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薪酬:真實的謊言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于立文
2010年全國近5000家企業的薪酬數據采集結果顯示,90分位的高管薪酬竟然高達276萬元。而上市公司披露出來的2009年可比數據僅81.48萬元。真實的薪酬藏身何處?
高管薪酬的高低是高管價值最量化、最客觀的評價標準,也是證明一個行業或一家公司吸引力最強有力的證據。對社會大眾而言,獲取高管薪酬最直接的渠道就是上市公司年報。然而部分上市公司卻不能做到這一點,高管激勵的報酬信息遮遮掩掩,真實的年度薪酬收入拒絕披露,這樣的企業如何讓公眾和投資者放心?!
跛腳的高管“報表薪酬”
為了準確對比分析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數據,我們對1530家可比的A股上市公司前三名高管平均報酬進行了統計(見左下表),其2007年―2009年的平均薪酬分別為38.57萬元、38.72萬元、42.19萬元。
從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增長幅度看:2008年10分位的增長幅度高達23.59%,是各分位中增長速度最快的,但平均薪酬的增長幅度只有0.38%,增加幅度非常低,遠低于11.6%的社會平均薪酬增幅,不能反映實際情況;2009年薪酬增長最快的是25分位,增幅為15.54%。無論從縱向分位值增幅還是平均薪酬增幅來看,2009年高管薪酬8.95%的增幅高于同期社會平均薪酬的增加幅度(7.8%),基本符合社會認知。
造成2008年平均薪酬增幅偏低的主要原因是,2007年中國平安因為實施高管激勵計劃,前三名高管的平均薪酬達到5399萬元,直接拉動高管薪酬平均值猛增。如果將中國平安2007年的薪酬換成2008年的719萬,則2008年高管薪酬平均增幅為9.09%――仍然低于社會平均薪酬增幅。這也表明,上市公司披露的薪酬增速數據難以讓人信服。
需指出的是,從信息披露和企業誠信經營的角度出發,中國平安絕對是上市公司學習的榜樣,能讓公眾和投資者了解一個真實的平安,能夠根據上市公司年報對平安做出真實的價值判斷。
從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絕對值來看,2009年高管薪酬10分位為9.97萬元,90分位81.48萬元,薪酬差異達到8倍。筆者認為,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在高管薪酬給付上存在較大差異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畢竟上市公司中有近百家企業的年營業收入不足億元,同時也有近兩百家企業年營業收入過百億元。但奇怪的是,2009年有超過50%的上市公司高管報酬低于30萬元,有超過25%的上市公司高管報酬低于17萬元,更有超過10%(150家)的上市公司高管報酬低于10萬元――相信這個數據遠低于大家對高管薪酬的普遍認知,因為這個薪酬水平甚至已經低于優秀碩士畢業生第一年的起薪,也大大低于開餐館的小老板。
中國高管薪情領先亞太
為了進一步了解企業真實的薪酬水平,正略鈞策商業數據中心2010年對全國近5000家企業的薪酬數據進行了采集。參與調研的企業大多分布在市場競爭激烈、人才流動大、薪酬水平較高的行業,如金融、地產、汽車、高科技、醫藥、快速消費品等。數據來源主要是企業參與薪酬調研提交的真實薪酬數據,相對來說數據真實有效水平要高得多。
根據這一資料的統計分析,2010年全行業高管薪酬水平要比上市公司年報中的數據高很多,能夠反映出市場實際水平。
事實上,中國高管高分位的薪酬水平已經在亞太地區名列前茅,有非常強的競爭力。而中國高管薪酬水平高是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首先,中國高管人才供給不足。中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需要大量的高管人才管理企業,而企業培養出的高管人才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幾乎每家企業都缺乏優秀的管理人才,需求嚴重大于供給。
其次,中國高管人才責任重大。中國目前的經濟環境、經營環境處在一個快速發展、變化的狀態中,經營好一家企業除了要求高管有超強的管理能力,還要求高管有敏銳的洞察力,這提升了企業對高管的要求,同時降低了企業對高管薪酬的價格敏感度。
