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城市適應與融入問題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通過對保定市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城市適應與融入問題進行調查,筆者認為目前城市里的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適應于融入城市生活中仍然存在問題,但是與初期的進城務工人員相比,現階段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城市適應與融入程度已經有了提高,這與農村經濟條件的改善和技術在信息傳播中的作用有密切相關。
關鍵詞:保定市;進城務工人員;城市適應與融入;問題
為了詳細了解保定市現有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保定當地的適應及融入情況,促進其與城市同齡人的交流與相處,使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融入城市過程中更加順暢,筆者對保定市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城市適應和融入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保定市主城區(包括蓮池區、競秀區)的5所學校進行了調查和數據收集,主要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受教育情況、交友情況、心理狀況、個人人格等進行詳細分析。通過調查,本研究的相關結果分析如下。
一、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城市適應與融合中的表現
?。ㄒ唬┦芙逃矫娴谋憩F
首先,調查數據顯示:大部分隨遷子女的父母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因此對子女的教育問題重視程度不夠。加之大學生就業困難等社會現象,“教育無用”的觀念造成進城務工人員忽視子女的教育,造成務農子女的失學率較高。其次,公立學校設置了接收流動子女的門檻,使隨遷子女因戶籍限制不能順利接收高水平義務教育。公立學校要求戶籍,私立學校收費高,許多進城務工子女不能進入公立學校就讀,但私立學校又負擔不起,所以面臨失學而過早就業的問題。再次,作為隨遷子女較普遍的就讀選擇,農民工子弟學校在教學質量、師資配備、管理水平等方面都難以達到普通的義務教育水平,對義務教育階段的隨遷子女產生了重大影響。
?。ǘ┚幼…h境方面的表現
進城務工人員的經濟條件相對較差,且缺乏相應的城市資源和關系,因此沒有條件居住在市區條件較好的環境中,更多的是租住在市區邊緣的地方。而此類地方常處于城市管理盲區,各類犯罪活動頻發,人員結構復雜,對隨遷子女的人身安全產生很大威脅。
?。ㄈ┥鐣煌矫娴谋憩F
進城務工人員大都從事工作時間較長,工作環境相對較差的工種,由于自身工作的繁重和工作時間較長,對隨遷子女的關注度較低。加之上述對進城務工人員文化程度的分析,其難以對子女進行合理的引導和指點,由此造成隨遷子女易產生自卑心理并抵觸對城市生活的融入。隨遷子女在校參與活動不夠積極,而且與城市孩子相比,由于隨遷子女在進入城市之前接觸的活動項目相對較少,因此也造成其在參與活動中缺乏自信,既而導致其不能也不敢在學?;顒又斜憩F自己。
?。ㄋ模┏鞘腥谌牒褪煜こ潭确矫娴谋憩F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意識水平影響實際行動。進城務工人員的實際情況對子女融入城市產生了極大影響。從對隨遷子女的相關調查數據來看,經常到市區游玩的隨遷子女僅占到約10%,遠低于城市當地的同齡人,由此造成隨遷子女對所居住城市的熟悉程度低,而參與和融入城市的機會也相對較少。長時間的疏離感造成進城務工人員的隨遷子女受到自尊心上的傷害,并缺少對城市的歸屬感和被認同感。
二、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城市適應與融合中的新變化
筆者在將調查對象(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按照年齡分成幼小階段、初中階段、高中階段三類后,發現:不同年齡階段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適應與融合城市過程中有不同的表現。
(一)小幼階段的隨遷子女適應與融合城市的程度最高。
小幼階段的隨遷子女能更好地適應城市生活。鑒于小幼階段孩子并未形成對環境的定式思維,容易受到條件較好環境吸引等多方面的心理特點,他們在進入父母工作的城市后,能在較短時間內適應環境的變化。因此,在筆者的調查過程中,即使這些孩子所在的環境并不具備很好的條件,但他們普遍反應喜歡所在的環境,而且愿意跟爸爸媽媽在一起,而不愿意回到老家跟爺爺奶奶住在一起。
?。ǘ┏踔须A段的隨遷子女對城市的適應與融合度最低
初中階段的隨遷子女在融入城市過程中體現出最大的難度。初中階段的孩子處于青春期,心理比較敏感,因此當換到新環境后,這一階段的孩子需要進行多方面的自我調適,才能適應突然變化的環境。在這一過程中,有近67%的孩子更傾向于留在原來的學校就讀,或者認為目前所處的城市環境給其帶來了很多不適應,包括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的差別,學習成績上的差距等。
?。ㄈ└咧须A段的隨遷子女對城市的適應與融合度相對較好
