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故鄉第二個“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趙進一
在不少身處異鄉客地企業家的人生征途中,寫滿了“艱辛”兩字。離鄉背井,走南闖北,長年奮戰在波詭云譎的商場上,身心難免疲憊;離開了親人和家,感覺總是孤獨。他們渴望親情和友情,夢想有一個寧靜的港灣,舒緩一下疲憊的身心;找到一個事業的支撐點,養精蓄銳,再展宏圖。現在好了,企業家們在揚起人生風帆的第二故鄉,找到了一個新“家”……
如火如荼的商會
這個新“家”就是近年來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的商會。這種經民政、商務部門審核批準、由各地企業家組成的各種層次的民間團體早已遍布全國,目前還在不斷地派生出來。
當今中國,商會是最大的民間社團之一。它的存在,無論是對發展社會經濟還是維護社會穩定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弊。多年的實踐證明,商會的功能多多――它能代表會員單位向政府和有關部門協商,反映會員的建議、意見和要求,維護會員合法權益;它能向會員提供市場信息、產業政策、創業招商項目、科技信息和人才信息,開展工商專業培訓,協助會員改善經營管理,調整經營結構和產品結構,開拓經營領域,拓寬市場渠道,提高核心競爭力……
“入世”以后的中國,經濟以越來越快的速度融入世界經濟大潮,國內外市場的關系由此變得越來越密切。企業要做大、做強,就必須面向國內外市場。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單個企業在遇到各種困難的時候,往往由于勢單力薄,難以應付。企業與企業之間只有抱成一個團,通過群體的力量,才能在出現困難的時候,有一個應對的平臺……
渴望抱團
今年四十出頭的孫志文,是上海綠地集團南昌事業部總經理。近年來,他帶領他的團隊在南昌這座英雄城市攻克了無數個堡壘,相繼開發了梵頓公館、綠地蘭宮、綠地香頌、海珀蘭庭、江西前湖迎賓館等多個宏大的房地產項目,經過他6年苦心經營,形成了以商業地產為主,酒店業、住宅業并進的格局,成就了“綠地人”引以為傲的“CBD運營商”、“城市運營商”的夢想。
孫志文在自己的事業達到輝煌的時刻,沒有忘記活躍在江西金融業、制造業、房地產業、水電業等各大行業,已根植于贛鄱這片熱土上的數萬滬商。他深知他們渴望抱團發展,他明白只有抱團才會有更大的發展。在他的牽頭、帶動下,經過半年緊鑼密鼓的籌備,江西省上海商會終于在去年8月6日宣告成立。
會上,孫志文當選為首任會長。首批會員企業多達88家。從此,在江西的上海籍企業家有了一個助力發展的最佳歸宿。依托商會這個平臺,名傳海內外的“滬商精神”,將會更好地把創富基因傳承下去,相互幫扶、相互勉勵,為贛鄱大地嫁接先進生產技術,給江西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
江西省上海商會成立伊始,上海三菱電梯公司江西分公司等近20家會員企業就互相簽訂了資源共享合作意向書。目前,已有好幾個項目付諸實施。孫志文是一個非常注重慈善事業的人,自他主政上海綠地集團南昌事業部以后的五六年間,該部先后向慈善機構捐款600多萬元?,F在他又把這一傳統帶到了商會。江西省上海商會成立以后,商會計劃成立慈善基金會,以積累經費,捐資助學、扶貧幫困……
商會中有不少活躍分子,上海澳輝照明電器有限公司總經理蔣以新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從江西南昌奔赴上海打拼了15年的新上海人?,F在,他同時擔任了上海市江西商會和江西省上海商會副會長之職。
1996年6月,已在深圳闖蕩了數年的蔣以新把拓展事業的落腳點選擇在國際大都市上海。那年,他才25歲。開始的路并不好走。孤軍奮戰,舉目無親,酸甜苦辣,唯有自知。
一步一個腳印地奮斗多年后,蔣以新有了自己的公司和工廠,生意越做越大,名氣越來越響,“老坦克”早已被高檔轎車所取代。但盡管事業在紅紅火火地發展,一家子戶口也早已遷到了上海,但他總有一種身處異鄉客地的感覺,孤獨感時不時地會襲上心頭。
2005年,上海市江西商會成立不久,小蔣就熱情地加入進去,并很快成為其中的骨干。去年江西省上海商會成立,他又是臺前幕后,忙得不亦樂乎,成了“兩棲人”。江西是他的故鄉,養育他成長;上海是他的第二故鄉,把他哺育成才,他對兩地都有很深的感情,都想要好好報答。記者同他聊天時說起商會的好處,他滔滔不絕說個沒完。他說,過去“單干”,信息閉塞,做什么事都有顧慮,怕這怕那,企業擴大經營需買地,自己東找西尋,茫無頭緒,輕易不敢下手,現在辦大事有商會出面,膽子壯了,辦這類事順風順水。有了商會,政府對企業的管理更規范、更方便,找到商會,就等于找到一大批企業,有時政府遇到重大項目,會主動找到商會,讓商會考察立項,會員單位中一些對地方經濟的發展作出貢獻的杰出人物,經商會推薦,當上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