再次,中國企業與世界企業的差距在縮小。目前中國在很多領域的競爭對手是國際上的知名公司,縮小與競爭對手的差距首先要縮小人才之間的差距,特別是企業高管人才的差距。外國人在為中國企業打工已成為屢見不鮮的事實,這說明中國企業能夠支付足夠高的薪酬吸引他們加盟。像聯想在2008/2009財年,楊元慶的薪酬達到722.9萬美元(接近5000萬元人民幣),雖不及CEO美國人比爾・阿梅里奧的1756.9萬美元(約1.2億元人民幣)的薪酬高,但已經開始與國際接軌。
還有一點,高管薪酬大多與企業經營業績掛鉤,中國企業的經營業績大多優于世界平均水平。2010年1-11月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幅達到49.4%,這樣的利潤增長速度勢必會推升高管薪酬的急速上漲。
真實薪酬藏身何處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大公司職業經理人的薪酬水平通常會高于小的私營企業主,道理很簡單,如果職業經理人的薪酬低于小私營企業主,那么會有非常多的優秀管理人才進入創業之路,而不是在大公司中擔任要職。實際上,在中國這條法則會更加適應,因為中國經濟發展迅猛,創業的獲利空間和生存機會都比發達國家大很多。企業的高管對自己所處的行業或領域基本上都有前瞻性的判斷,再加上在企業中積累的人脈資源,出來創業遠比在公司工作收入高。但為什么沒有數據證明大批的上市公司高管辭職創業呢?難道是中國企業高管的自身素質水平高,對股東懷有特殊的恩情?抑或是留戀上市公司的工作氛圍,視金錢為糞土?但這也很難解釋,畢竟中國的物價飛漲,在一線城市100萬元幾乎買不到一套適合居住的房子,300萬元買不了一套各方面都比較稱心的房子,年薪不到30萬元的收入,支付起來也會比較困難,也就意味者超過一半的上市公司高管很難過上體面的生活。由此推理,結論只有一個:目前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披露的高管薪酬數據失真,換句話說,年報上看的收入并不是其全部真實收入的體現。那么,真實的薪酬藏到哪里去了?筆者認為主要有四大原因。
首先,上市公司高管有優厚的福利待遇,特別是國有上市公司福利待遇更好(衣食住行幾乎都包括),在年報中披露的只是現金收入部分,這是高管薪酬水平偏低的原因之一。其次,上市公司為了給高管避稅或降低公眾對高管薪酬的關注度,很多收入通過其他途徑領取,如在母公司或者其關聯公司領取薪酬,或將高管薪酬通過財務報銷(列入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等)的方式發放,不在公司年報中體現,這種操作方式在很多企業中都存在。再者,高管有上市公司股份或期權,降低了對年度薪酬的要求,高管希望通過努力和股東一起分享更多的收益。目前大批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還有很多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前已經分配給高管一定數量的公司股份,資本市場上的收益遠遠大于年薪所得。此外,國有企業薪酬限制,使得國有性質的企業高管薪酬水平被限制在某一水平。如2009年3月,財政部下發文件規定金融類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負責人薪酬280萬元封頂;國資委系統對總經理也有要求,官方數據顯示,2009年國資委系統企業高管平均年薪為60萬元。
根據證監會頒發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上市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任職情況、持股變動情況、年度報酬情況應該予以披露,故意不披露高管薪酬的真實信息,不僅是違法的行為,更是缺乏誠信的表現。一個缺乏誠信的企業首先增加與之合作的交易成本,勢必會影響其競爭力。試想,一家上市公司的高管年薪都不到20萬元,這樣的企業要么經營陷于困難,要么信息披露不真實,無論是哪種情況,都會影響投資者的投資信心,對企業的長期發展非常不利。
在呼喚誠信的今天,人們的誠信意識也在緩慢地蘇醒,上市公司作為中國優秀企業的代表,希望能夠舉起誠信的大旗,從真實披露高管報酬信息開始。
?。ㄗ髡邽檎遭x策商業數據中心經理)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7473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