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中藥抗補體活性研究進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補體系統是人體免疫防御系統的重要組成之一,但其過度激活可引發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常見的補體抑制劑有糖皮質激素、環磷酰胺、甲胺蝶呤等,雖具一定治療作用,但對人體其他免疫系統也有抑制作用,且選擇性差,長期使用可導致機體免疫能力降低,產生多種并發癥和不良反應。近年研究表明,部分中藥成分具有抗補體活性,從中篩選補體抑制劑展現出較好的研究及應用前景。本文從補體系統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經典途徑及作用靶點確定、旁路途徑方面,對近幾年中藥抗補體作用研究進行綜述,為中藥新藥研究及篩選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藥;抗補體活性;經典途徑;半抑制濃度;綜述
   中圖分類號:R2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9)06-0136-04
  Abstract: The complement syste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human immune defense system. However, excessive activation of the complement system can cause various autoimmune diseases. Most of the common complement inhibitors in clinic are Western medicine, such as glucocorticoids, cyclophosphamide, and methamidophene. Although they have certain efficacy for related diseases, they also have inhibitory effects on other human immune systems and have poor selectivity. Long-term use can lead to reduced immunity and a variety of complications and adverse reactions.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ome TCM components have anticomplement activity, and screening for complement inhibitors from TCM has shown good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anticomplement effects of TCM in recent years, and provided references for the research and screening of new TCM from the aspects of complement system and autoimmune diseases, classical pathways and target determination and alternative pathways.
   Keywords: TCM; anticomplement activity; classical pathways; semi-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review
   對補體系統產生拮抗作用即抑制補體的過度激活是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手段[1]。目前,臨床常用糖皮質激素、環磷酰胺、甲胺蝶呤等藥物對相關疾病進行治療[2],但此類藥物選擇性較差,對其他免疫系統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長期使用可導致機體免疫能力降低,產生多種并發癥和不良反應,影響治療效果。近年來研究表明,一些中藥成分具有抗補體活性,顯示出較好的應用前景。本文從補體系統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經典途徑及作用靶點確定、旁路途徑方面,對近幾年中藥抗補體作用研究進行綜述,為中藥新藥研究及篩選提供參考。
  1  補體系統與自身免疫性疾病
   補體是機體發揮免疫作用以防御外來入侵(包括細菌和病毒)、維持機體生理平衡等過程中的重要組分[3]?,F研究發現了3種主要補體激活途徑,即經典途徑(classical pathway)、旁路途徑(alternative pathway)和凝集素途徑(terminal pathway)[4]。補體系統激活后可釋放C3b(調理素)、C3a(過敏毒素)的復合酶及C5a(強效過敏毒素)、C5b等物質,從而激活末端補體復合物,最終引起靶細胞的裂解。其中C3a、C3b、C5a和C5b可結合多種白細胞引起急性炎癥、細胞脫顆粒,釋放血管活性介質,最終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免疫細胞滲出增加,促使促炎癥介質釋放。
