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信貸高增緣何而來?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周小知

  市場和政策雙重作用的結果
  
  經濟增長對信貸需求的結轉。統計檢驗表明,貸款增加額與同期GDP之間存在高度相關關系。2008年GDP超過30萬億元,扣除對當年經濟增長影響不大的貸款(如土地購置貸款和年底突擊放貸等),經測算,相對于經濟增長所需資金而言,2008年貸款少放了5000億~8000億元,這些貸款需求是剛性的,直接結轉到了2009年,引起了年初貸款增長過快。另外,在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中,2008年貸款增長11.4%,比上年下降了6個百分點,也就是說,2008年固定資產投資項目中的資金需求,大約有1500億~2000億元結轉到2009年。
  企業長期壓抑的信貸需求得到突然爆發。2004年以來,我國進入了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掀起了新一輪投資熱潮。2007~2008年兩年全社會投資總額高達30萬億元,此輪投資的重點是工業(主要制造業)和房地產。2007年工業投資占城鎮投資的比重為42.4%,而制造業投資占工業投資的比重達71.2%,制造業投資增長速度達34.8%。大量的投資使制造業產能得到迅速提高,產量迅速擴大,企業對流動資金需求也在迅速增加,但由于宏觀調控政策,國家嚴控土地、信貸“兩個閘門”。特別是國家實行信貸規模嚴格控制和從緊的貨幣政策后,企業生產經營對資金的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根據國家統計局和國家發改委對2.7萬家大中型企業資金形勢調查表明,反映流動資金緊張的企業不斷增加,2008年四季度達到38.1%。2009年1月份,票據融資高達6239億元,反映了企業對彌補流動資金需求迫切渴望。
  信貸替代產品的“暗翻明”。2008年由于信貸規??刂?,商業銀行既要嚴格執行規模管理要求,又要滿足企業不斷增多的資金需求。維護客戶關系,顯然處于非常被動境地,因此,一些以貸款為基礎資產的信托理財業務和產品便應運而生。這些理財產品雖然是商業銀行的表外業務,不統計為貸款,但作用與貸款一樣,可解決客戶的融資急需,也可增加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其實是貸款的替代產品。2008年底放開信貸規模管理,此類理財產品到期后就轉為了貸款,有些沒有到期,由于連續下調貸款利率使其原來的高利率不合算了,企業也要求停止信托合同轉為貸款。估計全國金融機構此類信貸理財產品規模在5000億元左右,“暗翻明”也直接增加了銀行貸款需求。
  宏觀政策對銀行發放貸款的強大推動。宏觀政策是推動信貸迅猛增長的重要力量之一。從2008年9月份以后,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明顯加大,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商業銀行發放貸款。如啟動擴大內需十大措施,規劃4萬億的投資規模,取消信貸規模管理,連續下調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出臺十大產業振興規劃,明確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若干措施等等,各級地方政府更是信心百倍,大干快上,推出拉動需求的近20萬億元的投資項目,在各行各業為“保增長、擴內需”作貢獻的情況下,中央和地方都推出了很多投資項目,并在土地、審批、稅收等方面采取了優惠政策,商業銀行過去長期孜孜以求的好項目現在不期而遇,這些宏觀政策的出臺為信貸的快速增長起了摧化劑作用。
  直接融資大幅度下降。2008年下半年以來,證券市場公司首發籌資幾乎停止,2008年9月份為12.4億,10~12月份和2009年1月份都為零。2008年全年股票籌資大約3200億元,僅為2007年8520億元的37%。同時,實際利用外資金額也是一路下滑,2008年1月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42%,而11月則為下降36%,2009年1月下降32%。證券市場籌資功能減弱,外資因金融危機而投入下降,有的是惶恐外逃,直接融資金額大幅度下降,迫使企業籌資又走向信貸這
  條“獨木橋”。使信貸增長出現了火爆的局面。
  
