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農村家庭教育投資能力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談玉婷 曹清華

  摘要:對于賦有“富饒的貧困”之稱的少數民族地區來說,必須在西部大開發的時代背景下,通過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將其本地的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對居住在鳳凰縣的農村少數民族家庭隨機抽樣進行家庭教育投資方面的問卷調查研究分析。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揭示了農村少數民族家庭教育投資與人才培養中的優勢與不足,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優化少數民族家庭教育投資的對策建議,為提高家庭教育投資的效益、促進少數民族人才培養提供了有意義的參考。
  關鍵詞:人力資源;家庭教育投資;教育投資偏差
  中圖分類號:G6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ll一0234―02
  
  1 湘西自治州農村家庭教育投資現狀及存在問題
  
  1、1 家庭背景
  一般認為家長受教育程度低、孩子數量多、家庭勞動力少、家庭經濟條件差會減少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投資,影響到孩子的上學。在民族地區,像湘西這樣的少數民族自治州,農業人口大都占全部人口的90%以上,因此,農民的觀念意識也直接影響著當地人力資源的開發。從筆者的調查結果中也印證了這一點。
  由表1的調查數據可以看出,農民的人均收入1000元以下、1001―3000元、3001―5000元、5000以上所占的比例分別為30%、45%、10%和15%。1001―3000元占的比重最大,占了將近一半;在人均3000元以下所占的比例更大,占了75%。也就是說農村家庭收入與其他地區比起來有很大的差距,農民對教育的投人在農民的可支配收入中占很大的一部分,農民的教育投資負擔還很重。
  同時。在調查中。90%以上的家庭認為孩子的教育開支占到了總開支的30%甚至更高,而家長們普遍認為孩子的上學費用過重。
  絕大多數的農村家庭愿意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愿意給孩子進行教育投資,普及義務教育的條件已經基本成熟。
  由表2可見,在所有的被調查者中,認為教育“很值得的”小學程度占了61.1%,初中程度占了84.5%,高中或中專占了87.4%,由于高學歷以上的很少,筆者把此類歸人了大學及以上,他們占了93.8%。可見家長的文化水平越高,越認為受教育很值得,即高學歷家長傾向于重視孩子的教育,愿意給孩子的教育投入更多。
  
  1、2 對子女教育投資
  許多貧困民族地區“傳宗接代”、“多子多?!庇^念根深蒂固。從筆者的調查走訪中發現,在湘西州,很多家庭都是4口以上的大家庭占到了70%以上,子女人口的激增導致了家庭負擔的加重,直接影響了子女的受教育程度。
  
  在教育期望上,80.6%的家庭期望男孩能受到大學及其以上的高等教育,78.5%的家庭期望女孩能受到大學及其以上的高等教育。
  在上學和打工的選擇上,很多人便選擇打工。筆者還對家長供孩子上學的目的進行了調查。對這一問題的調查采用的是多項選擇的方式。
  調查結果表3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選擇將來找個好工作和多學點知識的百分比相對較高,前者都占了35%,后者都占了55%。筆者認為家長供孩子上學的目的是很實際的,多學點知識,提高素質,找份好工作,跳出農門,不做社會的最低層。而顯示傳統思想的“光宗耀祖”目的的比例已經是很小,人們的思想已經變得相當的開放。
  
  1、3 教育投資結構
  從調查的結果可以看出目前農民家長的家庭教育投資意愿上升,投資意識加強。從家長投資教育的目的上看,有近80%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多學點知識,考上大學,并表現出強烈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投資意識。筆者根據調查結果和與村民的聊天認為目前家庭教育投資意愿上升,投資意識增強,有其歷史、文化傳統的原因,更有鮮明的時代氣息。
  (1)投資目標單一與投資盲目性并存。
  在本調查中,有22戶派人進行職業技術培訓,占被調查家庭總數的22%。部分家庭不惜一切代價送子女繼續上學,其目的一方面是讓孩子學到更多的東西,更重要的方面是這一類的家庭主要是想讓孩子獲得高等教育學歷為脫離農村輔路。“讓孩子直接回來務農或務工”的農村家庭,雖然所占比例不大,但代表農民的本能愿望和近利思想,這部分農民認識到此時子女既有一定的知識,又基本發育成熟,能擔當一般的重體力勞動或外出務工,能為家庭帶來較高的經濟效益。
  (2)智力投資過濫與德育投資不足并存。
  有些家長只重視孩子的文化學習和智力開發的投資,忽視思想品德教育投資。他們認為,只要為子女提供足夠的金錢,舒適的生活、學習條件,似乎就已經萬事大吉了,很少去關心孩子的道德品質和勞動技能等方面的發展。有些家長甚至向子女保證,只要能好好學習就可以什么都不用管,包括整理個人內務,就連學校組織的義務勞動都一律包辦,從而造成了智力投資過濫與德育投資不足并存的局面。
  (3)對子女投資過剩與對自身投資不足并存。
  調查中,有近62%的家庭認為關心孩子成長,父母要以身作則,即要求孩子怎樣,自己也要怎樣――應該以身作則,如要求孩子努力、刻苦,父母也要勤奮、敬業。但仍有8%的家庭以家長的姿態來要求小孩,認為孩子就應該聽大人的話,還搞什么條件;同時,有30%家長認為這是兩碼事,父母就這個水平了,保證家庭的經濟來源就行了,把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在情感投入上,89%家長表示非常關心和比較關心孩子的學習;87.1%的家庭對子女的學習實行過獎勵。其中較多的是實施了不花成本的口頭獎勵。
  總之,通過對各種家庭教育投資狀況的調查和分析,筆者認為在目前的教育政策和形勢下,農村家庭教育投資結構較之以前有了明顯的變化,但其投資結構存在的問題還是對子女的教育決策產生了影響。
  
