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論下高職院校與非遺傳承人群的互動發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非遺傳承人群的培育是當下非遺傳承發展的重要內容。而高職院校是非遺發展的主要社會基地。因此,本文以高校與非遺傳承人群互動共生發展為主要內容,通過對其發展現狀的研究分析,提出在當前時代背景下,我國高校與非遺傳承人群互動共生的有效途徑,旨在促進我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同時以非遺發展帶動實體經濟,兼顧各地區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高校;非遺傳承人群;互動;共生發展
中圖分類號:G05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中明確指出了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與振興傳統工藝的理念,同時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在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的針對性保護措施過程中,對其中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的文化傳承問題進行了特別強調,為我國高校與非遺傳承人群的互動共生發展研究打開了良好的開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國高校與非遺傳承人群的互動共生發展能夠進一步加深改革開放的積極影響,不斷完善非遺文化傳承鏈條,提高民族傳承水平,滿足國家未來戰略發展需求,提高我國在世界舞臺上的綜合影響力。
1高校與非遺傳承人群互動共生發展的意義
通過高校與非遺傳承人群的互動共生發展,能夠使更多人意識到自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使命,并通過一定途徑積極履行自身文化傳承的責任與義務。同時,在高校辦學的條件下,可以從各不同專業中選擇技能型優秀人才,憑借高校與非遺傳承人群的互動共生與非遺藝術者進行專業互動學習,共同上進,以此為基礎搭建非遺文化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專項教學平臺,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另外,高校與非遺傳承人群的互動共生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傳承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高校先進、豐富的教學資源深度挖掘非遺文化項目,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知識覆蓋層面較廣、能夠帶動就業的一些公益項目首先融入高校教學中,與高校增進溝通,加強專項調研和培訓等,不斷提高傳承人群體的藝術審美能力與綜合文化藝術素養水平,在秉承傳統藝術文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我國傳統工藝的設計、制作及衍生品開發水平,振興中國傳統工藝,在新時代背景下為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賦予新的生命力,通過對高校與非遺傳承人群互動共生發展的研究,更快、更好地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揚。
2高校與非遺傳承人群互動共生發展的現狀
目前我國針對高校與非遺傳承人群互動共生發展的研究相對較少,與之相關的此類研究主要為:第一,喬海燕的“高職院校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的有效路徑研究”,該研究分別從高職類院校的教學課堂、文化研究基地以及特色文化活動等角度所開展的非遺教育工作進行了分析。第二,陳紅梅的“高校與非遺傳承人合作建立技能大師工作室的探索與思考”,該研究針對技能大師工作室的開展情況進行了一系列研究,指出其日常運行過程中的不足,包括工作形式缺陷、知識層面不夠全面以及發展規模較小等問題。第三,申茂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及其實現途徑”,申茂平在此研究中主要針對如何通過舉辦民族文化藝術培訓班、開展鄉土文化教育等方式進行專項人才的培養,使這種教學方式融入社會教育系統當中,促進非遺的有效傳承。第四,王劍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藝術院校專業建設的融合”,王劍紅在研究中以文化藝術的角度對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問題進行了分析,但是該研究在二者如何進行有機結合的方面有仍有一定的完善空間。
3高校與非遺傳承人群互動共生發展的優勢所在
在非遺這一文化概念明確之前,北京大學就曾組織大型歌謠采集運動,目的在于通過這種方式逐步增加對我國傳統民間風俗、民間手工工藝、民間文學及各種民間藝術等的了解,被視為中國民俗學的肇始。自此開始,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開始發掘中華民族傳統民間文化所包含的民族根性,并成為其振興中華民族的一種心靈寄托。此后我國文化部開始積極推動各地區高校結合自身教育特點開展非遺傳承活動,并鼓勵高校加強與民間非遺傳承人群的溝通與交流,為高校與非遺傳承人群互動共生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4高校與非遺傳承人群互動共生發展的基本措施
4.1發揮非遺傳承的載體作用