  貸款高增符合銀行經營規律
  
  早投放、早受益。我國商業銀行改革已是闖關成功,公司治理不斷完善,經營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經營穩健,效益很好。盡管不少銀行提出了價值最大化或價值持續創造能力的經營理念,但年度考核或績效評價時,利潤始終是商業銀行各級機構追求的第一大目標,也是與員工績效直接掛鉤的主要指標。在權責發生制的會計制度下,要使貸款對銀行會計年度利潤貢獻最大,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使貸款早投放、早受益。如果12月份發放貸款,當年只收一個月利息,而1月份發放貸款,則可以收12個月利息,如果是同一筆貸款,其杠桿作用是11倍。因此,商業銀行年初發放貸款多一些可以說是一個規律性問題,從來就是如此。
  2009年商業銀行財務壓力大。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商業銀行都是上市銀行,股東的投資是需要回報的,沒有回報的銀行會遭到股東拋棄(用腳投票)、員工拋棄、社會拋棄。由于世界經濟和我國經濟下行周期的雙重疊加,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使我國出現了經濟增長放緩、企業生產下滑、經營效益下降、投資回報減少、失業人數增加等現象,商業銀行的信貸資產質量面臨經濟周期下行的嚴峻考驗。同時,中央銀行多次下調利率,使商業銀行利差明顯收窄,投資風險明顯增大,中間業務開拓困難重重,商業銀行財務壓力明顯增大,“保增長、保利潤、保份額”是2009年商業銀行經營的主要目標,目前商業銀行利差收入仍占80%以上,多發放貸款則成為商業銀行保利潤的主要措施。
  搶奪市場,功在當代利在長遠。中央確定的4萬億投資規劃和地方政府確定的20萬億投資規模,絕大多數是基礎設施、基本建設和民生工程項目,如鐵路、公路、民航、港口、城市交通、水利、風電等等,這些項目本來是我國未來發展規劃的項目,如“十二五”期間項目,為抵御當前經濟下滑的風險、大力拉動內需,政府把這些項目提前實施了。這些項目是風險相對較小、收益相對穩定的項目,也是商業銀行需要開拓或搶奪的項目,因此,搶奪市場、占領先機、加快發展是商業銀行2009年的共同愿望。許多商業銀行打破常規、開辟綠色通道、特事特辦、急事急辦、出手快、下手狠,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了項目的各項評估和審批,并及時發放貸款。這些項目貸款數額大,貸款時間長,貸款風險小,可替代性低,對商業銀行未來發展也是很好的基礎。
  商業銀行資金充裕。資金充裕是商業銀行發放貸款的必要條件。當前商業銀行資金普遍充裕。一是中央銀行從2008年9月25日開始,連續四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從17.5%降到13.5%,釋放資金大約15000億元左右。目前,商業銀行超額存款準備金率高達3%左右,銀行超額儲備超過1萬億元。二是存款增長較快。2008年金融機構新增存款7.7萬億元,比上年多增了2.3萬億元,由于證券市場低迷,僅儲蓄存款就多增了3.4萬億元。三是存貸差仍較大,2008年底我國金融機構存貸差超過16萬億元,2009年1月份盡管貸款猛增,存款也在猛增,存貸差仍維持在16萬億元。四是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商業銀行其它投資行為較為謹慎,相應增加了貸款可用資金。
  有利于不良貸款的“雙降”。商業銀行經營壓力除了來自股東以外,監管部門也有一股強大的壓力。其中不良貸款率和不良貸款額的“雙降”一直以來都是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的一個核心考核指標,關系到商業銀行各項業務的展開,也關系到銀行內部的績效考評。2009年由于宏觀形勢不樂觀,信貸資產要經受經濟下滑周期的考驗,可能會產生一些系統性風險,暴露一些不良資產,增加貸款規模也可以降低貸款不良率。增加貸款多收利息也可以彌補因核銷壞賬而減少利潤。因此,多發放貸款對“雙降”是有直接好處的。
  總的來看,1月份貸款并沒有什么難以理解的問題,在沒有信貸規模管理和中央要求支持企業合理資金需求的環境下,企業短期資金需求使票據融資大增,擴大內需啟動的基礎設施、基本建設等工程又使中長期貸款增加較多。當然,經濟發展有其自然規律,資金的供給也不是無限制的,國家啟動內需,擴大投資也是在特殊情況下的特殊辦法,商業銀行的信貸能力也要受其資本約束和管理能力的約束,從形勢看,2009年的信貸投放可能要多一些,這是政策和市場的要求,也是商業銀行的期望。
 ?。ㄗ髡呦抵袊ㄔO銀行研究部副總經理)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75823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