相對于初中階段的隨遷子女來說,高中階段的隨遷子女在心理上較為成熟,在該時期跟隨父母到城市生活的子女的適應與融合過程較為平穩,但融入度并不高。其主要原因是:該階段的孩子面臨高考壓力,因此其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學習上,對環境的適應過程被考試壓力削減了一部分。但是,另一方面,受到此前受教育環境的影響,他們在學習上面臨的困難較多,因此大部分高中階段的隨遷子女在學習方面的融入度較低。
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環境遷移對原有家庭機制產生了破壞性影響,此類生活事件對隨遷子女在個人發展過程造成困擾,而造成困擾持續的時間和范圍并不清楚。正如費斯徹所說,對生活產生影響的決定因素并不只有居住環境的遷移,社會階層、群體種族等都會對其產生影響。從另一方面來看,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環境遷移過程中也擁有很大的機遇。朋友數量的增多、團體類型的豐富、優秀教育資源等都為隨遷子女提供了有利的成長因素。
三、保定市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城市適應與融入問題的建議
解決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適應和融入城市這一問題是個長期工程。除了相關制度建設外,筆者也提出了幾點更實際的建議。
(一)政府統籌優化社區教育資源
作為隨遷子女的重要教育途徑,社區教育能夠輻射的范圍非常廣泛。但是,社區教育資源的優化需要政府部分的統籌規劃。首先,政府相關部們要對隨遷子女需要社區教育援助的迫切性有充分認識,并將該工程統籌規劃到社區教育服務體系。其次,政府需要統籌規劃,整合與配置各類教育資源,構成教育合力并提高教育效益。 ?。ǘ┨岣呱鐓^的整體文化環境,打造良好社區氛圍
作為社區的重要構成,社會文化體現著日常性、群眾性和融合性的特點。社區文化水平能夠使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獲得精神文化方面的滿足,提升其對社區的歸屬感,促使其快速融合并適應城市環境。所以,提升社區的整體文化環境能夠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提供融入城市環境的前提條件。
?。ㄈ┒嗲篱_拓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受教育方式
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與城市環境下的狀況存在很多方面的落差,因此初到城市環境會面臨各種不適,甚至受城市居民的排斥和歧視。多渠道的社區教育能夠逐漸消除他們適應城市生活過程中的不適感,并對其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產生影響,繼而能夠實現教化和縮減城鄉差距的目的。
?。ㄋ模┱仙鐣Y源,引導社會力量的參與
除了政府和社區的力量,社會資源在隨遷子女適應城市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需要整合社會資源,提高社會力量能夠發揮的作用,并逐步引導社會力量為隨遷子女提供更多社區服務。
四、結語
總而言之,對于保定市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來說,融入和適應城市生活必然要求他們與城市生活中的新型文明保持一致。當然,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也不是完全接納、毫無主動選擇的可能,而是應該通過自己的主動性對生活的城市環境進行適應和調整。不僅如此,純粹地被城市文化同化也不是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唯一出路,而是應該更加重視這個群體在適應和融入城市環境中進行的價值觀重塑。
參考文獻
[1]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課題組.北京市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城市生活適應性調查報告[J].中國青年研究,2007(06):64-69.
[2] 余芳,劉瑋琦.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城市教育適應性狀況的實證研究——以廣州市四所小學五百余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為例[J].教育導刊:上半月,2014(01):28-32.
[3] 李建華.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學習適應和問題行為的干預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4] 肖勇,何梅.新時期進城農民工子女城市適應現狀綜合評價——基于湖南省的實證分析[J].城市發展研究,2012,19(04).
基金項目:保定市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城市適應與融入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18099。
作者簡介:李園園(1985.07- ),男,河北邢臺人,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芳(1985.08-),女,河北霸州人,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26694.htm