學校和企業的發展,又通過企業的融合,使學生走進并適應了社會,從而推動了社會的最終發展。
三、核心能力的開發
在高職教育過程中,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劃分是相對的,學生只有對知識正確的理解和吸收,才能形成素質,理解和吸收的知識也只有經過運用,才能形成能力,素質和能力的相互作用,使二者相互提高,形成一個遞進式循環上升的趨勢。這種趨勢的形成,必須經過學習、實踐(工作)和創新三個階段:
1.學習能力。學習能力是學生通過學習,接受、掌握知識和技能的程度。包括提取信息的能力;學習中能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歸納總結的能力;觸類旁通的能力;運用各種媒體進行學習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掌握新技術、新設備、新系統的能力等。聽課能力:是指學生在一定環境下,聽取教師的對知識講解、觀察教師對技能的演示,從而理解、掌握,進而形成自己的知識和技能,聽課能力對于每個學生的具體表現可能是不同,這與學生個人的學習方法有關。自學能力:是學生在學習或實踐過程中遇到問題,獨立解決時所體現的學習能力,這種能力在校期間的表現尚不明顯,但在職業環境中,自學能力是員工適應環境,發展自我的必備條件。具體是指在學習、實踐(工作)活動中,能根據學習過程、實踐(工作)崗位和個人發展的需要,確定學習目標和計劃,靈活運用各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并善于調整學習目標和計劃,不斷提高自我綜合素質的能力。它是從事各種職業必備的一種方法能力。自我學習能力以終身學習為主要特點,以各種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手段,以學會學習為最終目標。在工程建設領域中,企業員工所面臨的工作對象決不是裝配線上簡單而機械的操作,而是最終實現產品功能的綜合性行為。在高職教育過程中,無法通過某一學科或某種技能來實現,特別是對于剛走進職業環境的高職學生,會經常遇到一些新的問題,這就要求員工要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包括新知識、新技能和經驗的學習和領悟。
2.實踐(工作)能力。實踐(工作)能力是指能夠準確地把握事物的本質,有效地利用資源,通過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制定并實施解決問題的方案并適時進行調整和改進,使問題得到解決的能力。它是從事各種職業活動都需要的一種社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所采用的技術和方法沒有特別的限定,以最終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在高職教育中的具體表現,就是學生充分運用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并進行分析、判斷,在實踐中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能力。包括按工作任務要求,運用所學知識提出工作方案、完成工作任務的能力;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工作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組織開展工作的能力;協調能力;對工作過程和產品質量的自我控制和管理以及工作評價的能力;安全意識;社會責任感等。
在教學過程中,實踐教學是技能形成的基礎環節,然而在實踐活動中,真正完成一項任務,并不是依靠單一的某一項技能來實現的。這種實踐活動要求類似或完全相同于實際工作任務,它需要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分析、判斷,然后運用某種特定的方法或手段來完成。現就鐵道工程專業中的“線路維修作業”實踐活動的具體步驟分析說明:(1)進行線路檢查(技能運用);(2)標準比照(理論知識);(3)分析病害原因(理論與經驗的綜合,此時的經驗主要來源與學習過程);(4)確定維修方案(決斷);(5)組織實施維修作業(技能的綜合運用);(6)自檢、自評(理論與技能的綜合運用)。此項任務的完成,就是實踐(工作)能力的良好體現,這種能力是經歷理論和技能的綜合運用,并具有自我分析、判斷形成的能力,其最終表現為任務的完成,是顯性的,但能力的形成過程,是一種內化,一種沉淀,是隱性的,也是實踐能力形成的關鍵。
3.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指在工作活動中,為改變事物現狀,以創新思維和技法為主要手段,通過提出改進或革新的方案,勇于實踐并能調整和評估創新方案,以推動事物不斷發展的能力。它是從事各種職業特別需要的一種社會和方法能力。創新能力需要有積極創新的精神和專門的創新技法,又不限定任何可采用的技術和方法,創新能力的運用范疇沒有極限,以不斷推動事物的發展為宗旨。對于高職學生的表現,就是運用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在學習或實踐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思路和觀點,并探索解決問題方法的能力。包括學習中能提出不同見解的能力;工作中能提出多種解決問題的思路、完成任務的方案和途徑等方面的能力等。創新能力是學生進取意志的體現,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關鍵途徑。在企業中,創新能力是評價人才的一個基本要素,是企業技術革新和工藝改造的基礎,具有創新能力的員工也是企業發展的基礎人才。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是為社會培養高級的“實現型人才”,為了提高學生對崗位的適應能力,加速人才價值的體現,挖掘企業的發展潛力,進一步開拓高職教育的辦學模式。在高職教育過程中,必須加強高職學生的核心能力的培養,明確高職學生的核心能力,是實現這一培養目標的基礎環節。
參考文獻
[1]姜大源.高等職業教育的定位[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
[2]楊黎明.職業教育課程改革中的若干理論問題探索[J].職教論壇.2004(24)
[3]于彥良.鐵路職業院校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9
[4]周宇虹.高職教育中的能力培養[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6(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6114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