   正常情況下,補體系統受到補體調節蛋白的精確調控,不會引起同源組織損傷。補體系統在病理條件下過度激活,則可誘導肥大細胞和淋巴細胞釋放炎癥介質產生炎癥造成人體自身正常組織的損傷,引起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非典型性肺炎[5]、系統性紅斑狼瘡[6]、類風濕關節炎[7]、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8]、痛風[9]、自身免疫性復發性流產[10]、阿爾茨海默病[11]、急性心肌梗死[12]等。
   中醫在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時有獨特優勢,如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可明顯改善雷諾現象、口眼干等,且對激素所誘發的其他不良反應也有明顯的改善效果[13-15];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無論內服、外用、單方或復方都有明顯療效且不良反應少,適宜長期服用[16-18];治療痛風有較好的療效和較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19-21];治療阿爾茨海默病存在多靶點和多途徑,尤其具有神經保護和神經營養、再生作用,且對線粒體和突觸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從而阻止或延緩癡呆的發生與進程[22];大承氣湯、宣白承氣湯、大黃附子湯、通腑瀉熱方等方劑在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時表現出機制廣泛、療效確切及不良反應少等優點[23-28]。   2  中藥抗補體活性
   據報道,中藥多糖、黃酮、蛋白質、多肽、黃酮、甾類、三萜類和生物堿等化合物具有較好的補體抑制作用。其中多糖(多為酸性雜多糖)是中藥抗補體活性的主要活性成分,葡萄糖醛酸和半乳糖醛酸是其酸性部分[29],故從中藥中篩選補體抑制劑研究前景較好。
   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以補體含量的變化作為一項重要的檢測指標,多用經典途徑或旁路途徑的抗補體活性達到50%的抑制濃度(CH50或AP50)來評價,陽性對照通常為肝素[30]。
  2.1  經典途徑及作用靶點
   經典途徑的補體物質活性常以CH50為指標評價[31]。即先將試樣溶于一定溶劑,用硼酸鹽緩沖液(BBS)稀釋至不同濃度,再將補體(BBS稀釋的豚鼠血清)、溶血素和2%綿羊紅細胞加入至不同濃度試樣中。最后將試樣經37 ℃水浴30 min,4 ℃、1000 r/min離心10 min后吸取上清液,在405 nm波長下測定吸光度。同時設置對照組(常以肝素為陽性對照)和全溶血組(三蒸水)。CH50值計算以試樣濃度作為X軸,試樣組扣除對照組吸光度作為Y軸作圖。作用靶點是通過補體缺失血清測定其效價加以確定。
   吳彥等[29]提取得到半枝蓮粗多糖后,將粗多糖以一系列色譜柱層析分離純化得到的B3-PS2組分進行補體經典途徑的溶血活性(CH50)測定。結果顯示,該組分CH50為(0.23±0.03)mg/mL,溶血率為(8.5±1.9)%,表明半枝蓮粗多糖的B3-PS2組分與肝素活性相近,且確定抗C1r、C1s、C3、C4是其作用靶點。組成B3-PS2組分的單糖主要有D-葡萄糖、D-半乳糖和L-阿拉伯糖,糖殘基摩爾比為2.7∶2.7∶1.0,分子質量為1100 kD。沈楠等[32]測定蒼術、葶藶子粗多糖活性,結果以上2種藥物濃度為0.08 mg/L時,活性大于相應濃度的肝素,其中正丁醇萃取的蒼術粗多糖的活性較高,乙醇及正丁醇萃取的葶藶子粗多糖的活性較好。阮姝楠等[33]對廣藿香提取物采用硅膠、SephadexLH-20、大孔樹脂D-101等柱色譜方法進行抗補體活性成分導向分離與鑒定,其中5,4'-二羥基-3,7,3'-三甲氧基黃酮、槲皮素-7,3',4'-三甲醚、槲皮素、山柰酚、齊墩果酸、5,4'-二羥基-3,7,3'-三甲氧基黃酮、5,4'-二羥基-7,3'-二甲氧基黃酮、木犀草素有經典途徑的補體激活抑制作用。其中活性最強的是槲皮素-7,3',4'-三甲醚(CH50=0.072 g/L),通過補體缺失血清鑒定其作用靶點是C1q、C2、C5和C9組分。胡建燃等[34]比較紅花和燈盞花素注射液的經典途徑抗補體活性發現,燈盞花素注射液(CH50=0.27 mg/mL)高于紅花注射液(CH50=10.07 mg/mL),但是弱于肝素(CH50=0.11 mg/mL)。楊濤等[35]將紅芪水提物經醇沉、脫蛋白、脫色素、SephadexG-100色譜柱等處理后得到紅芪多糖HPS1-D組分,且有一定抗補體活性[CH50=(0.21±0.03)g/L]并呈一定的劑量-效應關系。最后經分析鑒定后發現,葡萄糖和阿拉伯糖是其主要成分,相對分子質量為5.2×105。沈路路等[36]研究發現,從虎杖乙酸乙酯部位分離得到的大黃素-8-甲醚、大黃酸、大黃素-8-O-β-D-葡萄糖苷、6-羥基蘆薈大黃素、大黃素、迷人醇、xanthorin對經典途徑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活性最強的是迷人醇[CH50=(6±2)μg/mL];大黃素-8-O-β-D-葡萄糖苷的作用靶點為C1q、C2及C9組分;迷人醇作用于C1q、C2、C4及C9組分。