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財務管理的風險防范措施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浪潮下,國有企業獲得了又一次發展的“春天”,企業改革、改制,促進了其自身經濟實力的提升,夯實了企業發展的內核。同時,在不斷的演化和更新中,國企在發展中存在的多種弊端也浮出了水面,對此,我們應正視經濟改革的兩面性,既要肯定改革的成果,又要鼓起勇氣面對改革中的種種問題,并積極想辦法、找出路,不斷鉆研和創新,改善企業發展中的問題和不足,從而為企業在發展中不斷撥亂反正,為企業健康、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關鍵詞:財務管理;風險控制;國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國企的多項經濟活動中,財務管理可謂是重頭戲,其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也較為復雜。當前,我國經濟受到下行壓力的影響,市場競爭更加激烈,而對于褪去“保護”的國有企業來說,要想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立足,并保持行業“領頭羊”的地位,就必須從內部進行整改,尤其是要加強對企業內部經濟行為的把控,將企業財務管理風險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這樣,才能夠杜絕企業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財務風險,增強企業發展的經濟實力和對市場經濟的適應能力,從而保持國企的領軍地位不動搖。
一、當前形勢下國企財務管理存在的風險
1.國企對現代財務管理的意識較為薄弱
在進行經濟改革之前,國企的經營管理可謂是“旱澇保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國有企業的主要資金來源是靠各級政府的財政性撥款,企業本身并不自負盈虧,所以在對企業的資金管理過程中,財務部門沒有形成系統的管理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對于企業的資金來源、資金流向甚至在企業內部的資金流轉也沒有進行全程把控,這樣的財務管理模式無疑是將資金置于無人管控的局面,必然會加大其在流轉過程中的風險。此外,財務部門并未參與到生產經營的各個領域,甚至對企業主營業務知之甚少,造成財務部門與一線部門在財務對接上過于被動,也不利于財務工作的開展。
2.國企在投資方面存在較高的風險
面對經濟多元化發展的趨勢,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涉足于不同行業領域以謀求更多的利益,國有企業也不外如是。近年來,許多國有企業開始進行跨領域投資,利用經營所獲取的利潤,分化到不同的項目以贏取更豐厚的收益。然而,在進行投資前期,國有企業的相關財務部門對投資的行業或項目缺乏前瞻性的財務預估,而在投資過程中也不能進行經濟干預,造成項目的投資失利。此外,財務部對于企業自身發展投資也缺乏科學預判,容易造成企業運轉資金過?;虿蛔?,導致其自身運轉的資金鏈環節出現問題,從而引發了企業的財務危機,影響了企業的全局發展。
3.國企內部缺乏完善的財務風險防控制度
內控,是近年來企業經濟活動所普遍關心的一項重要工作,在企業內部實施有效的內控,可以將企業所有經營活動控制在預算之內,保證企業經營規范,降低企業在發展中的風險。而受思維固化和工作模式固化的影響,國企內部并未建立財務內控和財務審計制度,讓財務工作仍停留在最初的模式中。而另一方面,良好的、健全的風險防控體系的建立的前提是要建立起財務預算機制,讓企業的各項經濟活動能夠被控制且能被調整、優化,而就目前而言,過期的財務部門并未施行財務預算,僅是憑借財務工作的傳統經驗進行不斷調整,這樣財務工作仍然停留在原地,對于財務風控的工作沒有實質性的推進。
4.國企內部財務管理主體及責任落實不到位
國企改革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改革的目的就是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經濟,讓企業的存在形式、制度、模式等生產關系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社會物質文明的前進。就現階段而言,國企在權責劃分中的邊界較為模糊,管理的主體和工作中的具體責任無法落實到位。例如,為實現國家資源和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企業之間會進行合并、重組和收購等經濟行為,在進行經濟并購的過程中,會涉及到權責主體的問題,當多家企業組合在一起時,必然會產生企業的經濟權責四分五裂、權責主體模糊的情況,由此財務部門在工作時無法明確權責主體,必然也不能進行財務管理責任分配,這就延誤了財務管理工作的進度,增加了財務工作中的風險系數。
