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素質教育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方法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我國素質教育要求,小學語文教學需要考慮到學生與教師雙方,在教學過程中以二者為研究主體,基于二者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同的教學地位,從而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以此全面實現,向素質教育探索路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诖?,本文圍繞面向素質教育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方法展開詳細的探究,以此提出一些個人的看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素質教育 小學語文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7-0-01
前言
小學語文作為九年義務制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小學生未來的學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而學生以及老師,分別作為素質教育中實施者與參與者,角色的不同導致要想提升小學語文教育教學質量,必須圍繞素質教育的角度,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此促進學生未來深層次的發展。
一、在教學理念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眾所周知,學生是教學的主要參與者[1]。因此,在當代教學理念改革中,應著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在教學活動的安排中,多制定符合學生學習能力的方式。并且始終將興趣作為帶給學生學習動力的基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增強學生的求知欲
小學語文教育教學階段,學生一方面受年齡以及社會經驗的限制,自主學習意識較弱,對于未知領域的探索,往往求知欲略顯不足。另一方面,小學階段的學生愛玩好動,對于新鮮事物又充滿一定的好奇心。因而,可以在此方面著手,激發學生們的求知欲。例如,蘇教版教材是四年級下冊第13課課文《第一次抱母親》,文章主要講述的是,母親生病期間“我”照顧病床上的母親,并感慨以往印象中的母親,總是那么精力旺盛、力大無窮,為我們撐起一片天。卻不知道母親瘦弱的身子下,竟然蘊含著如此大的能量,突出了母愛的偉大。全文主要通過刻畫“我”照顧母親時的動作、神態、心理,來表現作者希望像小時候母親抱著自己一樣,抱著生病的母親,為母親“遮風擋雨”。學生在對文章進行理解時,教師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挑選幾名同學,分別扮演母親和作者,引導學生對表演情節展開討論,加深學生對文章故事情節的感悟,從而有效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2.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小學階段的學生,心靈脆弱,對周圍的事物易產生敏感的心理,因而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應多采取積極的教學方式,給予學生正面的鼓勵,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例如,針對課堂提問環節,教師對已經回答完畢的同學給予表揚時,應說“這位同學的看法很有新意”。而教師表示贊同該名同學的回答時,應說“說的很好,老師也是這樣認為的”如此一來,在交談方面,多給予學生肯定,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3.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美國心理學家曾提出“人類最希望得到的,其實是被肯定”[2]。因此,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教師應多讓學生感受到,集體榮譽感對學習帶來的重要性,從而增強獲得他人肯定時的自豪感。例如,教師應對班級里,平時學習或是其他方面表現優秀的學生給予表揚,表揚的形式多樣,可以是口頭上的表揚,也可以是榮譽小紅花形的物質表揚。此外,還可以采取分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們學會互幫互助,在共同團結協作中進步,由此可見,集體榮譽感對于學習以及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
二、在教學方式中突顯教師的職責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職責就是傳授知識,解答疑惑,正所謂“傳道授業解惑也”。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之中,教師要想有效的提升教學水平,就必須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形成完善的自主學習能力。
1.提升教師修養
教師被譽為“辛勤的園丁”“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對自身的教學行為進行嚴格的審視,在自我監督自己反省之中,不斷完善自我修養。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社會的認知能力不足,如果得不到教師正確引導,勢必會誤入歧途。因而,教師不光承載著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同時還肩負著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的使命。只有教師自身,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才能以身作則,得到學生們的信服。
2.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與教師有效溝通的基本前提。從教育的心理學角度分析,學生對于課程的喜愛源于學生對于講授該門課程教師的喜愛。因此,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在與學生進行溝通時,尊重學生,不過多的制約學生,讓學生們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下接受良好的教育。
3.制定針對性的教學方法
教師在現有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應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例如,針對班級內有一定基礎且容易驕傲的學生,過多的表揚反而不利于其更好的成長。而針對基礎相對較弱且性格內向的學生,教師應在學習的過程中多給予學生鼓勵與表揚,及時了解學生對于語文學科的喜愛程度,從而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對語文教學方式進行優化與調整。
三、在教學手段中強調素質教育的核心價值
1.語文能力的培養
語文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對于學生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首先,教師應在課前進行充分的準備,收集教學所需素材,對教學環節進行設計。例如,在具體的教學之中,盡可能的根據課程需要,選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如情景教學法,游戲教學法等,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對學生語文基本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舉辦古詩文的聽寫比賽,或者是美文朗誦會等活動,從聽說讀寫四個角度,培養學生的語文基本能力。
2.道德觀念的灌輸
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有效的對學生進行道德觀念的灌輸,能夠使得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品性,健全學生人格。例如,在涉及到我國傳統文化的課文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行感悟,在教學形式上多鼓勵學生將傳統美德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如幫父母進行家務勞動等,有效的培養學生良好道德素養。[3]
結論
綜上所述,望此次本文研究的內容與結果,能夠為我國小學語文教學,更好的面向素質教育帶來重要的啟示,從而實現在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率與水平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中田.面向素質教育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方法探索[J].考試周刊,2018(35):55.
[2]林虹.面向素質教育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方法探索[J].讀寫算,2018(2):245.
[3]王妍妍.淺談小學語文教學探索研究[J].讀書文摘,2016(33):31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8456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