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高校公民教育中大學生價值的實現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大學生的公民價值實現,是指大學生能積極、創造性地進行文化實踐,并形成文化價值的主體性格。幸福具有終極性和自足性,大學生的幸福應該是高校公民教育的價值邏輯起點。因此,高校公民教育的目標在于促進大學生的公民價值實現,以增進大學生追求幸福的意識和能力。高校公民教育中,大學生公民價值實現的基本路徑是:根據“公民”范疇所包含的基本價值,整體性、針對性地進行文化世界的構建;高校教師組織和引領大學生對文化世界進行反思性創造。
關鍵詞:文化價值哲學;公民價值教育;公民價值實現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1101(2019)03-0089-05
收稿日期:2018-10-22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校重大教學研究項目(2017jyxm0168)
作者簡介:呂延(1971-),男,安徽安慶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語言學、教育學。
Abstract:Therealizationofcollegestudents’civicvaluemeansthatcollegestudentscanactivelyandcreativelycarryoutculturalpracticeandformthemaincharacterofculturalvalue.Thehappinessofcollegestudentsshouldbethelogicalstartingpointofcivic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Therefore,thegoalofcitizenship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stopromotetherealizationofthecivicvalueofcollegestudents,soastoenhancetheconsciousnessandabilityofcollegestudentstopursuehappiness.Inthecitizenshipeducation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thebasicpathtorealizethecivicvalueofcollegestudentsistoconstructtheculturalworldinaholisticandtargetedwayaccordingtothebasicvaluecontainedinthecategoryof“citizen”.Andcollegeteachersshouldorganizeandguidecollegestudentstomakereflectivecreationoftheculturalworld.
Keywords:Culturalvaluephilosophy;Civiceducation;Valueachievement
我國當前公民教育的話語體系中,對于公民的理解主要基于法學和政治學的視角。法學意義上的公民就是指具有一個國家的國籍,根據該國的法律規范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自然人。政治學中的公民,是從個人與國家的權利義務關系來對個人作為最基本的社會成員身份定位?;诜▽W、政治學及其他倫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研究視角的公民教育理論,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我國公民教育的理論體系。但不足的是,它們均較少地涉及“文化”。這就容易導致公民教育實踐不是以文化為目標將公民教育的各種內容、方式有機地整合為一體,而是“各自為政”、“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是根據文化的本質及發展機制來選擇公民教育的現實路徑,而是進行一些“表面化”和“形式化”的技術性操作。
就人的生命本身及其氛圍而言,沒有任何“存在”不具有文化的性質,也沒有任何“存在”不與文化相連。文化可以說是“覆蓋著”人的生命,它就是人的“存在之場”。所以,可以說文化是理解教育的一個獨特的視角。公民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成分,它與文化的聯系極為密切。因此,文化是公民教育一個不可或缺的視角。
價值觀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文化認同的教育,離開文化,價值觀教育勢必是枯燥和低效的[1]。當代大學文化價值哲學是文化哲學和價值哲學的“結晶”,它聚焦于“文化”和“價值”,并利用價值哲學的一般原理來研究人如何在文化世界中得以公民價值實現。文化價值哲學視角是一個整體性視角,它有益于加深我們對公民教育本質的理解以及整體地進行公民教育的實踐。
一、公民價值實現的意涵