倪付勇等[37]對金銀花中各成分的經典途徑抑制活性進行研究發現,其酚酸類成分有抑制活性[CH50=(0.025±0.010)g/L~(0.106±0.017)g/L],同時發現其酚羥基、羧基數目對于酚酸類成分的抗補體活性具有重要作用。張娟娟等[38-39]對魚腥草多糖純化后發現,其對經典途徑補體抑制活性CH50為0.079 g/L。周捷等[40]研究發現,杜仲及其提取物有一定抑制補體溶血作用,其主要靶點為C3、C4。楊濤[41]研究發現,珠子參多糖在經典途徑中有較好的抗補體活性(CH50=0.31 mg/mL)。杜冬生等[42]對紫花地丁中的生物堿類成分進行抗補體活性研究發現,傘形香青酰胺、neoechinulin A、金色酰胺醇酯、N-benzoyl- L-p-hydroxy-phenylalaninol、金色酰胺醇、栝樓酯堿、3-吲哚甲酸、N-反式對羥基苯乙基阿魏酰胺、N-p-香豆酰酪胺、7'-(3',4'-dihydroxyphenyl)-N-[(4- methoxyphenyl)ethyl]propenamide、cannabisin F對補體系統的經典途徑有不同程度抑制活性(CH50=0.12~0.33 g/L);金色酰胺醇作用于補體系統的C1q、C2、C5、C9,傘形香青酰胺作用于補體的C1q、C2、C3、C5、C9,N-反式對羥基苯乙基阿魏酰胺作用于C1q、C3、C9,N-p-香豆酰酪胺作用于C1q、C3、C5、C9。高紅偉[43]對三脈紫菀和人參抗補體活性成分研究發現,三脈紫菀乙酸乙酯部位的黃酮成分的抗補體活性較強,人參皂苷類成分有抗補體作用作用靶點有C1、C2、C4、C3和C5。
  2.2  旁路途徑
   補體旁路溶血活性用AP50為指標評價[31]。即取臨界濃度的補體與試樣混勻,加入一定量的補體和0.5%RE,37 ℃水浴30 min,5000 r/min、4 ℃離心10 min后取上清液,在405 nm波長下測定其吸光度。同時設置多糖對照組和全溶血組。AP50值以試樣濃度為X軸、溶血抑制率為Y軸作圖進行計算。
   吳彥等[29]研究表明,半枝蓮多糖旁路途徑的抗補體活性[AP50=(4.9±0.2)mg/mL]低于麻黃(AP50=1.5 mg/mL)。阮姝楠等[33]研究發現,廣藿香中5,4'-羥基-3,7,3'-三甲氧基黃酮、槲皮素、槲皮素-7,3',4'-三甲醚、山柰酚、齊墩果酸對旁路途徑的補體激活具有明顯抑制作用,且AP50相差不大。杜冬生等[42]發現紫花地丁中生物堿類成分對旁路途徑也有抑制作用(AP50=0.22~0.50 g/L)。宋偉華[44]對牡丹皮和毛七公的抗補體活性成分研究發現,酚羥基決定抗補體活性的存在與否,沒食子酰基可改善抗補體活性,甲氧基則對抗補體活性不利。   3  小結
   綜上,中藥顯示出較好的抗補體活性,活性成分較多,包括多糖、黃酮、蛋白質、多肽、黃酮、甾類、三萜類和生物堿等化合物。然而,中藥成分復雜,藥效物質基礎與可能產生不良反應的物質基礎尚未完全明確,因此,中藥抗補體成分尚待研究明確。目前研究表明,中藥作用靶點及作用機制有待具體確定,且中藥抗補體活性研究主要在經典途徑,對旁路途徑影響的報道鮮見。中藥在疾病預防、治療和保健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從中藥中篩選補體抑制劑可成為中藥研究較好的切入點,具有廣闊前景。
  參考文獻:
  [1] 任潔,孔寧,萬偉國,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療用免疫抑制劑[J].上海醫藥,2016,37(1):3-6.
  [2] 陳鏡宇,魏偉.單克隆抗體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進展[J].中國新藥雜志,2011,20(8):697-703.
  [3] SHAHAT A A, COS P, HERMANS N, et al. Anticomplement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new acetylated flavonoid glycosides from Centaurium spicatum[J]. Planta Medica,2003,69(12):1153- 1156.
  [4] 趙菲,黨劉毅,趙璇,等.補體系統及其糖基化[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2017,44(10):888-897.
  [5] 雷紅,匡鐵吉,董梅,等.非典型肺炎Ig、C3、C4、CRP和特異性抗體的檢測[J].臨床檢驗雜志,2003,21(5):302.
  [6] 李娟,張卓莉.補體系統與系統性紅斑狼瘡相關性研究進展[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3,17(6):424-426.
  [7] 劉健,郭雯,程華威,等.類風濕性關節炎血清補體水平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06,9(1):11-13.
  [8] 謝予朋,李陽,孫曉迪,等.中藥活性成分抑制補體系統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33):28-31.
  [9] 萬春平,李兆福,徐翔峰,等.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免疫學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2,1(4):52-55.
