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陽明學與鎮海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鎮海衛作為明代四大衛所之一,素有“武功鎮海疆,文教冠閩中”之稱。通過對史料的挖掘,對陽明弟子、后學生平的跟蹤考究,筆者認為:陽明后學王時槐參與鎮海衛及其所屬戶所修建,有力鞏固了海防衛所;鎮海衛官兵參與王陽明征漳寇、平寧亂等戰役,支持王陽明建立不世之功;陳九川、李材等陽明弟子、后學在謫戍鎮海衛期間,積極講學、講會,大力弘揚傳播陽明心學,使鎮海衛成為陽明心學在漳州地區弘揚傳播的一大重鎮。
  關鍵詞:鎮海衛 陽明學 王陽明 陽明后學
  中圖分類號:K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19)02-79-84
  Abstract: Zhenhaiwei was one of the four ministry stations in Ming Dynasty. It is known as the power and educational center in eastern coast.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including Wang’s students and members of Wang Yangming School, the author argues:1) Wang Shihuai, a student of Wang Yangming, participat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Zhenhaiwei and local houses, which effectively consolidated the defence capability of it; 2) Soldiers there joined in Wang’s battles in Zhangzhou and the cities nearby, resulting in Wang’s final success against aggressors;3) Chen Jiuchuan, Li Tian and others, after studying there from Wang, actively introduced Wang’s thoughts during settling in Zhenhaiwei, leading to Zhenhaiwei being the center of Wang’s thoughts in Zhangzhou City.
  Key Words: Zhenhaiwei;Yang MingStudies;Wang Yangming;Yangming School
  明代四大衛所1之一的鎮海衛,既是南疆鎖鑰、刀光劍影之地,見證了有明一代的興衰成敗,又是崇儒重教、科甲連綿之區,素有“武功鎮海疆,文教冠閩中”之稱。無論是在以兵力支持王陽明建立不朽功業上,還是在弘揚傳播陽明學說上,都有濃墨重彩的一筆。只是一直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漸為世人所遺忘而已。
  一、鎮海衛:南疆鎖鑰