  2 影響農村家庭教育投資能力的因素分析
  
  2、1 經濟環境
  經濟水平低下、觀念落后嚴重制約著人力資源的開發,但一定的觀念總是和一定的生產方式相聯系。因此,經濟因素也是制約乃至決定人力資源開發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自然地理、歷史文化等綜合因素的存在,民族地區生產力水平長期處于落后狀態,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產業技術含量低。因此,無法形成吸納科技人才和發揮其更大作用的工作環境,嚴重制約著人力資源的充分開發和利用。
  
  2、2 觀念落后
  農村過去受封建思想的影響,人們對教育存在很大的偏見,“書中自有黃金房,書中自有顏如玉”,人們把學習知識,接受教育看作是升官發財的階梯。在男女教育上也存在偏見,男孩可以上學念書識字,女孩是要嫁人的,沒有必要念書識字。但增加收益,必須增加投入,而且他們也認識到了這種投人包括物質投入和勞動力投入,但他們把投入的增加僅局限于量的增加,希望于“多生致富”,他們認為“多生”可以增加勞動力的投入數量。因此,長期以來不發達地區人力資源的群體素質和個體素質都十分低下。

  
  2、3 社會環境
  從某種程度上講,民族地區基本上還是一個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而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無形中制約著人力資源的開發,主要可以表現在:
  (1)難以形成和強化對人力資源開發的內在動力。
  (2)勞動力不能自由流動,其才能得不到很好的發揮,很難形成一種能夠刺激人力資源進行自我投資和自我開發的機制,個體素質不但不能很好的提高。反而會受到壓抑和排擠。
  (3)論資排輩及由血緣關系和平均主義來評價的做法仍還有一定的市場。
  
  3 對策分析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與城市和富裕地區一般家庭相比,民族地區家庭教育投人是較低的。家庭經濟是教育投入的基礎,而較好的教育投入可以為孩子提供更多的現代教育設備,使孩子接受更多的信息;同時,家長也應相對地更多地面向社會,站得高看得遠,更應從社會需求的角度來教育孩子。反之當孩子獲得較高的成就后,對本民族、本家庭也會有更大的貢獻。
  
  3、1 擴大家庭教育投入
  作為家庭和個人要承擔一定的學習費用的,可以理解為是接受教育的一種價格,這一價格同樣對人們的教育消費或需求產生不同的刺激效果,如果過高,則人們將減少對教育的需求,所以,政府調節的重點是通過加大投入,對民族地區接受教育的家庭和個人給予較大力度的補貼。
  
  3、2 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人才培養模式
  (1)加續型(3+x):在學生初中畢業后,對不能升學的畢業生進行一段時間的實用技術教育。
  (2)滲透型(3+0):在不改變原教學計劃的前提下,在整個初中學習階段適當增設農業技術課和在各科教學中滲透農業、職業技術知識。
  (3)“9+2”教育模式:對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后未進入普通高中就讀的孩子實行2年以內免費(或優惠)的“訂單式”職業教育,完成農民到市民的“脫胎換骨”,同時促進職業教育快速發展。
  
  3、3 深化體制改革,提高教育投資效率
  采取以就業、產業為導向的教育投資體制,提升人們對教育投資的預期,使基礎教育投資獲得理想的收益。
  
  參考文獻
  [1]范先佐,教育經濟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趙顯人,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報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3]李忠斌,論民族教育投資不足的成因及其對策[J],貴州民族研究,2006,(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62082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