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傳統文化育人體系構建和創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十九大以來,弘揚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蔚成風尚。如何圍繞立德樹人,讓高職院校的學生弘揚傳承傳統文化,成為高職教育的一大時代命題。本文以山東理工職業學院為例,堅持以傳承實踐為核心,多元教育實踐并重,探索建設以傳承實踐為核心的傳統文化育人體系,讓傳統文化教育入腦入心,提升學生家國情懷、道德品質和人格修養。
關鍵詞:高職院校;傳統文化;傳承實踐;育人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途徑。但當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還普遍存在著重知識講授、輕精神內涵闡釋,教育內容的系統性、整體性不足,從事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的師資力量不足,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升,教育教學的感染力不強,教學方法和手段相對滯后,課程體系不完善,全社會關心支持的合力有待形成等一系列問題。本文就如何在高等職業院校進一步提升傳統文化育人功能,發揮高職教育優勢,圍繞傳承實踐傳統文化這一核心問題進行了積極探索。
山東理工職業學院始終站在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前列,自覺承擔起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重任,以傳承實踐為核心,通過課堂育人實踐、技藝育人實踐、環境育人實踐、活動育人實踐和文化交流實踐五個方面,開展高職院校傳統文化育人體系構建的探索與實踐,真正落實傳統文化育人效果。
1高職院校傳統文化育人的不足
1.1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重研究、輕實踐的問題
雖然高職院校傳統文化進校園已有多年的時間,但多停留在理論研究、思想指導層面。即使已經把傳統文化教育列入人才培養方案中,開設相關課程,但從課程的教學實際和教材使用來看,存在使用重研究的本科院校傳統文化教材、照搬本科院校傳統文化課程內容。而很少有開發適合高職院校學生的課程及教材。
1.2弘揚傳統文化重思想精神,輕傳統技藝的問題
高職院校傳統文化育人多從誦讀人文經典入手,注重對學生灌輸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精神。但這只能算是傳統文化育人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中國大批傳統技藝、民間冷門技藝處于失傳的危機之中。大學生特別職業院校的學生,不僅要傳承弘揚文化思想,對以技藝為主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應繼承和保護。
1.3傳統文化課程與學生的學習、生活脫節的問題
傳統文化課程普遍作為另立門戶的課程體系與其他課程少有互動。與通識課程、人文素養課程、思想政治課程等處于“割裂”的狀態。但作為學生素養教育的一部分,理應與以上提及的課程相融,甚至與技能專業課程相融,充分發揮其立德樹人的優越性。
1.4傳統文化進校園課堂易,進師生頭腦難的問題
當前全國各高校都在熱火朝天地實施傳統文化四進工程,但大部分都遇到了傳統文化進頭腦難這一共性難題,使得育人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流于形式。
1.5西方文化引進來易,中國文化走出去難的問題
長期以來,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存在著引進來多、走出去少的問題。在當前中國世界影響力日益擴大的大背景下,如何讓中國文化走出去,與世界共享博大精深、深具魅力的傳統文化,高校當擔負重任。
2高職院校傳統文化育人體系的內容特點
2.1課堂育人實踐
課程是傳統文化育人的第一陣地。面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能否讓以動手為主學習技能的高職學生真正的領會吸收傳統文化的精髓,提升他們的素養,是傳統文化課程要完成任務。圍繞著“讓學生參與課程實踐”這一中心目標,通過傳統文化課程項目化改革,構建任務貫穿、教學環節多元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在課堂上實現主觀世界、客觀世界的改造。以山東理工職業學院《論語》教改為例,在全國轟轟烈烈的傳統文化課程改革大潮中,此課程獨樹一幟地采用“大學問、小故事”論語課程項目化改革,讓學生在“做”中實現對論語思想的深刻理解。2015年全國著名職業教育專家戴士弘教授來學院進行整體教學設計輔導時,給予了“首破全國傳統文化課改堅冰”的高度評價。