“公民價值實現是人在文化世界中的主體實現,是人憑借文化價值意識的實現。我們這里所說的文化價值意識,是就文化價值世界發展起來的整個價值意識形態而言的,它既包括文化世界建構起來的自我價值心理與觀念,也包括文化世界發展起來的一般社會意識、時代精神、民族精神或歷史精神。”[2]2人的公民價值實現,其意涵至少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公民價值實現是人的創造性的實現
人的文化存在即他的本質,意思是人的價值意識來源于他所處的文化世界。因此,文化是人的公民價值實現的工具和手段。而文化來源于人的創造,人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創造性,才能不斷創造文化,并憑著文化不斷獲得文化價值意識,從而意識到自我的價值需要和外部世界的存在價值,從而進行公民價值實現。可見,文化上的創造既是人的公民價值實現的條件,又是人的公民價值實現的表現。
(二)公民價值實現是人的文化價值主體性格的形成
所謂文化價值的主體性格,是指“人或人類從文化世界獲得意識到的主體價值地位并對文化價值全面占有和享用而言的?!盵2]11人偶發的創造性的文化活動并不能表明人的公民價值實現,人只有形成了文化價值的主體性格,才意味著真正的公民價值實現。首先,這種主體性格指人是文化創造和享受的主體。其次,在社會歷史活動中,人不僅是文化行為的主體,同時還是群體參與、社會互動的主體。在群體參與、社會互動中,人是文化意義表達的主體,又是理解、接受群體文化價值的主體。這種主體性就體現在人對群體價值的理解、接受是建立于自己的理解、評價與選擇之上的,它是一種文化自主性行為。 二、大學生的公民價值實現:公民教育的目標
高校的公民教育首先必須明確自身的價值邏輯起點,只有這樣,高校公民教育才合目的性。那么,公民教育的價值邏輯起點是什么?它應該是幸福。因為幸福具有終極性和自足性,也就是說,生活中除幸福之外,別無目的。如果不去或不能追求幸福,生活就毫無意義。因此,幸福是公民教育的上位概念,應該是高校公民教育的價值邏輯起點。
既然大學生的“幸福”是公民教育的邏輯起點,那么促進大學生的公民價值實現就是公民教育應有目的。因為,大學生公民價值實現的過程就是大學生不斷獲得幸福的過程。大學生在公民價值實現的過程中,其追求幸福的意識和能力也隨之不斷提升。因此,我們應當從大學生公民價值實現的視角來全面理解和重構高校公民教育的內容和方式。譬如,在公民價值觀這一維度上,當前公民教育倡導“自由、平等、人權、民主、法治以及與自然和諧共處”等主題。這些價值觀無不與大學生的公民價值實現及幸福密切相關。例如,在“自由”這一價值準則上,馬克思認為當勞動是自由的時候,它就是生命的表現:“……勞動不僅是達到目的即產品的手段,而且是目的本身,是人的能力的一種有意義的表現;因而勞動就是享受?!盵3]趙汀陽先生在《論可能生活》中指出,人是一種自然而又自由的存在,存在論意義上的人追求自然生存,目的論意義上的人追求自由生活。追求各種可能的自由生活就是人存在的終極目的。這種可能生活是一種創造性的生活,幸福源于自由創造,唯有創造才能產生幸福。又如民主,“不僅是一種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種聯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種共同交流經驗的方式?!盵4]因為人是一種主體間性的存在,在單子式的生活狀態中,人很難獲得幸福,人只有在“民主”的生活中才有可能獲得幸福。而法治及公正(正義)與人們幸福更具有密切的關系。因為“正義感甚至更直接地指向人們的幸福”。正義是公民社會的終極價值,“公民社會是以追求正義為歸宿的?!盵5]
著名學者李鵬程先生認為,人的文化存在可以分為“生命之動”與“生命之形”?!吧畡印本褪巧盍?。它就是生命由于“生”(“活著”并“活得更好”)的欲望和追求所表現出的“活生生”的、朝氣蓬勃的樣子。它是一切人的(民族的)文化運動的“原動力”?!吧巍本褪钦f生命是活動的,而活動必然要落實到“形式上”,即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規則來進行,同時,生命活動也必然以外在的形式(質料之物或者符號之物)為其活動的直接目的,或者為其活動的工具?!拔幕?,實際上就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兩種相互聯結、且相互作用的特點的表現:以生命力的活躍來推動和實現自己的發展,而以對實體的文明形式的創制來一步步把自己的發展‘落到實處’”[6]。所以,從文化哲學的視角來看,公民教育過程實質上是一個文化的過程。
高校公民教育的目的不是像傳統共和主義及社群主義那樣強調公共利益及公共善對于個體利益及個體價值的優先地位,強調好公民必須全心全意地、充滿效率地通過其思想和行動來奉獻于共同的福祉;不是像古典自由主義那樣僅強調公民的法律身份(自由),成為一個消極的公民——是公民,而不是“做公民”;也不是如同多元文化主義那樣,僅僅強調承認和包容種族文化群體獨特的身份和需求,給身處其中的受壓迫或處境不利的群體提供有效的代表權以及承認這些群體特殊的聲音和觀點。
高校公民教育的真正精神應該在于為大學生的公民價值實現創造優良的文化環境,在這個文化環境的浸潤下,大學生公民價值實現的意識和能力得以提升,從而真正地達成公民價值實現。大學生實現了自身的價值,學校的公民教育也就真正成功了。也就是說,高校公民教育要通過“民主、平等、自由”等價值觀,以及公民價值觀所依托的物質載體(質料之物)及制度載體(符號之物),來激發高校大學生的“生命之動”,使其具有旺盛的“文化活躍性”,而高校大學生就憑借自身的“生命之動”對物質及制度進行不斷地創制,從而實現“生命之動”與“生命之形”的統一,實現自己的價值,不斷趨近幸福。
三、文化互動:公民教育中大學生公民價值實現的路徑
