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印地語+烏爾都”非通用語人才培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自“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我國非通用語教育迎來新發展,已有多所高校嘗試“語言+專業”的培養模式,開始注重對人才的綜合素質培養。印度與巴基斯坦是鄰國,雖然兩國的官方語言不同,但是彼此卻擁有一種相同的民族語言一鳥爾都語?;谛滦蝿菹路峭ㄓ谜Z人才培養需求,本文嘗試探索“印地語+鳥爾都語”雙非通用語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滿足“復合型+應用型”的人才培養目標,更好地助力我國的“一帶一路”倡議。
關鍵詞:印地語;鳥爾都語;非通用語;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H712;H713 文獻標識碼:A
印度與巴基斯坦是南亞地區的重要國家,印度的國語是印地語,其使用范圍是印度中北部十個邦,使用人數大致是5億左右,而巴基斯坦的國語是烏爾都語,其使用范圍則是整個巴基斯坦,以及與印度接壤地區,使用人數大致有1億。兩國官方語言各有不同,但是烏爾都語同時又是印度的一種民族語言。在我國開設印地語專業的高校從原先的8所增加到現在的15所,而烏爾都專業也從原先的5所增至現在的11所。從語言學角度來看,印地語與烏爾都語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處;從非通用語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讓學生同時掌握兩種語言有助于了解南亞地區的主要兩國,有利于提升非通用語人才培養層次。
1印地語與烏爾都語
1.1印地語
印地語屬于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主要通行于印度德里地區、比哈爾邦、北方邦等十個地區,使用人口約有5億。印地語的起源大致至一千年前,印地語的雛形來源于公元6世紀至12世紀通行于印度北部的阿波婆羅娑,被稱為“古印地語”,經歷了幾個階段后,直至18世紀逐漸發展成克里方言,現代的印地語就是建立在克里方言基礎上的,印地語中的用詞大多來源于梵語中的原型詞與變形詞,還有少量的波斯語詞和阿拉伯語。
1.2烏爾都語
烏爾都語屬于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是巴基斯坦官方語言之一,也是印度22種官方語言中的一種。在印度,克什米爾地區、德里地區等地也有以烏爾都語為母語的人,使用總人數約為使用人口約1.04億。“烏爾都語以克里方言為基礎,吸收了大量的波斯語詞匯和構詞方法,同時也吸收了很多阿拉伯語詞匯。烏爾都語詞匯系統中,約40%來自波斯語,約20%來自阿拉伯語?!?
1.3印地語與烏爾都語的關系
從語音學與語法學角度來看,印地語與烏爾都語是同一種語言,語法體系幾乎相同,語音系統相差甚微,僅有少量音素由于是來自于波斯語和阿拉伯語,所以略有增減。從詞匯角度來看,兩者又又相當的區別。印地語中的主要詞匯來自于梵語原形詞與梵語變形詞,而烏爾都語的詞源來自于波斯語與阿拉伯語。著名的印地語文學評論家拉姆·維拉什·謝爾瑪認為,在歷史上我們如果一直溯源會發現印地語與烏爾都語其實是沒有區別的。他也認為兩種語言的語法相同,代詞語動詞結構相同,不可能是兩種語言。
2必要性與可行性
2.1國家層面
在我國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努力打造“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大背景下,能夠與南亞區的主要兩個國家進行全方位的交流與合作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印度對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回應不明,更亟需一批既懂外文又講得好中國故事的人才增信釋疑,建立互信。另外,我國在巴基斯坦主要港口瓜達爾港進行了多渠道投資,在經濟能源方面的合作更離不開語言互通?!袄鋺鹬?,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沖突不斷,兩國關系持續緊張,是南亞的主要沖突之一?!庇〉卣Z與烏爾都語同為南亞地區主要語言,是了解印度與巴基斯坦的主要用語,基于南亞的特殊地緣政治情況,將印度與巴基斯坦作為整體來考量,有利于我國從更宏觀的角度作出決策。
2.2外語院校辦學層面
非通用語的發展己突破傳統的語言文學教學導向,“非通用語+非外語學科方向”和“非通用語+地區研究”等多種外語人才培養模式。但是,各外語類高校的實際情況各有不同,如何打造非通用語人才培養特色,己成為當下各外語高校思考的主要議題?;谕黄苽鹘y培養模式,在非通用語的視域下討論“官方語+民族語”的雙語培養模式,從語言對象國角度討論,是結合南亞地區實際地緣政治情況,從培養目標來看是努力實現打造復合型人才,從學校專業設置來看,是將兩個專業的資源優化配置。所以,“印地語+烏爾都語”雙非通用語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是非常有必要的。
