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背景下受助大學生感恩教育長效模式的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近年來,國家對于幫助大學生的政策越來越好,使很多困難的大學生都有了完成學業的。生活中我們時常被教導,要懂得感恩。對于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說,應該更加懂得如何感恩。文章談了如何通過這些措施來幫助那些生活貧困的大學生,使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懂得感恩。
關鍵詞:貧困助學金;感恩教育
大學是我國培養人才的主要機構,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將直接步入社會,為國家的建設貢獻一份力量。為了培養更多的人才,國家不斷改革完善對大學生的資助體系。隨著越來越多需要受助的大學生,也凸顯出一些問題。多數大學生在受到幫助以后都心存感恩,但也有一些大學生沒有感恩意識。所以國家社會不僅僅要在經濟上幫助學生,更應該在意識上、心理上對他們進行幫助和完善。這樣才能使國家社會可持續發展,才能使進入社會的大學生更加優秀。
一、受助大學生感恩教育的意義
從小到大,我們聽到最多的就是人要知恩圖報。生活在這個社會上,要知道感恩,懂得回報他人。尤其是在大學這個關鍵教育階段,應該讓更多的大學生知道感恩,懂得感恩。感恩是大學生必須具備的情感因素,大學生的成長的路上,或多或少都會遇到別人的幫助,有老師同學、家人和社會等等,所以大學的感恩教育可以培養一個受助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讓他們可以更好的發揮他們的個人價值。
二、受助大學生感恩意識不強的原因
?。ㄒ唬﹤€人缺乏感恩意識
大學中,有很多家境貧寒的大學生。他們因為自己的家庭環境不好,感到經濟壓力大,往往會產生一些自卑心理,所以國家助學金對這些大學生非常重要。但是很多學生為了面子,想減小和同學之間的差距獲得體面,會用助學金買了一些沒有用的東西,偽裝自己,換取虛榮感。另外,很多學生對于感恩的理解不是很正確。覺得只能用物質感恩別人,扭曲了感恩的本意。但又苦于能力有限,所以很多人表現出感恩意識較為淡薄。
?。ǘ┘彝ゲ蛔⒅馗卸鹘逃?
大學生除了平時在學校,假期基本都待在家里。家中的長輩往往也沒有對孩子感恩教育的培養意識,現在的家庭生活條件都比較好,很多父母溺愛自己的孩子,使得自己的孩子覺得理應如此,不知感恩。所以在接受別人或社會的幫助時,也覺得就該如此,不懂知恩圖報。
(三)學校感恩教育工作不到位
感恩教育雖然在大多數學校里已經被開始重視,也在逐漸開展。但是仍然有很多不足。往往感恩教育的開展就是三分鐘熱度,沒有堅持長期的系統化培養。使得很多學生覺得感恩教育就是走走形式,并不重要,缺乏基本的認知能力。學校的管理和宣傳也遠遠沒有達到影響學生的程度。感恩教育需要同學們去切身體會,心存感激,勇于奉獻。學校應該在心理上更多的幫助學生,只有內心懂得感恩,才會使幫助達到效果。
?。ㄋ模┥鐣L氣的影響
國家社會的大力幫助,使很多學生都順利畢業,能夠進入社會。但是由于自身競爭力不足,工作能力較差,加上不良風氣盛行,使得很多畢業生沒有合適的工作,生存狀況堪憂。這使得一些大學生的價值觀發生偏移,對是否應當感恩存有疑慮。
三、受助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強化途徑
(一)加強家庭的感恩教育
家庭成員對孩子的感恩教育十分重要,孩子的初始觀念基本都是由父母建立的。父母含辛茹苦養育孩子,不光光是物質要滿足孩子,在教育上,精神上也要去引導孩子,要讓孩子知道父母為了他的成長付出了很多,要讓他們時刻心存感激。父母要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孩子,讓他們通過自己學會感恩。讓愛繼續流轉。
?。ǘW校豐富感恩教育活動
學校更多的目標不是為了讓學生學習有多好,而是能夠培養一個品行端正、身心健康的人。所以學校應當去培養一個大學生的感恩意識??梢酝ㄟ^豐富的活動貫徹感恩的主題,全方位多元化的推動學校感恩教育的進行,樹立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高校還應該多通過電子信息設備傳達感恩思想,比如貼吧、微博、公眾號等,多發表感恩主題的文章,讓感恩教育滲透進他們的生活。讓他們在愛里徜徉,在溫情中學會感恩。
(三)加強社會正向引導
人們生活在社會之中,整個社會環境都會左右一個人的價值觀,同時社會輿論也會影響社會氛圍。所以社會應該大力倡導感恩社會,杜絕虛假行為。政府也應該鼓勵知恩圖報。像《感恩中國》這樣的節目應該更多的出現在我們的電視銀屏之上。各個主流媒體都應該通過多種媒介宣傳貧困生在受到國家資助以后奮發圖強的事跡。讓整個社會充滿感恩,讓更多的大學生形成迷人的魅力和健全的人格,變得品學兼優。在步入社會以后去報答恩情,貢獻力量。
四、結語
當下社會倡導的感恩教育,是不但要在經濟上幫助學生,更應該在心理上讓他們懂得感恩。多帶他們參加感恩實踐,通過多樣的感恩活動,逐步感化受助大學生。這樣才能向國家社會輸送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才能為祖國和人民多做貢獻。
參考文獻
[1] 楊萍萍.新時代背景下受助大學生感恩教育長效模式的探究[J].智庫代,2019(02):175-176.
[2] 秦忠梅.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貧困生健康人格的培養[J].教育觀察(上半月),2018,7(06):34-36.
[3] 宋海洋.淺談大學生文化信仰的構建——以傳統文化引導為視角[J].文教資料,2018(15):55-56.
[4] 唐根杰,白舍楞.當前受資助大學生感恩教育現狀及解決路徑[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5(05):63-65.
作者簡介:紀振鵬(1988.04- ),男,遼寧朝陽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265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