二、國有企業財務風險防控的應對策略
1.樹立全企業層面的風險防范意識
國有企業改革必定不是一帆風順的,在順境中,我們需要的是與時俱進、繼往開來的毅力,而在逆境中,我們更需要的是無所畏懼、一往無前的勇氣和魄力,但是無論是哪種境況,我們都需要未雨綢繆,提前做好風險防范工作。就財務管理工作而言,在進行財務工作時,需要建立自上而下的風險防控機制,提高企業所有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首先,從企業的決策層來說,需要站在管理的角度對企業的各項經營活動進行評估,對于風險系數較高的環節應重點加強監控,同時還需要制定風險預警方案,在出現風險時能夠一擊即中,將企業的風險因素扼殺在搖籃里,保證經營管理工作萬無一失。其次,從財務工作的基層而言,財務人員也需要樹立財務工作的全局觀,無論是財務宏觀經濟情況還是具體財務工作的細節,都需要財務工作人員認真核對、仔細思考,確認當前的財務工作符合國企發展的宏觀環境。
2.完善國企內外內控體系及制度
企業內控是保障財務工作安全運行的最為關鍵的一道防線,在當前日益激烈的競爭態勢下,國有企業需要完善的內控制度和內部審計來提升財務工作的安全性和規范性。鑒于此,在國企的財務工作中,需要建立起全生命周期的企業財務信息監管檔案,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員工乃至是企業的固定資產,都要進行動態監督,做到實時監控、實時檢查,提升企業財務活動的安全性。同時,還需要建立財務預算制度和財務信息公開制度,為每項經營活動建立一個檢測系統,以財務預算和財務報表為依據,對企業各項經營活動進行監督。
3.提升國有企業在資金流轉方面的控制力
國有企業在進行投資時,必須要綜合考量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以此為基礎制定企業的項目投資計劃,在進行項目投資時,需要財務部門對投資進行科學、準確的財務信息預估,切實參與到項目前期規劃、開發及經營的相關工作中,了解企業在投項目的精準財務信息工作。但在其中,財務部門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考慮是否需要根據國企的情況進行主業和輔業的業務分離,減少國企的負債壓力,讓企業能夠輕裝上陣,而對于主輔業分離的情況,財務部門也需要做好相應的安撫工作,解決好因主輔業分離而產生的財務補償等問題,減少國企在發展過程中的風險。
4.優化企業財務管理的組織架構
財務管理的組織架構是履行工作職責,保證財務工作權責統一的基礎,也是一個部門甚至一個企業能夠長期發展的根源所在,因此必須要推動財務部門的組織架構調整,使之能夠與現行社會經濟發展的總要求相匹配。首先,要分化企業的權力,明確企業財務、人事和綜合性事務的管理權的同一性,即對企業的最高管理者負責,以此作為財務管理組織架構的基礎。同時,在財務內部也要權責分離,設立預算、會計、財務評估和風險管控等不同的崗位,并設立專人專崗,權責分明,杜絕徇私舞弊的情況發生。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就目前而言國企的財務系統并不與市場經濟中的先進財務管理理念所兼容,甚至在某種層次上是落后的,而財務系統攸關企業所有的經濟行為,一旦財務系統的風險系數高于企業所把控的范圍,就極有可能會引發財務風險的連鎖反應,危及到企業各項經營管理活動。因此,國企必須要將財務風控當作經營管理的頭等大事來抓,在內部形成全周期的財務管理思維,同時還要提高財務部在各項工作中的參與度,特別是要抓好企業的資金流,減少企業在投資、籌資以及利益分配等方面的風險,提升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金昇.國企內部控制應用于財務風險管理中的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8,(36):266.
[2]金紅偉.探究新時期國企財務管理與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J].財經界,2018,(21):59-60.
[3]郭郅琦.關于防范國有企業財務風險問題的探討[J].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12,(019):59.
作者簡介:馮科成(1969- ),男,陜西宜川人,畢業院校: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目前職業:會計,學歷:本科,職稱:審計師,單位: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油田氣化工科技公司,研究方向:財務管理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9616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