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魚共生系統水稻病蟲害綜合控制技術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傳統的水稻種植過程中,由于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方式,對病蟲害進行有效防控,盡管能夠取得一定的成效提高水稻的產量,但是久而久之很容易造成土壤資源被破壞,造成土壤板結化等問題。大米中會殘留農藥等化學物質,嚴重影響了大米的品質。為此必須要改進水稻種植方式,通過利用稻魚共生系統,不僅可以最大化的利用土地資源,提高糧食產量,而且也能夠減少水稻病蟲害發生,促進水稻的健康生長。
關鍵詞:稻魚共生系統;水稻病蟲害;綜合控制技術
我國作為人口大國,對糧食的需求量不斷提高,在水稻生長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病蟲害,導致水稻的整體產量受到影響。為此必須要加強對水稻病蟲害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通過科學合理的手段,對水稻病蟲害進行綜合防控,確保水稻的生長狀況得到有效維護,促進水稻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順利開展。本文通過對稻魚共生系統水稻病蟲害綜合控制技術進行分析,探討減少病蟲害對水稻的破壞的方法,從而提高水稻的生長質量。
一、稻魚共生系統
所謂稻魚共生系統就是在稻田中飼養魚類,讓水稻和魚類共同生長。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讓整個土地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而且還能夠實現生態環保的要求。因為在水稻生長的過程中,一方面,魚類排泄的糞便在稻田中沉淀為水稻的生長提供肥料,魚類的活動能抑制稻田雜草的生長,魚類可通過以部分害蟲為食,從而減少稻田肥料和農藥的施用,起到環保的作用;另一方面,水稻的生長也能夠為魚苗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促進魚類品質的提高。所以通過稻魚共生系統,既符合生態環保的要求,又能夠提高水稻種植的品質,符合綠色糧食的種植要求。在水稻和魚類共同生長的過程中,由于化肥和農藥施用量大大降低,所以這樣的方式能夠促進整個生態系統的自我循環,尤其是通過水稻能夠為魚類提供有機食物,而田魚類則能夠清除田間的雜草,確保整個水稻田的土壤松動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通過這樣的生態循環,也能夠為整個系統地生物多樣性,提高生態環保的功能,發揮重要的作用。
二、稻魚共生系統存在的不足
在稻魚共生系統中,由于水稻很容易感染病蟲害等情況,這樣就會使得水稻出現大量枯死等情況,而且也會有其他的害蟲對水稻的生長造成破壞和影響在防治的過程中如果采用農藥防治的方式,又很容易造成田魚的生長發育受到影響,最終造成整個生態系統發生崩壞,所以必須要加強對稻魚共生系統的病蟲害進行科學有效的防治。
1.水稻病蟲害產生的主要原因
稻魚共生系統中,由于水稻的生長受到了田魚的干擾,而田魚在生長的過程中又會引來其他的生物,所以造成水稻病蟲害的問題不斷出現,而且在防治的過程中,必須要對防治技術進行全面的處理,避免產量下降。由于水稻病蟲害的防治比較困難無法像傳統的水稻種植過程中采用農藥就能夠快速的處理,這樣很容易導致,整個稻田的收成受到影響。由于稻田共生系統的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水平不高,所以也阻礙了稻魚共生系統的快速推廣。但是由于目前,對稻魚共生系統的病蟲害解決措施研究不夠深入,稻魚共生系統中水稻產生病蟲害的問題,無法有效根治。
2.水稻病蟲害技術的發展策略
為了能夠徹底解決稻魚共生系統中病蟲害的問題,最主要的就是預防為主,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方案,加強對整個稻田的病蟲害防治工作進行有效預防,通過恰當的方式對水稻病蟲害問題進行綜合治理。在綜合治理開展的過程中必須要通過治蟲保苗防病的策略,確保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得到全面發展,在實際開展過程中,可以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地水稻種植戶,對稻魚生態系統,病蟲害防治問題進行重視,還可以發放宣傳冊或者宣傳畫報等方式,讓廣大農戶對稻魚共生系統中的病蟲害產生類型進行分析,并且掌握預防的策略,同時還可以通過廣播、網絡、電視等渠道進行宣傳和推廣,讓廣大農民朋友可以隨時隨地的了解稻魚共生系統,水稻病蟲害預防的主要策略。
通過定期開展培訓講座的方式,讓水稻種植專業戶對稻魚共生系統中病蟲害的防治技術進行深入系統地學習,還可以通過專家指導實踐的方式,對整個綜合防治技術進行適當的指導,確保農戶對水稻病蟲害預防有著更加深入的了解。在稻魚共生系統宣傳推廣的過程中,可以選擇優質示范田來進行適當的推廣,讓每一個農戶都可以看到稻魚共生系統的種植模式所帶來的好處,而且也能夠對整個水稻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進行集中展示,讓廣大種植戶可以更加快速的掌握這一技術。
在水稻病蟲害治理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法網維護的方式減少害蟲對水稻生長造成的破壞,還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提高水稻種植的具體方法。加強對物理防治的有效利用,例如可以通過利用殺蟲燈誘光板等方式對害蟲進行集中撲殺。在水稻種植之前可以適當的對種子進行農藥拌種,來減少病蟲害產生的幾率,提高病蟲害的防治效果。
三、稻魚共生系統未來發展的趨勢
隨著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而稻魚共生系統,在運作的過程中不會產生額外的污染物,所以非常符合生態環保理念的要求。同時通過稻魚共生系統,還能夠保證水稻的生長發育得到全面增強,讓整個魚塘的運轉實現可持續發展,確保整個系統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得到同步提升,在今后稻魚共生系統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加強對水稻種植技術的研究,根本上減少水稻產生病蟲害的幾率。也要保證水稻生長的整體效率,加強對于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的研究,通過化學手段、物理手段和生物手段,對病蟲害進行積極的預防和治理,確保整個生態系統的可持續循環,保證農民群眾的收入得到提高。
四、結語
稻魚共生系統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而且也能夠增加種植戶的額外收入,但是稻魚共生系統中病蟲害問題很容易導致,整個系統地生態循環受到破壞,為此必須要加強對稻魚共生系統病蟲害防治的有效分析,只有重點解決好魚共生系統病蟲害的問題才能夠確保整個稻魚共生系統的可循環發展。在稻魚共生系統病蟲害預防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物理手段和生物手段對病蟲害進行合理的預防,保證對病蟲害的疫情進行合理控制,也能夠促進我國稻魚共生系統模式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貴斌,周江偉,王忍,伍佳,黃璜.壟作稻魚雞共生對水稻農藝性狀和產量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18,46(13):65-67+73.
[2]鄭振宇,王文成,李趙嘉,孫宇,胡愛雙,肖丹丹,張曉棟.典型生態農業模式——稻田種養研究綜述[J].江蘇農業科學,2019,47(04):11-16.
[3]韓洪波,趙譜遠,李星星,王澤倫,宋嬌,陳輝志.山地特色稻田綜合種養分析——以貴州遵義地區為例[J].漁業致富指南,2018(09):32-34.
[4]江谷馳弘,李昊卿,玉帥,巖依布.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稻魚鴨蔬共生種養技術探究及實踐[J].現代化農業,2018(12):36-37.
[5]饒漢宗,謝子正,李陽,石磊,黃世文.青田山區單季稻稻飛虱發生及綠色防控技術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2018,59(11):2096-209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032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