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對中國失業現狀的研究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突飛猛進,新的生產領域和新需求不斷衍生,但高校供給與產業需求、人工智能的開發、電子商務新興銷售渠道與傳統銷售渠道的沖突,以及產業結構升級的非線性影響所造成的失業問題不容忽視。調整產業結構、完善失業保險基金體系、健全激勵創業相關法律尤為重要。
關鍵詞:失業;電子商務;創業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0-0013-01
大數據時代,經濟發展帶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發達的生產力創造出新的產業領域和越來越多的新需求。在此背景下,社會與市場勞動力供求矛盾——失業問題卻不斷顯現,造成無法得到充分利用的人力資源價值浪費。此時,失業問題變成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之一。
一、失業的影響因素分析
?。ㄒ唬└咝9┙o與產業需求結構不穩定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的今天,高校不斷擴招等因素促使我國大學生就業困難成為一個復雜而又艱巨的必然性問題,大多數高校開設過多熱門專業,培養人才集中化,所培養的人才質量參差不齊,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現象普遍化。徐曉雯、王一涵認為,大部分高校大多采用沒有市場化的培養模式以及專業設置,這種教育模式使產業結構無法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結構和勞動力需求相對接,造成結構性失業[1]。
除了高校的培養模式,政府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制度還并不完善,大學生自我預期過高、對工資的過高追求與用人單位妄圖以低待遇招高素質人才的條件不吻合。種種因素使勞動力供給與需求市場不平衡,失業率居高不下[1]。
?。ǘ┤斯ぶ悄苁欠裎<叭祟惥蜆I
如今,人工智能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許多便利。在享受這種便利的同時,不免擔憂人工智能的產生和發展是否能危及人類的就業機會,從而造成大規模的失業?這是人力逐漸被自然力所取代,人類社會必須要面臨的問題。趙磊、趙曉磊認為,運用機器只是在生產力方面對失業有一些影響,不會造成大規模失業;且人工智能的出現能衍生許多新需求和新產業,雖然不能對沖失業卻能夠小幅度減緩失業[2]。由此可見,以目前的發展趨勢看,人工智能的發展不僅不會造成大規模失業,反而能使人類有更多的自由時間發展自我,創造新需求,從而帶動消費,使國家遠離經濟危機,但其帶來的小部分就業危機仍然不可忽視。
?。ㄈ╇娮由虅招屡d銷售渠道與傳統銷售渠道的矛盾
網絡化的電子商務作為一種跨區域的經濟活動,依靠互聯網信息技術和物流,憑借其獨特的便捷和速度優勢,成為大數據時代的新寵兒,更被稱作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對中國近些年來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然而,新型互聯網銷售渠道不免與傳統銷售渠道(如線下實體經營店等)產生沖突。張利霞指出,由于市場信息反映停滯、無法開拓全國市場等弊端,傳統銷售渠道會受成本低、市場信息接收敏銳的新興網絡渠道所壓制,企業如若不能對發展前景以及市場定位經營特點進行準確地定位,選擇合適的銷售方式,則會加大新舊兩種銷售渠道的矛盾,加重企業負擔造成內耗[3]。為更好地解決冗余內耗問題,企業便會用縮減企業人員等方式進行處理,從而影響就業。
?。ㄋ模┊a業結構升級的非線性影響
針對理論界關于產業結構升級對就業產生積極影響還是消極影響的不同觀點,李村璞、何靜采用1987年—2016年中國統計年鑒城鎮登記失業率數據作為1986年—2016年的樣本時期年度數據,進行實證分析。通過建立非線性平滑轉換模型、進行一系列平穩性檢驗、格蘭杰因果檢驗,得出產業結構升級與失業之間存在非線性關系,降低失業率的辦法是僅當產業結構升級達到一定水平才能降低失業率的結論[4]。
二、針對現狀所提出的對策
?。ㄒ唬┩晟剖袌鲞\行機制,調整產業結構
之所以會產生摩擦性失業的問題,最根本的原因是市場運行機制不完善。依據目前國情結合我國的實際探索產業結構調整路徑和不斷完善市場運行機制具有重大意義。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自主創新,把握經濟新常態的關鍵,整合資源開拓國際新市場。陳東認為,在互聯網的普及推動了電子商務飛速崛起的趨勢下,應統籌兼顧,協調好“政府與企業”、“短期與長期”、“存量與增量”三對關系;循序漸進,發展創新性新思維,延長產業鏈,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使產業鏈走向“高端研發”以融入全球價值鏈。以便拉動消費,增強企業活力,解決就業問題[5]。
?。ǘ┩晟剖I保險基金體系
近年來,隨著經濟由高速度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我國也越來越重視與之相匹配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失業保險作為保障失業人員的基本生活需要的措施,對促進國民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帶動就業起著重要作用。楊學宏認為,失業保險極具必要性,我國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近年來已基本建立,勞動保障體系建設水平也處于穩步提升階段,在職工基本生活要求這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保障效果。但目前的失業保險基金體系還不是很完善。因此,政府部門必須及時采取相應管理控制措施,同時加強管理力度,來提升失業保險基金體系的運行水平,借此使失業保險得到充分發揮。幫助職工從失業到就業平穩過渡,維護社會穩定[6]。
(三)健全相關法律法規以激勵自主創業
掀起新浪潮、形成新勢態的雙創政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使中華民族的創業創新精神得以激發。徐曉雯、王一涵認為,現階段激勵畢業生自主創業的一些扶持性政策和可操作性措施還沒做到完全明晰。在勞動力市場的具體機制應繼續鼓勵創業、創造就業機會,對其提供資金、信息技術等支持[1]。
參考文獻:
[1]徐曉雯,王一涵.反思與借鑒:中日韓大學生失業問題現狀及對策研究[J].山東高等教育,2018(5).
[2]趙磊,趙曉磊.AI正在危及人類的就業機會嗎?——一個馬克思主義的視角[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7(6).
[3]張利霞.網絡經濟時代銷售渠道整合發展研究[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6(5).
[4]李村璞,何靜.產業結構升級對經濟增長和失業的非線性影響[J].統計與決策,2018(22).
[5]陳東.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優化路徑研究[J].經濟師,2018(12).
[6]楊學宏.試論失業保險基金的安全管理[J].經濟師,2018(1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545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