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投資者持股能否抑制管理層的機會主義行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前,上市公司管理層利用權力進行機會主義的行為仍然非常普遍,嚴重損害了股東及其他相關利益者的利益,為了加強對管理層的制約,國內外相關專家進行了多方面研究,加強內部控制的有效性,提高對管理層的監管,以及發揮內部審計以及控股股東的作用,薪酬激勵等,很少有從機構投資者的角度去研究對管理層的機會主義的作用,本文以上市公司作為研究背景,研究機構投資孝持股是否可以有效的制約管理層的機會主義行為?
關鍵詞:機構投資孝持股;管理層;機會主義行為
中圖分類號:F832.5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2-0327-01
一、引言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人是有限理性的,所以人不可能對復雜和不確定的環境一覽無余,不可能獲得關于環境現在和將來變化的所有信息,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人就可能利用某種有利的信息條件如信息不對稱環境,向對方說謊和欺騙,或者利用某種有利的談判地位背信棄義,要挾對方以謀取私利。由于公司治理不完善,兩權分離導致的利益沖突等影響因素使得股東不能有效的監督管理層的行為,而管理層為了政治成本(Makar,1998)、薪酬(simon,2013)等,有動機也有一定的能力進行機會主義行為,以獲得私有收益。
管理層的機會主義行為使得股東及相關利益者能以獲得真實有效的信息,做出對自己有利的決策,信息不對稱使得傳遞的公司的特質信息更少,等了解到真實信息時,已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損失。Verrecchia,研究中指出,管理層會在權衡了相關的成本收益后,優化選擇去披露發生變動的相關性的業績信息,使得提供的報告的可靠性降低,
會計信息是相關投資者進行決策的重要依據,會計信息質量高傳遞到資本市場上關于公司的特質信息也較多,能夠讓投資者做出合理的預測,及時調整。機構投資者作為專業的投資者也會受到會計信息影響,通過直接獲取公司提供的信息,成本低,效率高,但是一旦質量低下,就會做出錯誤的決策(季予希,2013)。
二、文獻綜述和研究假設
管理層作為公司的經營者,負責為所有者及相關利益者提供信息以此來了解公司的經濟業務活動及相關事項,但是管理層為了獲得高額的私有收益進行了盈余操縱等機會主義行為,使得會計信息質量逐漸降低,報告的有用性逐漸減弱,信息使用者無法做出合理的決策。根據有效監督假說,機構投資者是公司的有效的外部監督者,機構投資者需要利用會計信息及時的判斷自己的盈虧狀況,為了減少自己的投資損失,就會重視管理層提供的會計信息的質量,花費成本監督管理層是否損害自己的利益。
研究發現機構投資者存在參與公司治理的動因,并可監督管理層的行為,也可通過其在資本市場信息傳遞的“羊群效應”來給管理層施加壓力(李維安等,2012)。機構投資者在直接使用管理層提供的會計信息時,質量得不到保證就會影響判斷,所以機構投資者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會積極參與到公司治理活動中(李越冬,嚴青,2017),從而使機構投資者持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監督公司管理層經營的機會主義行為,而管理層想要利用應計盈余管理來達到調整公司利潤的目的也就難以實現了(Mitra,2005),甚至會放棄進行盈余操縱行為。或者對管理層提出要求在對外報告信息時,能讓公司的信息被披露出來,管理層迫于壓力,自然會收斂,機會主義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抑制。由此提出假設1
H1:在其他條件一定時,機構投資者持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管理層的機會主義行為。
機構投資者的持股比例不同,對管理層的監督也會有所不同,對于持股比例較多的投資者,投入的資金多,較高的機會成本,只是一味的“搭便車”獲取信息進行投資調整并不是明智的(chen.et.al,2004),一旦管理層進行機會主義行為,提供了不實的會計信息,會給機構投資者帶來更多的損失。為了減少損失一方面會花費較多的代價充分挖掘公司信息,甚至會聘請資深專家來對公司進行深入的調查分析,一旦發現管理層進行了盈余管理的機會主義行為就會及時阻止(唐盛培,2006)。另一方面積極參與公司治理,遏制管理層,使會計信息質量得到提高,代理成本降低,隨著持股比例的提高,這種治理作用就越強(Shleifer and Visliny,1997),從而發揮內控的監督作用,管理層若想進行機會主義行為則會處處受限。持有比例如果較低,為了節省成本會直接使用管理層提供的會計信息進行了解公司,不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挖掘信息,更沒有動力參與公司治理,監督管理層,抑制管理層的機會主義行為的作用減弱。由此提出假設2
H2:在其他條件一定時,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越高,越能有效抑制管理層的機會主義行為。
三、結語
通過對機構投資者持股對管理層機會主義的影響的研究發現,機構投資者作為公司的一個重要的監督者,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監督管理層,減少管理層盈余管理等機會主義行為,從而提高公司的信息質量,對于機構投資者來說,可以減少因信息不對稱而帶來的投資損失。所以可以由此出發,加強機構投資者的引入,特別是境外的機構投資者。QFII和RQFII的占比雖然較低,但是持股時間長,對于A股市場投資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加強對管理層的施壓,抑制機會主義行為的發生,維護公司的利益,充份利用機構投資者在資本市場的重要作用,提高信息質量。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9394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