  明朝實行軍衛制,自京師到郡縣,皆立衛所,省級設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府級設衛,縣級設所。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的鎮海衛城,就是按照明代這一規制而建立的福建沿海之軍事古城,位于今福建省龍海市隆教鄉鎮海村。鎮海衛管轄南到廣東汕頭,北至福州馬尾的漫長海岸線。
  據《漳州府志》記載:
  洪武二十年(1387),始置鎮海衛,統左、右、中、前、后五千戶所,及置陸鰲、銅山、玄鐘三守御千戶所以屬。2
  又據《鎮海衛志校注》記載:
  其城周圍八百七十三丈,皆砌以石。城背廣一丈三尺,高二丈二尺,為女墻一千六百六十,為窩鋪二十,今廢。為垛口七百二十。東西南北分四門。后以東門失險,常閉,別開一水門。凡五門,各有樓。城下傾陡,以海為壕。3
  鎮海衛城是用花崗巖條石密縫干砌,為一順一丁做法,門設拱券頂,形制規整?,F存的城門遺址依然保存當年的建筑風貌,盡管已是殘垣斷壁,草木叢生,但依然屹立于東南沿海,堅如磐石。當時利用險要地勢,防臨海而筑的鎮海衛城,既有“以海為濠”的天然屏障,又有城墻設施完備的固若金湯,不負“四大衛所”之稱。
  作為東南沿海要塞的鎮海衛,其衛兵“原額設官軍五千三百有七名?!?可見,當時的鎮海衛是將多兵強。據了解,鎮海村現有常住居民大多是當年衛所將士的后裔,共有36個姓氏、且祖籍不一。這從另一個側面可以反映出當年鎮海衛常駐衛所兵力之多、兵源之廣,來自四面八方。
  鎮海衛從清康熙六年(1667)被裁撤至今,已超過350年。歷經世代更迭,兵馬蹂躪,風吹雨打,已是面目全非,尚存的只是頹垣殘瓦,眢井廢基?,F只殘存高約2—3米不等、長約2700米的城墻,以及東門、南門、北門、水門共四個城門,讓人無法想象這里曾經有過“駐軍五千、住屋櫛比、煊赫當世”的喧囂與雄偉。
  二、鎮海衛官兵與王陽明
  眾所周知,王陽明2一生武功顯赫,立下不朽軍事功業。明正德十二年(1517)時任巡撫南贛汀漳等處的王陽明,進兵征寇,平定了閩粵兩省交界數十年的動蕩亂局,使禍亂之淵藪成為久治長安之地,解蒼生于倒懸。明正德十四年(1519),王陽明運籌帷幄,竟“以萬余烏合之兵,而破強寇十萬之眾”,僅用43天就平定了寧王宸濠之亂,扶社稷于將傾。但很少有人知道,在王陽明用兵如神的背后,卻有許許多多的鎮海衛將士沖鋒陷陣,乃至付出寶貴的生命。無論是在征漳寇、還是在平寧藩,都可以看到鎮海衛將士官兵浴血沙場的身影。王陽明在《案行漳南道守巡官戴罪督兵剿賊》中提到:
  隨據參政陳策等呈:據鎮海衛指揮高偉呈,指揮覃桓,縣丞紀鏞,被大傘賊眾突出,馬陷深泥,被傷身死等因到院。3
  在《閩廣捷音疏》又一次提及:   行據大溪哨指揮高偉呈報……卑職與指揮覃桓、縣丞紀鏞,領兵前去會剿。不意大傘賊徒突出,卑職等奮勇抵戰。覃桓、紀鏞馬陷深泥,與軍人易成等七名、兵快李崇靜等八名,俱被賊傷身死,卑職亦被戳二槍。4