此外傳統文化課程不應該孤立的存在,應與專業文化相融,獨辟蹊徑培育工匠精神。山東理工職業學院首創編寫11大類《專業文化與職業規范》系列教材,將專業文化、職業規范教育貫穿于課堂教學、實習實訓、職業發展全過程,通過挖掘各專業的特點,結合中國傳統工匠精神,提煉光電工程、智能制造、汽車、大數據、航空航海等特色專業文化,實現把職業文化的精髓與學校的專業課程與實踐環節深度融合,并最終落到學生的職業素質和職業價值觀培養上。
2.2技藝育人實踐
高職院校傳統文化育人,應鼓勵學生不僅動腦,還應動手。在身體力行中領悟傳統文化的魅力。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在傳承保護傳統文化遺產、非遺技藝方面,主動擔當、積極作為,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山東理工職業學院建成室內面積5000多平方米的“濟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發展基地”。非遺基地以“文化濟寧”為主線,涵蓋運河文化、魯班文化、國學茶藝、書畫藝術等,開辟了“孔子學堂”“尼山書院”系列特色文化課堂。學院聘請十九位非遺大師,開設非遺傳承人“技藝名師工作室”。以此為平臺,對大一新生開展“學會一項非遺技藝”活動。
2.3環境育人實踐
文化建設應賴以一定的環境建設。傳統文化育人更離不開校園環境,利用校園景觀、校史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形成傳統文化多元支撐的資源平臺。山東理工職業學院以創建AAA級景區為載體,將校園環境建設與傳統文化教育緊密結合。在孔孟之鄉地域文化的基礎上,拓展以學院歷史文化、傳統手工藝文化、漢魏碑帖文化和現代工業文化為主題的旅游文化,面向游人推出科普文化課堂、選修課堂、修身課堂、非遺體驗等項目。學院校園現有日晷廣場、和諧廣場、大學湖、非遺基地等富有傳統文化內涵的標識性景點,把校園景區、實訓基地、專業培養融為一體。旅游管理專業通過組織導游協會和導游服務公司兩個平臺,充分融合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集中組織大一新生進行“研學旅游”,將學院景區作為“研學旅游”第一站。通過讓學生充分領略校園風景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貫穿愛國、愛校的入學教育,學生了解學院“世界眼光、國際標準、特色辦學、職教報國”的發展理念,“綠色、人文、智慧、和諧”為特征的校園文化,“理析萬象,工求精密”的校風,強化學生對校園文化、校園精神的認同感、歸屬感。
2.4活動育人實踐
傳統文化育人如何與校園文化活動緊密結合,也是當前高職院校面臨的一大難題。經過多年的工作探索實踐,以愛國主義、紅色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為核心的校園文化活動已經發展的比較成熟,甚至是自成一體。傳統文化實踐要想真正融入其中,就應策劃一系列校園文化品牌。山東理工職業學院近幾年就成功策劃了一個校園文化品牌活動“經典吟誦大賽”。項目成功入選山東省高校思政工作十大建設計劃的校園文化品牌建設項目,建設期三年。本項目由原來單純的學生經典誦讀比賽,改革為品讀經典,光大吟誦傳統技藝;展示技能,傳承非遺技藝中外交流,響應“一帶一路”文化戰略三個層面,不僅豐富活動的文化內涵,使學院的傳統文化四進工程真正落地到育人工作中,落實到學生的活動實踐中,打通從課堂延伸到課外的傳統文化育人渠道。該活動打造精品吟誦課程,傳統文化課程融入吟誦元素,緊緊圍繞著“讓學生參與課程實踐”這一中心目標,采用吟誦教學法帶動學生自創古詩詞,讓學生在“做”中實現對論語思想的深刻理解,進行項目化課改。編撰吟誦教材,整理吟誦典籍,錄制吟誦共享資源課,進一步培養吟誦專業教師,成立吟誦大師工作室。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建設一個吟誦非遺技藝教學資源庫,舉辦非遺技藝培訓班,將此項活動納入人才培養方案體系,賦予相應學分。在課程設置上分為理論課程、專業基礎課程、設計課程、鑒賞課程、技藝傳承交流課程和技藝與衍生品開發課程。大賽增設非遺技藝展示環節,通過現場演示、事前錄播等形式,將大師傳授、學習效果等展示出來。專家評定成績計入學生個人評先樹優評價系統。
2.6中外文化交流育人實踐
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不僅為中國硬實力走出去提供了重大機遇,也為中國職業教育輸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中國職業教育走出去,其中不可忽視的一項內容即是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因此國際交流與合作成為當前高職院校發展中的重要一環。而借此平臺,讓高職學生參與到中外文化交流實踐中,本身也是傳統文化育人的創新實踐。山東理工職業學院中西融匯、內外兼修,通過建設澳大利亞分校、泰國六藝孔子學堂以及舉辦來華留學生孔孟文化節,推動中華文化和中國語言“走出去”,讓廣大學生在一系列中外文化交流活動中進一步感知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增強文化自信,樹立民族自信。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709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