  [10] 蘇小玲.補體異常激活在復發性流產中的作用[J].國際婦產科學雜志,2013,40(4):353-357.
  [11] 羅浩,李聞文,周軍.腦內補體系統與阿爾茨海默病[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2,28(12):1146-1149.
  [12] 劉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補體變化及其與預后關系的研究[D].天津:天津醫科大學,2013.
  [13] 關彤,張明英.中醫藥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優勢探討[J].中醫雜志,2011,52(3):197-198.
  [14] 蘇曉,陳薇薇.中藥復方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增效減毒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9,16(10):12-14.
  [15] 高雪華,錢先.中醫藥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體會[J].江蘇中醫藥, 2012,44(1):33-34.
  [16] 劉明嶺,沈鷹.中藥熏蒸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觀察[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2,27(5):1466-1471.
  [17] 冷鈺玲,李義,陳學農,等.穴位埋線加中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48例[J].時珍國醫國藥,2000,11(12):1125.
  [18] 呂愛平,吳萍,鞠大宏,等.用膠原誘導性關節炎探討中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方法學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4,29(6):505.
  [19] 張持.中藥治療痛風性關節炎38例[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0, 19(1):25-26.
  [20] 林荔云.內服外敷中藥治療痛風性關節炎60例[J].中國中醫急癥, 2009,18(10):1701-1702.
  [21] 王煥程.針刺聯合中藥治療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期[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29(4):679-680.
  [22] 李林,張蘭.中藥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作用特點[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2012,39(8):816-828.
  [23] 陳巖,白雪松,李長輝,等.逐水化瘀中藥重力依賴區貼敷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50例[C]//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重癥醫學專業委員會.第三屆全國中西醫結合重癥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 2013:1.
  [24] 戴甜,曹書華,楊曉龍.涼膈散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治療作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18,25(1):33-35.
  [25] 張劍,張寧,徐俊龍,等.大黃聯用丹參注射液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12,19(5):263-265.
  [26] 董晨明,宋瑞霞,張紅松,等.自擬復方大黃制劑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作用探討[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11,18(6):337-339.
  [27] 葉平勝,周薇莉,盧立廣.大承氣湯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2,19(3):210-211.
  [28] 龐凱.通腑化痰顆粒劑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中應用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2,21(12):2026-2027.
  [29] 吳彥,吳甘霖.半枝蓮多糖抗補體活性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9,15(5):49-52.   [30] 何媛媛.維藥意大利牛舌草抗補體活性成分的分離與定性定量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7.
  [31] XU H, ZHANG Y, ZHANG J,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 anti-complementary polysaccharide D3-S1 from the roots of Bupleurum smithii[J]. 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2007, 7(2):175-182.
  [32] 沈楠,王秀蘭,雷鈞濤.蒼術、葶藶子不同溶劑萃取多糖的抗補體活性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3):458-459.
  [33] 阮姝楠,盧燕,陳道峰.廣藿香的抗補體活性成分[J].中國中藥雜志, 2013,38(13):2129.
  [34] 胡建燃,李平,鐵軍.紅花和燈盞花素注射液體外抗氧化和抗補體活性比較研究[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7,17(9):128-133.
  [35] 楊濤,郭龍,李燦,等.紅芪多糖HPS1-D的化學結構和抗補體活性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4,39(1):89-93.
  [36] 沈路路,盧燕,程志紅,等.虎杖的抗補體活性蒽醌類成分及其作用靶點[J].中草藥,2013,44(18):2502-2507.
  [37] 倪付勇,劉露,宋亞玲,等.金銀花中抗補體活性酚酸類成分的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5,40(2):269.
  [38] 張娟娟,盧燕,陳道峰.魚腥草抗補體活性多糖的制備工藝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2,37(14):42-46.
  [39] 張娟娟,張慶琳,盧燕,等.補體抑制活性物質魚腥草總多糖中內毒素的去除[J].中國中藥雜志,2017,42(17):3398-3402.
  [40] 周捷,章蘊毅,張建文,等.中藥杜仲對補體系統的作用[J].復旦學報:醫學版,2006,33(1):101-106.
  [41] 楊濤.人參屬藥用植物珠子參多糖成分研究[D].武漢:武漢輕工大學,2016.
  [42] 杜冬生,程志紅,陳道峰.紫花地丁中的抗補體生物堿類成分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7,42(24):4794-4800.
  [43] 高紅偉.三脈紫菀和人參抗補體活性成分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 2013.
  [44] 宋偉華.丹皮和毛七公的抗補體活性成分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 201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967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