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現代中藥醇沉雜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影響中藥醇沉效果的主要因素,及加醇計算方式。醇沉效果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濃縮藥液的密度即待醇沉膏密度、乙醇的用量及所用乙醇濃度、加醇方式以及藥液溫度、環境溫度、醇沉時間等。如果中藥醇沉的影響因素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析,則影響該工藝的準確應用。浸膏醇沉工藝中混淆了溶質和溶劑的概念,計算加醇量時沒有刨除浸膏中干提取物(溶質)的量,將整個浸膏(溶液)當作水(溶劑),導致計算加入乙醇過量,最終的含醇濃度比實際偏高。
關鍵詞:醇沉因素 含醇量 加醇方式
中圖分類號:TQ4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7-0-01
一、歷史沿革
中藥發展歷史悠久,由于療效好,副作用小,深受廣大疾病患者所青睞。中藥醇沉工藝起源于上世紀中期,經過沿革與發展,目前廣泛應用與中藥制劑的生產。中藥材先經過水提取,然后用一定體積倍數乙醇沉淀除去雜質。該法的原理是利用中藥中的大多數有效成分,如生物堿、多糖、苷類等容易溶于水和醇的特性,用水提出,并將提取液濃縮,加入適當量的乙醇經過一次或多次沉降,析出不溶解的物質,最后制出澄清液體的一種方式。
二、影響中藥醇沉效果的主要因素
1.醇沉時需要的乙醇濃度即工藝參數
這是影響醇沉效果的最關鍵因素,工藝參數的選定,對產品質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乙醇濃度過高或過低,都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有效成分,發揮藥物的最大療效,有時甚至會造成效藥用成分的流失,造成產品不合格。例如,當含醇量達到50%-60%,可以去除淀粉、粘液質、樹膠等物質;達到75%時,可以去除蛋白質、油脂、脂溶性色素等;當醇沉濃度達到80%時,多糖、無機鹽鞣質等成分也被除去了。因此,首先確定需要達到的乙醇含量。
2.所用乙醇的百分濃度
同樣使100ml藥液的乙醇含量達50%,用不同百分比濃度的乙醇,結果也是相差甚遠。用60%的需要500ml,70%的需要250ml,80%的需要167ml,90%的需要110ml,可以看出用60%的乙醇太浪費,也不利于回收,且沉淀成絮狀,醇沉效果較差,醇沉渣中含有大量藥用成分;加入高濃度乙醇,易造成局部濃度過高,形成大塊沉淀,包裹有效成分,隨沉淀除去,所以,加入乙醇濃度過高也不行。根據經驗[3],我們認為,加入乙醇的百分濃度與藥液需要達到的乙醇濃度之間相差20%-25%最佳。
3.待醇沉液的相對密度
藥液濃縮后的相對密度如果太小,藥液較稀,形成的的沉淀難聚結,不易下沉,切造成乙醇浪費;如果相對密度過于大,藥液因長時間煎煮濃縮,易使甙類、萜類、維生素等成分破壞,且造成淀粉糊化,醇沉時形成塊,包裹了有效成分。因此,要嚴格控制好濃縮膏醇沉前的密度。
4.待醇沉膏的溫度
待醇沉膏溫度過于高,遇到冷的乙醇后,驟冷易聚結成團狀沉淀,且沉淀增長過快,妨礙了有效成分的浸出,導致效果不理想;待醇沉膏溫度低,相對難以造成沉淀聚結,效果相對較好。
5.加醇方式
加醇時,應按濃度從低到高、快攪慢加,使乙醇分散均勻,避免局部含醇量過高,形成大塊沉淀。攪拌應按一個方向攪動,以免造成藥液乳化,下層沉淀不易分層。
6.冷卻水溫度
冷卻水水溫度低,易形成沉淀,并且沉淀易于下沉分層,利于上清液的抽??;冷凝水溫度高,側形成的沉淀不利于下沉,懸浮在醇沉液中,靜置時間要長,才可分層,所以冬季比夏季醇沉的速度要快,效果也要好一些。
三、加醇計算方法
參考文獻實例[4]:現有中藥水提濃縮液10L,密度1.25,含水量54.3%,醇沉至65%含醇量,需加入95%乙醇多少升?
按照將藥液當作水的錯誤算法,計算加醇量V醇=V藥液*C2/(C1-C2)=10×65/(95-65)=21.7L;而正確的算法應該用浸膏中實際含水量來計算加醇量,除去浸膏中干提取物(溶質)量。由于計算公式的錯誤,造成醇沉過程中加醇過量。
含水量54.3%是質量分數還是體積分數,雖然原文作者也試圖用浸膏含水量來計算加醇量,但最終卻沒計算進去,錯誤的計算加入乙醇結果是21.7L。
按照前面的方法推導,分別按含水量為體積和質量分數,兩種情況計算,實際加醇量V’,若54.3%為體積分數a,則V’=a*V藥液C2/(C1-C2)=0.543×10×65/(95-65)=11.7L。若54.3%為質量分數n,則V’醇=nρV藥液C2/(C1-C2)=0.543×1.25×10×65/(95-65)=14.7L.
由此可見,以浸膏含水量計算,實際所加醇量11.7L或14.7L,明顯低于直接按浸膏體積計算所得加醇21.7L。
如果單純將藥液當作水的算法進行加醇,則就需要對現行醇沉工藝參數進行修訂了。當然,這種算法是不可靠的。
如果改用按照測定含水量后加醇,可以達到所需乙醇濃度,但是這個過程由于加醇量降低,醇沉藥液總量較以往低,從而對濃縮浸膏的醇沉液會造成較大影響,與以往操作可能大大不同,也會造成產品從質上發生改變。
目前最為合理的做法就是以中藥水提干膏物量為基準,根據醇沉過程中的上清液有效成分收率和醇溶物的量,篩選出確定合適的醇沉濃度及溶劑總體積。
結束語
醇沉工序,是中藥制劑生產重中之重的關鍵工序,決定著中藥的最終產品質量。然而,影響醇沉的的因素眾多,如有一點做不到位就可能影響到最終產品。同時,我們現在生產過程中,直接用酒精計測量醇沉液中含醇濃度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參考文獻
[1]曹春林.中藥藥劑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4.
[2]陳敏章.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廣州.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3]王彥波,楊淑英,劉玉成等.水提醇沉工藝中用醇量的經驗公式[J].中成藥,1999.
[4]徐維玲,李俊,李博等.中藥液含乙醇量的計算與酒精計實測度數的關系[J].科技創新導報,20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8455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