在高校進行非遺相關專業的建設屬于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學校方面需要與自身實際情況為基礎,全面分析現階段教育工作的環境變化,并在專業設置相關工作規劃中體現出適應性變革。非遺具有較強的本土性特點,這為高校相關特色專業的設置增強了可行性。本地區所特有的傳統民族與歷史文化各相應的文化遺存等都是高校專業設置的有力依據,所以,一定要注意沖破單一性學術模式的束縛,對地方文化進行深入挖掘積極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構建與非遺相呼應的、能夠滿足社會發展要求的專業。通過高校非遺特色專業的設置,不但培養了大量的民間藝術家,同時還進一步增加了高校學生對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引導其進行民間文化的研究與學習,通過專業學習及社會實踐不斷吸取文化養分,同時滿足了學生全方位發展與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需求。
4.2完善教材內容,為非遺傳承教學提供有效資源
各地區高校需充分利用當地非遺優勢進行教育革新,促進課程及教材與非遺的結合。首先,可借助非遺的實踐性特點將其制定為高校特色課程,增加民歌欣賞及民間藝術概論等一系列能夠體現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課程,結合地區特點對各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進行篩選與整合,并將其吸納入教學內容中。越來越多的高校,在專業課程里設置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課程,使高校課程內容更加豐富,通過教學實踐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于非遺保護及傳承的自覺性。其次,積極組織學生下鄉考察、寫生,到各地進行傳統文化的發掘,在進行實地采風的同時可以使在校學生增進與各地非遺傳承人群的溝通和交流,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精髓。另外,還可以借此促進各地區文化的交流,推進當地民間文化藝術的發展,促進文化衍生品的生成,帶動一方經濟,與非遺傳承人群互動共生發展。再次,結合筆者所在地區非遺項目開展情況來看,應組織非遺研究專家、學者以及民間藝術家共同參與教材內容的制定,在當地高校教學特點基礎上,體現出內容的地域性、民族性及科學性,從而成為一套獨具特點的高校非遺教育叢書。 4.3加強專業人才培養,為非遺傳承隊伍建設提供人才保障
我國高校非遺專業的設置是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需要,同時也是培養非遺專業人才的基本方式。因此,高校應進一步增加非遺人才培養工作,培養非遺專業技術咨詢服務、技術研究以及經營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將民間非遺傳承人才引進高校,并在校內培養弟子,進行技藝的傳承。也可以吸引民間藝人以兼職教師的形式開展高校專業教學,結合民間藝人的技藝特點將其納入日常教學中,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體會到非遺文化內涵,增加其綜合實踐能力,并建立起非遺承接人才隊伍。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組織開展專項研討與講座的方式針對高校相關教師繼續系統性的培訓,以此全面提高教師對于非遺專業的教學水平及管理能力。例如北京地區,自21世紀開始以來所開設的非遺素質教育類型的講座數量逐年遞增,所涉及的非遺內容也愈加全面,包括各種傳統文化的概念與特點,如京劇藝術、節日文化、民間剪紙、老北京曲藝知識及非遺保護等,實現了學校培養與傳承人口傳身教相結合,進一步提高了對非遺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
4.4積極引進現代化技術手段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各種信息化技術手段逐步被應用于各個領域,切實地促進了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對于高校與非遺傳承人群的互動共生發展而言,也應通過信息化技術手段提高傳統文化藝術的保護與傳承效果。高校結合自身特色專業,對許多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年老體弱的傳承人進行全面拍攝、記錄,將各種民間文化與民間藝術活動通過影像將其中的技法藝術進行儲存,并建立非遺專項數據庫,實現數據信息的實時積累。浙江農林大學充分發揮了自身在茶文化方面的優勢,在與非遺傳承人群互動共生的過程中設置了以茶文化保護與研究為主題的專業,使傳統的手工藝制作和現代化的技術更好地得到了融合。通過現代化技術的積極引進與應用,能夠有效提高對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性保護工作水平,可以引導高校相關專業學生憑借自身專業優勢更快、更加有效地參與到非遺保護活動中,同時還能夠使這些非遺藝術在現代科技的支持下得以傳承下去。這種以成果的形式積累下來的非遺教育資源,經過整合應用,構建起具有地區特色的教育資源體系,促進資源共享、服務教學科研、服務社會。
5結束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精魂所在,非遺保護與傳承關乎每一個中華民族成員的民族信仰與生命狀態,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機構,應肩負起非遺傳承的重要使命,增設非遺研究課程,培養優秀的非遺保護與傳承人才,政府相關部門應對此提高重視并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從而充分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708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