  從王陽明本人公移的記述中不難看出,在“漳南戰役”中,鎮海衛將官、士兵所表現出了“身先士卒、視死如歸、戰死沙場”的英勇形象。正德十二年(1517)正月二十四日,在福建漳州府,根據巡撫王陽明的排兵布陣,打響了征剿山民暴亂的“漳南戰役”。與此同時,廣東按察司分巡嶺東道兵備僉事顧應祥5也奉王陽明之命率領三路軍兵,多點進攻,計劃與福建方面官兵一起,合力圍攻“山賊”,形成閩粵兩省夾攻之勢,以求達成“畢其功于一役”,徹底消除邊界“山賊”隱患。為此,福建按察司兵備僉事胡璉親自率領鎮海衛指揮覃桓、漳浦縣丞紀鏞等1000余名官兵前去接應,以助圍剿“山賊”的一臂之力。大傘6山寨的“山賊”趁著濃濃的春霧傾巢而出,以熟悉地形之利,早已搶占先機,在山間密林之中設下埋伏。當鎮海衛指揮覃桓、漳浦縣丞紀鏞等官兵進入“山賊”埋伏圈之后,就遭到“山賊”強有力的阻擊,其坐騎戰馬陷入深潭泥濘之中,連同易成等7名軍人、李崇靜等8名兵快都被“山賊”眾戟刺殺,體無全膚殉職在閩粵交界的崇山峻嶺之中。史書稱贊“如恒者,功雖不就,勇亦可嘉。”1
  王陽明在上述兩份公文中所提到的指揮高偉、覃桓都是鎮海衛的將士。《大明漳州府志·兵紀》《鎮海衛志·名宦志》也分別載錄:
  高偉,字世明,指揮同知也。正德五年(1510),襲先職到任。其先直隸舒城縣(今安徽省舒城縣)人。祖理從軍。洪武十一年(1378),以功授百戶,升□州衛所千戶。十七年(1384),升溫州衛指揮僉事。老疾,子忠繼。二十八年,字權繼。卒,子煜繼。正德二年(1507),巡按御史饒塘調征南靖大溪賊,煜出陣射敗賊眾,生擒賊首江宗進。臺司以狀聞,欽賞檸絲表裹。卒,無嗣,庶兄偉繼。正德六年(1511)大旱,軍民惶惶,偉齋宿行禱,越三日,大降雨,軍民相與制感雨圖以謝。見考輪班備倭。2
  覃桓,沔陽(今湖北省仙桃市)人,其先世壽,累功升指揮僉事,調漳州衛。至桓,諳武書,習弓馬。正德二年(1507)征捕金山大溪賊有功,欽賞牲、帛、寶鈔。三年(1508)把總銅山水寨,設策招撫??荞R宗寶等。十一年(1516)流寇詹師富屯結蘆溪河頭之大傘山。委桓會剿,擒賊首顯福、藍三等四十余人,又擒長高村賊首羅定亮,余俱奔象湖山拒守。南靖縣請調桓出哨,猝遇賊,獨兵與戰,賊叢戟刺之,死,事聞,欽贈二級,子孫加級亦如之。3
  無論是王陽明親擬公文中的描述,還是地方史志中的記載,都載明鎮海衛的官兵在王陽明平漳寇戰役中的浴血奮戰、舍生取義的英勇表現,并立下赫赫戰功。不僅如此,在王陽明歷經千難百死的平寧王之亂中,鎮海衛的將士們依然聽從王陽明的召喚,千里奔襲,以實際行動支持王陽明建立不世之功。正如王陽明在《犒賞福建官軍》中所稱贊:
  據福建按察司整飭兵備兼分巡漳南道僉事周期雍呈稱:依奉本院案驗,起取上杭等處軍兵,共五千余名,分委指揮劉欽、知縣邢暄等,及起取漳州府海滄打手三千余名,行委通判李一寧等管領,本道躬親統督,先后啟行前來……
  福建漳南相距江西省城,約計程途有一千七八百里之遙,該道乃能不滿旬月,調集各軍兵快八千員名之眾,首先各省而至。足見本官勇略多謀,預備有素,忠義之誠,足以感激人心,敏捷之才,足以綜理庶務,故一呼而集,兼程赴難。除另行旌獎外,及照調來官兵,沖冒炎暑,遠赴國難,忠義既有可嘉,勞苦尤為足憫,合加犒賞,以勵將來。4
  王陽明在這份嘉獎令中明確指出:鎮海衛管轄的3000多名海滄兵快,冒著炎炎酷暑,風雨無阻,日夜兼程,跨省長途急行軍近千公里,以最快的速度趕到南昌,積極投入到平定寧王之亂的戰役中,表現出鎮海衛將士“忠義可嘉,勞苦足憫”的精神風貌。也就是說,在王陽明“三不朽”之一的“立功”中,都包含著鎮海衛官兵的艱辛付出與卓越功績。
  三、陽明后學與鎮海衛
  鎮海設衛之后,歷任長官大多重視文教事業,衛城之中先后建置了文廟、學宮,陸續開辦了書院、義學,為鎮海衛培養出不少著名人物,科甲聯綿,簪纓不絕,贏得當時人士嘖嘖稱贊,被譽為“文教之盛,冠于閩中”。