高校公民教育的實效及大學生的公民價值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校文化世界的品質。學校文化如果缺少公民文化的精神,那么學校的公民教育只能流于“表面化”、“形式化”,就不是一個公民價值實現的過程,而是一個純粹“技術性”的操作。
?。ㄒ唬W校文化世界的構建
1.從公民價值實現的內涵分析,當前高校構建文化世界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形成公共文化、構建文化共識。僅具備了法律身份的公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民。真正意義上的公民不僅是一個法律身份,更是一個文化身份。因此,從宏觀來說,高校的公民教育要促進大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共享,只有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共享,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民;從微觀來說,學校要促進大學生對班級文化、學校文化的認同和共享。對公共文化的認同和共享,不僅是公民文化身份的象征,同時又是大學生公民價值實現的條件。因為,人的文化存在即人的本質,就是說人的價值意識來源于所處的文化世界??梢?,文化是人公民價值實現的工具和手段。所以,公共文化可以為大學生價值世界的建構提供豐富的價值資源。
其次,重視“非主流文化”的建構。公民價值觀里的“民主、平等、自由”,在文化層面的表現就是文化上的民主、平等、自由。班級和學校的每個大學生個體,都是平等、獨立的文化個體,都有平等、自由地表達自己文化的權力,任何“文化霸權”、“文化殖民”都背離了公民教育的根本精神。
另外,人的本質在于其文化性,在于人能創造、運用文化,并從文化世界獲得自己本質的實現和價值,從而成為萬物之靈。可見,文化上的創造既是人的公民價值實現的條件,又是人的公民價值實現的表現。所以,單一的公共文化并不能完全促進大學生的公民價值實現。大學生只有在公共文化這一意義世界中,自主、能動地進行文化創造,才能不斷豐富文化世界,才能從文化世界獲取更多的價值資源。 2.當前高校文化世界的構建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當前高校文化世界的構建要體現其整體性。諸如“民主、自由、平等、法治、權責統一”等公民價值觀應全方位地滲透和體現于學校的物質、制度、課程以及師生間的交往活動中。實際上,當前我國高校急缺的就是整體文化。在學校文化的物質層面,譬如:校旗、?;找约鞍嗉壍牟贾蒙?,我們很難感受到公民文化的精神,很難看到與公民文化密切關聯的內容。學校的制度更多關注的是制度的“有效性”,而忽視了制度的“合法性”與“正當性”。而缺失“合法性、正當性”的制度正是公民文化的消解因素?!爸乜茖W、輕人文”是高校的普遍現象,并且高校僅有人文學科中的少量課程涉及到公民教育。高校教師很少能以“課程開發者”的身份,自主研發公民教育的課程,以及發掘其它學科的文化內涵。這樣,公民價值觀也就缺失應有的文化內涵。高校的公民教育不應該僅僅狹隘地理解為品德教育,學校的智育、美育、體育等所有的教育教學活動都應該滲透公民的價值觀念,按照公民精神來組織進行。唯有此,公民價值才有堅實的載體,它才能真正被大學生理解和認同,并且內化到自己的價值世界。
其次,要體現文化構建的現實針對性?!皹O高明而道中庸”是《中庸》里的一句名言,意思是圣人之道,雖然高明遠大,但實踐起來卻不離乎百姓日用。因此,高校公民教育所要傳遞的公民文化價值,要以高校大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載體,尋求它在高校大學生現實生活中的意義,要傳承的不是高高在上的脫離實際的圣人文化,而是扎根現實的、普通人喜好的“古良史也”[7]。高校公民教育在內容上包括公民道德、公民價值觀、公民知識和公民參與技能四個方面。其中,公民道德包括寬容、感恩、誠信和尊嚴等主題;公民價值觀包括自由、平等、人權、民主、法治以及與自然和諧共處等主題;公民知識包括民主政治、政黨制度和司法公正等主題;公民參與技能包括與人溝通、講演、參與選舉、處理糾紛和維護權益等主題。對于高校大學生而言,公民知識的適度傳授和公民參與技能的培養是必要的,但高校公民教育的重點應該是在大學生的實際生活中進行公民道德、公民價值觀的培育。比如:在學校及班級的各項活動中,讓大學生切實地感受和理解什么是“自由、平等”,“尊重”,“公平、公正及程序正義”……只有這樣,高校大學生才能深刻體驗到公民價值觀、公民道德之于幸福生活的意義,才能更加認同這些價值、道德。相反,如果疏離、超越大學生的現實生活,僅從社會、國家等過于宏觀的角度闡釋這些價值觀念,大學生則難以理解和認同這些價值觀念。高校大學生體會到公民價值觀,才能實現文化自覺,承擔公民義務的責任感。高校公民教育應喚醒受教育群體的文化自覺意識,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走出困境,實現文化的創新[8]。
最后,高校必須注重教師文化的建設?!熬又嘛L,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所以,高校公民教育必須重視教師自身的文化建設。高校的公民教育過程更多是教師文化的引領過程。宏觀上,高校教師文化對大學生的引領表現為知識分子精神的重建,即高校教師不應淪為專業建制內的“技術專家”,對社會應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批判精神;微觀上,在教學及學術研究中,高校教師應時刻不忘對優良價值(特別是終極價值)的追尋。在班級管理中,高校教師應擺脫功利主義的羈絆,在班干認定、黨員發展、獎助學金評定等多項班級事務中,真正貫徹“民主、平等、正義”等基本的公民價值原則。