他告訴記者,不論大企業小企業,進了商會都能受益。商會能使會員單位資源共享,大到“拿項目”、“調頭寸”,小到員工孩子擇校上學、解決糾紛等,商會都會出面盡力給予幫助……商會使會員單位有了“家”的感覺。商會既使我們的事業發展走上了快車道,也使我們的幸福指數大為上升。
崛起中的“越商”
比起歷史悠久的晉商、徽商等老牌商幫,浙商尚顯稚嫩,更遑論后起之秀的“越商”。
商會的出現大大加快了“越商”由松散到集約、由做大到做強、由量變到質變遞進的崛起的進程。
成立于2005年1月的上海市紹興商會,是由紹興市駐滬經濟、服務組織和紹興籍人士在上海創辦的經濟實體和個人自愿組成非營利性社會團體。商會秘書長王黎明介紹說,改革開放以來,紹興陸續有20余萬人來滬投資經商,由紹興籍人士在滬投資注冊的經濟實體多達3萬余家。據上海市工商局的統計,紹興籍人士在滬投資、注冊資金在1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8000余家,總資產達4500億元。商會目前擁有會員1000余家,其中直屬注冊會員企業420余家,平均每家企業注冊資金1000萬元以上,行業遍布制造業、房地產、建筑業、汽車電子、金融投資、實業投資、IT產業、餐飲娛樂、醫療保健、文化教育事業等多個領域,其中包括50余家注冊資金達5億元以上的大型企業和10余家上市公司。
上海市紹興商會自其成立之日起,就把為會員創造更好的企業經營環境作為自己的工作目標,想方設法讓廣大會員企業真正享受到由商會這個聯合會實體平臺提供的最直接、最具市場效應的服務,促進越商企業在上海的持續、健康、蓬勃發展――
上海越商在取得事業成功的同時,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在抗震救災、扶貧幫困、希望工程等公益領域處處活躍著上海越商的身影。廣大會員向災區捐款達7000余萬元……
被毛澤東贊為“鑒湖越臺名士鄉”的紹興既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又是中國經濟最具發展活力的地區之一。所以,“越商”兩字應該蘊含著強烈的越文化商業價值與商界精神,把紹興人的精神傳承到“越商”之中,并隨之弘揚商海,為“越商”樹立起一種誠信有為、勤奮務實、創新拼搏、有容乃大的品牌形象。記者在采訪中驚喜地發現,無數鑒湖兒女正在為打造這樣的品牌形象作出不懈的努力,方方就是其中之一。
2011年5月28日,上海豫園紫錦城三樓,上海珍域珠寶有限公司正在舉行隆重的開業典禮。來自方方面面的嘉賓絡繹不絕,致賀的花籃從公司門口一直排到電梯口。上午10時許,在典禮行將開始的時候,一位中等身材,身穿紅色連衣裙、圍著紅色披肩的年輕女子朝眾人緩緩走來。她,就是上海市紹興商會副會長、上海大略傳播公司總經理、上海珍域珠寶有限公司的創始人方方。這是一個由內而外煥發出聰慧、活力的美麗女人。2004年春,在家鄉諸暨(隸屬紹興)創業多年并頗有所獲的她,毅然告別家人來到上海二次創業,謀求發展。
然而,一個三十剛出頭的青年女子獨闖上海灘,又談何容易!開頭幾年,方方可謂是歷盡滄桑。有好幾次,她幾乎處于“彈盡糧絕”的絕望地步。但她沒有氣餒,咬咬牙堅持了下去。幾度風雨幾度掙扎,她終于戰勝了挫折,事業逐漸有了起色。經過與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方方領導的上海大略傳播公司發展迅速。
但出人意料的是,就在“大略”風頭正健的時候,方方已經開始籌建起珠寶行業生產加工銷售的實業事業。原來,在她的心目中,這才是她真正摯愛的事業。她家在上世紀90年代初已開始了珍珠養殖業。經過多年經營,養殖基地已由浙江擴展至安徽、江西、湖南等地,總數達萬余畝。諸暨是一個以塊狀經濟發展的城市,而珍珠,更是諸暨的一大特產,量大質高,她的夢想就是從文化、藝術、造型等各個方面對珍珠進行“審美加工”,為家鄉打出品牌,為“越商”打出形象品牌。
在“越商”中,象方方這樣有抱負的優秀女企業家正在不斷地脫穎而出,“巾幗兵團”已不是一支可小覷的力量。頗有遠見的上海市紹興商會的負責人早已看清了這一點。為了集聚“越商”女性名媛并給她們搭建交流平臺,商會專門組建了“越商名媛俱樂部”。今年5月15日,俱樂部成立儀式在上海外灘六號舉行。紹興籍女性政府領導,商會會長、秘書長,會員單位女性企業家,企業家的太太、女兒,社會各界女性名流出席了活動。
據悉,俱樂部將通過高端培訓、理財沙龍、圓桌論壇、名媛派對、名人面對面等形式的主題活動,提高女性的綜合修養,增加女性的話語權,提升女性的優雅氣質。
商會的活動色彩斑斕。它將在社會經濟及社會管理的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編輯:程新友jcfycxy@sina.com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6944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