2.3從語言學角度
從二語習得角度來看,當學習一種新的語言時,會借助于母語語言字母的發音、詞義、結構、語法規則來表達?!叭绻诙Z言與母語的規則是一致的,那么會對學習新語言產生積極影響,這被稱為‘正遷移’”。美國應用語言學家奧德林提出“當學者易掌握兩門語言時,這兩種語言都會對第三種語言的學習產生影響?!币簿褪钦f,如果當學生己經熟練掌握第二語言,那么這些語言知識就都可能成為遷移的對象。語言學家喬姆斯基的重要理論普遍語法中解釋道“普遍語法是一切人類語言必須具有的原則、條件和規則系統,代表了人類語言最近本的東西?!庇〉卣Z與烏爾都語的語法系統基本一致,語音發音僅有少數字母有差別,基于這兩種語言的相似性,當學生掌握了印地語后,再去學習烏爾都語,這時,在學習印地語時掌握的語言習得能力會對學習烏爾都語產生更多的積極效應,即所謂的“正遷移”。
3國內國外院校的實踐
3.1相關實踐
目前國內同時開設印地語與烏爾都語專業的院校有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8所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以以下兩種方式。一是“通用語+非通用語”培養模式;二是“非通用語+專業”培養模式。近兩年部分外語高校將目標逐漸放在了區域與國別研究領域上,在教授外語同時,面向學生開設與語言對象國相關的歷史、文化、宗教、社會研究類的課程。另外,上海外國語大學已經開始實踐“印地語+烏爾都語”雙非通用語培養模式。上海外國語大學為印地語專業學生在大三時開設“烏爾都語基礎”專業選修課,開設一學期,2個學分,每周2課時,主要教授烏爾都語發音、書寫、基本語法以及口語表達,考試采取筆試形式。學生經過一學期的訓練后,能夠掌握烏爾都語的發音、書寫以及基本語法。筆者曾經留學于印度尼赫魯大學,在就讀印地語文學方向的碩士研究生期間,開設了一學期“烏爾語簡介”必修課程,每周4課時,主要教授烏爾都語書寫規則,此外還講授烏爾都語詩歌,拓展文學方面知識。 3.2面臨問題
3.2.1學校層面
多數外語類院校同時擁有印地語與烏爾都語專業師資較少,不利于此種培養模式的推廣;且僅有一兩所高校開始實踐該模式,但尚屬于起步階段,印地語與烏爾都語授課時間安排還在摸索中,針對各個學校的辦學特色,培養目標如何設置、培養體系如何完善等,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教材有限,現在僅有2010年軍事誼文出版社出版的《印地語一烏爾都語互學教程》是針對懂印地語的學生教授烏爾都語,相關的口語、閱讀、聽力等教材也都有待完善。出國交流方面,一般來說,學習印地語的學生有機會申請國家留學基金委的項目,去印度學習印地語一年,但沒有設置烏爾都語課程,學習烏爾都語的學生有機會去巴基斯坦學習,但也沒有相關印地語課程。
3.2.2學生角度
學生對于同時學習兩種外語感到壓力較大,印地語本身詞匯量豐富、語法規則復雜,在此基礎上還要學習另一種語言,學生常感到力不從心。會出現“負遷移”的情況,即基于所學的印地語的語料知識去學習烏爾都語時,發現印地語的語言規則不符合烏爾都語的習慣,從對學習烏爾都語而造成負面影響。對另一種語言不感興趣,無法集中精力學習,認為印度語巴基斯坦屬于第三世界國家,學習這些語言將來就業不便,認為該學科前景較差。
3.3解決對策
3.3.1師資方面
現今,烏爾都語師資十分匱乏,對于開設了烏爾都語專業但還沒有招聘師資的學校,可將有印地語專業背景的教師派遣至其他高校學習烏爾都語,利用委培的方式提升教師語言能力。另外,可邀請己退休的烏爾都語專業教授來校講課,并開設南亞問題研究等方向的專業課程,在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增進對南亞地區問題的宏觀理解。
3.3.2教材方面
中國非通用語協會在2016年成立了南亞語種分會,通過該協會可聯合印地語與烏爾都語專家合作編寫教材,突出教材的應用性、實踐性,更重要的是要針對南亞地區語言人才培養的特殊性,將國情、政治等內容編入教材。
3.3.3培養方案
在借鑒其他院校培養模式的基礎上,要結合辦學特色,制定合理的培養方案,要明確什么階段設置烏爾都語課程、課程內容的深度如何、培養目標是什么等。要注重烏爾都語課程設置的實用性,此外還應該配合語言課程設置相應的國情文化類課程,以輔助語言教學。
3.3.4出國交流
學??膳c印度高校建立并拓展校際合作,選擇有烏爾都語專業或課程的院校,向對方提出開設烏爾都語基礎課程的要求,在保證印地語學習時間的情況下,依據學生層次的不同,可單獨開課或插班學習。
4結束語
印度與巴基斯坦是南亞地區的重要國家,是我國對外交往的重要對象國,“印地語+烏爾都語”雙非通用語人才培養模式是順應我國“一帶一路”倡議,促進我國非通用語發展的一項新的嘗試,雖然尚屬起步階段,面臨師資、教材、教學等多方面的問題,但是,通過各方的努力與嘗試,該模式己有了各項新的進展。如果該模式日趨成熟,亦可應用在其他多語種教學上,甚至開拓一種新的“官方語+民族語”非通用語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促進我國非通用語教學發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714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