?。ǘ┐髮W生對文化世界的反思性創造
著名學者布瑞格豪斯(HarryBrighouse)認為學校應該進行公民教育,但要引導學生對公民教育傳播的價值觀進行批判性思考。同時,他主張在專門的公民教育課程之外,實行“自主教育”,既沒有專門的教師,又不設專門的課程,由各個學科的教師“利用課程教學中出現的機會”進行[9]。所以,真正意義上的公民教育不僅僅是傳授大學生公民道德知識、公民價值觀,也不僅僅是教會大學生公民知識與技能,還要重視引導大學生對所處的文化世界進行反思性批判和創造。這既是大學生公民價值實現的體現,又是公民價值實現的一個重要的條件。如果大學生僅僅是一味接受傳遞來的價值,而沒有自己的反思性批判,那么我們的“公民教育”培養的仍舊是“順民”和“臣民”。
當前,我國高校的公民教育處于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多種文化歷時性、共時性地存在于大學校園,諸種文化之間往往呈現互競和不可通約的態勢。特別是優良的傳統文化正日益松動,而相對主義、物質主義、功利主義日漸流行,這就導致了高校大學生的價值迷失。因此,高校的公民教育中,教師必須是大學生文化創造的組織者和引領者。這種組織和引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要允許每個大學生個體有文化表達的自由權利,即使大學生的某些文化價值是錯誤的,教師也不應粗暴地壓制,而應通過師生間的平等對話來達到價值澄清。師生間的平等對話需要教師自覺抵制工具理性的羈絆及體制的壓抑和控制,從而建立起“理想的商談情境”。在師生間的平等對話中,教師要引導大學生遵循交往行為必須合乎三個有效性要求:自己關于外部世界的描述是真實的,關于道德規則的表述是正當的,關于內心情感的表述是真誠的[10]。
2.大學生的文化創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文化情境的正確感知、理解及價值評價。這種感知、理解及價值評價需要教師優化大學生的知識結構。自然知識對大學生價值的形成自然有一定的作用,但相對而言,人文知識對大學生價值觀念的建構起的作用更大。中國、埃及和古希臘的神話,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就是因為它充分展示了人類在童年時代的價值思維的聯想及想象能力。沒有這種價值思維的聯想及想象,人類只能生活于一個冰冷的物質世界。因此,學校的公民教育需要以寬厚的人文知識為其精神背景和基礎。
3.大學生對文化世界的創造是一個基于自己需要的意向性行為。大學生“需要”的是否合理影響著文化創造的內容及形式,并進一步影響著學校公民教育的成效。個體的需要只有符合普遍的價值準則,只有與整個社會的價值意識具有統一性和一致性,他的意向性行為才具有普遍的合理性和邏輯性。因此,教師要不斷地擴展大學生的實踐領域,讓大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使自己的意向與客觀實際(主要是人與人之間主體間關系)之間取得統一性和一致性,使實現意向的手段具有合理性。只有這樣,才是一種能夠讓公民價值實現的文化創造。所以,高校的公民教育不能僅僅依靠狹小范圍內公民活動的開展,而是要盡可能地將大學生的實踐延伸到鄉村、城市、工廠、社區以及社會的多個領域。只有這樣,高校的公民教育及大學生的公民價值實現才會有堅實的實踐基礎。
參考文獻:
[1]何建娥.文化認同視角下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初探[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6(2):83.
[2]司馬云杰.公民價值實現論——關于人的文化主體性及其公民價值實現的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2.
[3]ErichFromm.Marx’conceptofman[M].NewYork:FrederickUngarPublishing·CO,1961.
[4]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92.
[5]袁祖社.現代社會整體性的價值理性共識與“公民社會共同體”的生存理想[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07(3):13.
[6]李鵬程.論文化哲學的形上建構[N].光明日報,2007-11-11(2).
[7]陳壁生.“孔子”形象的現代轉折——章太炎的孔子觀[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5(3):148.
[8]馮婉瑩.高校公民教育的文化困境與超越[J].科教導刊,2017(29):16.
[9]HarryBrighouse.CivicEducationandLiberalLegitimacy[J].Ethics,1998(4):108.
[10]王曉升.從實踐理性到交往理性:哈貝馬斯的社整合方案[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33.
[責任編輯:范君]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208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