  王陽明一生始終以講學為“首務”, 即使軍務繁忙也堅持隨時隨地講學傳道,其講學、講會的學風自然影響著一代代的王門學子。一些陽明弟子、后學被謫戍鎮海衛,借助當時衛所的書院、義學等場所,大力講學、講會,傳播陽明心學,布施傳道,教化民眾,成為推動陽明學在漳州地區弘揚、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說,鎮海衛是陽明心學在漳州地區弘揚、傳播的一個重要節點,在鎮海衛傳播陽明心學的代表人物有以下幾人:
  (1)陳九川
  陳九川(1494—1562),號明水,江西臨川人,明中期理學家、詩人,曾拜王守仁為師,是“江右王門”重要代表人物。嘉靖丙戌(1526),陳九川“因諫武廟南游,廷杖、謫戍鎮海”,1直到己丑(1529),朝廷正郊典,恩下得解戍還,前后歷時三年左右?!睹魇贰酚涊d:
  陳九川,字惟濬,臨川人。正德九年進士。從王守仁游。尋授太常博士。既削籍,復從守仁卒業。世宗嗣位,召復故官,再遷主客郎中。正貢獻名物,節貢使犒賞費數萬。會天方國貢玉石,九川簡去其不堪者,所求蟒衣,不為奏覆,復怒罵通事胡士紳等。士紳恚,假番人詞訐九川及會同館主事陳邦偁。帝怒,下二人詔獄。而是時張璁、桂萼欲傾費宏奪其位,乃屬士紳再訐九川盜貢玉饋宏制帶,詞連兵部郎中張、錦衣指揮張潮等。帝益怒,并下等詔獄。指揮駱安請攝士紳質訊,給事中解一貫等亦以為言,帝不許。獄成,九川戍鎮海衛,邦偁等削籍有差。久之,遇赦放還,卒。2
  陳九川在謫戍鎮海衛的三年期間,盡管身處“遙遠、困苦、瘴海煙霧之中”,3但始終不忘“崇理學,御教化而春秋俎豆”,4將陽明心學在偏居一寓的荒野海疆點亮,照耀著衛國守疆將士及其眷屬的前行道路,讓教化不及的邊疆軍民依然可以得到陽明心學的滋養化育。為此,鎮海衛軍民感念其“扶輿正氣”“篤佑忠良”,5即使身處海濱,也“操志益勵,苦節彌貞”,6在明嘉靖年間建設寓賢祠祀之,“以慰衛人仰止之望”。7“明(代)本衛(鎮海衛)文公祠右側有建寓賢祠,祀以上三先生(豐熙8、邵經邦9、陳九川)?!?0到了清乾隆年間,即使是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由福建巡撫金學曾11重修的寓賢祠也已塌圮,但《重修鎮海衛寓賢祠記》尚存,今日讀之,依然可以感受鎮海衛民眾心中那份對包括陳九川在內的三位先賢的真摯感念與無限緬懷。  ?。?)王時槐
  從史料記載中,不難看到陽明后學在鎮海衛及其所屬之戶所的建設、修繕中的謀劃與付出?!舵偤Pl志校注》記載:
  銅山千戶所……(嘉靖)三十六年(1557)倭警,眾議東北城圮且卑,具呈漳南道王公時槐愿自修筑。委詔安知縣龔有成1勘修,益卑以高,易土以石,東北始為崇墉。2
  這里所談及的漳南道王公時槐就是王陽明再傳弟子王時槐3。又據《明理學南太常寺卿為塘南先生恭憶先訓自考錄》記載:“嘉靖三十四年乙卯(1555)四月,升福建按察司僉事,整飭兵備,兼分巡漳南道?!叭握哪?,自覺赤子之心未失,潔己愛民,激勵屬寮,御寇保境,殫心竭智,不遺余力?!?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陽明后學王時槐在明嘉靖年間蒞閩履職,始終心系東南沿海的海防建設,嘔心瀝血,積極推動、指導鎮海衛所及其所屬之戶所的修建,為加強和鞏固鎮海衛所的御敵功能做出貢獻。
 ?。?)李材
  時序輪轉,到了萬歷二十一年(1593),鎮海衛又接納了一位被貶戍于此的陽明再傳弟子——李材。李材在貶戍鎮海衛數載期間,始終不忘“聚徒講學”,不遺余力地弘揚傳播陽明心學要義,以至“學徒益眾”?!睹魇贰份d:
  李材,字孟誠,豐城人,尚書遂子也。舉嘉靖四十一年進士,授刑部主事。素從鄒守益講學。自以學未成,乞假歸。訪唐樞、王畿、錢德洪,與問難。
  ……大學士王錫爵等再疏為言,帝故遲之,至(萬歷)二十一年四月,始命戍鎮海衛。
  材所至,輒聚徒講學,學者稱見羅先生。系獄時,就問者不絕。至戍所,學徒益眾。許孚遠方巡撫福建,日相過從,材以此忘羈旅。久之赦還,卒年七十九。5
  李材貶戍鎮海衛期間,盡管海防穩定,兵備戰事相對松懈,但始終信守先師王陽明“知行合一”之學,不忘士兵操練備戰之本,每當操習時間,必定戴胄、執戈,全副武裝,到教場操練。當時衛所指揮對士官大多是浮浪子弟,終日無所事事,武備流于形式的現狀,深感憂患,商議建立講堂,聘請李材講學,傳播知識,提高將士素質。李材也樂此不彼,欣然接受,并以師道自居,做到師嚴道尊,嚴于約束。李材盡管師從鄒守益、王畿、錢德洪等陽明親傳弟子,其學說源于陽明心學,但其在講學中卻從不機械性硬搬硬套王陽明的講學方法,而是在傳承中發展,以“大學知止知本”為宗,強調“隨地體認天理”“正心修身”等理念,以擺脫放誕虛矯之弊,給當時的鎮海衛,乃至漳州、福建帶來一股清新的學風。李材在鎮海衛的謫戍、講學經歷,地方史志也有相關記載:
  李材,字孟誠,江西豐城人。舉嘉靖進士,授刑部主事,再遷兵部郎中……上意稍解,始命遣戍鎮海衛。材素從鄒守益講學,在朝則偕僚友,所至則聚生徒。系獄時縉紳就問者不絕,既至戍所,從之者尤眾。時許孚遠巡撫福建,素與材同志友善,日相過從,材與言志,其羈旅延接縉紳猶持都御史故禮,衛帥人謁,行屬禮,不少辭,人以是議之。
  材之學雖受之守益,上接王守仁,然不循其軌轍。以大學知止知本為宗,約其旨曰:“正修”。學者稱“見羅先生”。居數載,歸卒于家。七十三歲。
  《浦志·雜志》:李見羅材戍鎮海時,遇操習期必戴胄、執戈,赴教場供職。時升平日久,衛官皆紈绔膏粱,久廢武備,苦之,乃群議立講堂,延李講學。李以師道自處,乃已。凡游覽所至,必大書“修身為本”及“隨處體認天理”等字,書法遒古,今太武等山多有之。又嘗游七都福壽院,書“法堂”二字,末署“李材書”,今存。亦有“修身為本”四大字,勒院前山石中。6
  歷史對于旁觀者是一段故事,而對于親歷者則是切身的感受。對于陳九川、王時槐、李材,鎮海衛是他們人生中的一段辛酸經歷,而對于這海疆邊鎮的百姓來說,正是有了這些學富五車卻因謫戍而僑寓這方土地的先賢,才讓這里的軍民子弟、海邊漁民得到儒學真脈的熏陶,才有了崇文重教蔚然成風,也才出現了“鎮海衛學,實著閩中。理學經濟之儒,指不勝屈;文章氣節之士,史有成書”1的現象。僅從成化五年(1469)至崇禎末年(1644)的175年間,鎮海衛就出進士36位、舉人85位、貢生72位,其中還涌現出如黃道周2、陳真晟3、何楷4等歷史上有影響的精英人才。
  雖然王陽明沒有親臨鎮海衛,但鎮海衛作為王陽明巡撫南、贛、汀、漳等“八府一州”之漳州府的管轄之地,始終接受王陽明的節制,這點是毋庸置疑的。無論是在鎮海衛及其所屬戶所的規劃、建設、修繕上,還是在兵力聽遣調度、征戰沙場上,或是在陽明學說的弘揚、傳播上,都與王陽明及其門生弟子、后學有著密切的聯系,成為當時漳州地區陽明學的傳播、傳習中心之一。
  責任編輯:張 明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83951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